洗地熱子彈的多少錢 勝水寺詳細介紹
又名觀音閣,坐落於大黑山北部。這裡樹木蔥翠,環境幽雅,游人至此,流連忘返。勝水寺原為上院和下院兩部分。下院由24間古建築組成四合大院,今已不存。上院在高入雲際的山腰上,由盤道和石蹬可攀,兩側聳立著明、清等歷代石碑。考古工作者還曾在四周發現過遼金時期遺物。登上裝有石欄板的露台仰觀勝水寺上院,一塊圓形巨石上現出南閣區檐。由西山門門洞拾級而上,眼前出現的是一個古樸的庭院。庭院被巨大的隱仙洞所半吞,殿內供奉釋伽牟尼、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各一尊,兩側為十八羅漢。正殿檐下原懸有歷代名家手書“一洞天”、“慈雲永護”、“聖德參天”等匾額。據碑文記載,勝水寺以水勝得名,這“勝水”當出自正殿右側古井,可惜60年代初進行國防施工時水線被截。西禅房附近有天然石鏡,光可鑒人。勝水寺上院左前方高達8米的南閣,紅牆黃瓦,格外醒目。登閣憑欄眺望,天海茫茫,層巒疊嶂。夏日山雨欲來或雨過初晴之時,在此可見腳下雲霧翻湧、飄飄欲仙之景,蔚為壯觀。此即金州古八景之一的“南閣飛雲”。
響水觀詳細介紹
位於大黑山西北麓,是大連地區著名的道教廟字,又稱響水寺、韻水寺。相傳建於唐代,後世特別是清代曾多次重修。響水觀依山而建,為歇山或二層磚砌飛檐結構,山門配以赭紅色垣牆,再加上門外一道坡度較大的台階,使廟字顯得巍峨莊嚴。響水觀分南北兩院,進山門即是正殿後土殿。這是一座近十米高的硬山式三楹出廈殿堂,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殿內供奉著後土、女蝸、觀音等神聖。殿前院內有池塘和五棵合抱粗的大樹,清水綠蔭,滿院生涼。北院有精捨數椽,紅色木柱木稜花窗,幽靜古樸,是道士們的住處和客捨。響水觀正殿右側有一個40米深的天然洞穴,叫做瑤琴洞,洞內有清泉一泓流出,潺潺作響。泉水流出後,自南而北從嵌在寺外壁上的龍口中瀉下,激至蹲伏於水塘中的碧蟾口中,嘩嘩作響,飛傳山谷,故名“響水觀”。
清泉寺詳細介紹
山谷之中的千年古剎——清泉寺,建於唐貞觀年間。廟宇座西朝東,依山坡之勢逐層遞高,形成三升三降式的六座大殿,前後落差70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處於高大的古銀杏綠蔭包圍之中。整個寺院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山門,花崗巖門楣陰刻“一洞天”大字,朱門上镌刻“明齊日月、星合乾坤”楹聯,漢白玉詩屏形成巨大影壁。進入寺內正中有個一人多高的青銅古鼎,香火缭繞,兩旁分別建有對稱式的鐘樓、鼓樓,院內邊側立有清道光二十一年的石碑。第二部分為兩座大殿,中間高、兩側低,分別供奉龍王、藥王。由此踏上台階是第三部分,分立左右的兩殿為樓閣飛檐式對稱,供奉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由兩閣間的數十米的石階上去便是寺院內最高、最大的廟宇聖母殿。近年又在原寺院前方正南峰谷中新建二重飛檐式大殿,規模比舊殿更為宏大。清泉寺雖為佛教寺院,卻集佛、道、儒三教為一體,同時還可以看出東北地區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宗教方面的一些不同之處,盡管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原與北疆時連時斷,但中華古文明的歷史卻淵源不斷。現在寺院保持完好,部分殘缺處逐漸修復,寺內神像全用玻璃罩實,牆上壁畫山水意境深邃,人物栩栩如生。每年4月初的廟會,人山人海,隆重壯觀,素有“遼南第一寺”之譽。古寺右側有泉水順山巅繞寺院而流入山澗,泉旁有古井一口,水質甘甜。寺院前方下臨深淵,巨石高牆構築,百余石階直達峰底,使山城與寺院互為掩映。寺院左側建有兩排僧尼禅坐靜室,環繞寺前一座菜園,為僧尼誦經打坐之余的耕耘之處。
吳姑古城詳細介紹
在普蘭店市星台鎮北,有連綿起伏的群山——巍霸山,茫茫峰間有環繞群山一周的古城,被稱為吳姑城。山坳中有座古剎,被稱為吳姑廟。有遼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寺院——清泉寺。這些古跡已有千年歷史,是大連地區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這古老的城垣原名為巍霸山城,始建於東漢,距今已有1900余年歷史,是守衛北疆的軍馬屯兵之城,在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高句麗占據遼東時又加擴建,形成規模。之後歷朝歷代都曾駐兵於此,為古代北方重要的軍事要塞。城取自然山勢,依勢構築,山谷幽深,流泉不竭,安營扎寨於城中,進可攻,退可守。山城為巨大花崗巖石塊壘砌,最高處9.4米,內壁高1.24米,頂寬3.29米,原東西城牆已傾倒,舊跡依然,其他地方保存完好。城內建有紫禁城、點將台、梳妝樓、峰火台、練兵場及飲馬灣等,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割據的重要山城之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率兵東征時,擊敗高句麗,曾屯兵於此。從出土的文物看,有繩紋紅瓦陶片、環首鐵刀、開元通寶古錢幣以及大量的魏晉時期的花紋磚。考古研究表明,這些文物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戰國至魏晉,三四百年間戰火不斷,社會動蕩,而巍霸山城在當時作為地方政權,管理周邊地區,這對穩定遼東及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步雲山溫泉詳細介紹
步雲山位於莊河市西北46公裡處,這裡山勢險峻,層巒疊障,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西北有海拔1130米的遼南第一峰步雲山,東南有海拔1080米的遼南第二峰老黑山,兩峰峨挺拔,遙相對峙。山上林木茂密,景觀奇特。老黑山上生長著遼南最原始的5000畝青岡栎西橡林,大葉溝冰育荷葉也是遼南一絕,龍潭溝萬畝狩獵場中生存著多種飛禽走獸,是個狩獵的好場所。這裡地下熱水資源豐富,已查明的兩處地熱田,可打10眼泉井,日出熱水4000余噸,水溫可達55攝氏度,初步查明含有26種對人體有益的徽量元素。奇特的山川地貌,秀美的自然風光,茂密的森林植被,豐富的地熱資源,形成了一個集游覽、度假、療養、娛樂為一體的溫泉療養區。
老帽山詳細介紹 座落在普蘭店市同益鄉北部的群山之顛,距大連市區75公裡,安波溫泉旅游度假區5公裡,海拔878米(大連第二),方圓覆蓋平方公裡數4,素以其秀麗的山巒和奇松異石景觀而享有“小黃山”美譽,山上野生動植物種類眾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老帽山眾多的巖石雕琢得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造型等待你的命名;登高遠眺,可見山底清澈見底的復州河,宛如一條銀帶,環山繞谷,飄落西去。山間茂密的松柏林木很多樹齡都在200年以上,另外還有野山參、天女木蘭、核桃、棒子、山裡紅等藥材植物,野葡萄、野山梨等於山坡上溝谷中更是隨處可見——金秋時節,漫山紅遍的楓葉也頗值得一看;野鹿、狗子、灌、狸、野兔等出沒其間,國際級保護動物一…
大和旅館舊址詳細介紹
大和旅館舊址位於旅順新市區文化路30號。193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九·一八”事變後,被日本人扶持,曾在此居留105天,後往長春當了“滿洲國”傀儡皇帝。
海軍兵器館詳細介紹
位於白玉山頂的彈形塔附近,原為日俄戰爭後日本殖民者修建的“白玉神社納骨祠”。這裡展出了七大系列、600余種、1000多件海軍武器裝備。展區分市室內和室外兩大部分。其中,魚雷快艇、紅旗地對空導彈、海軍直升飛機、對海雷達、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等展品令人大開眼界。在館內通過高倍望遠鏡觀察,還可以盡情飽覽旅順軍港的全貌。
大連灣炮台詳細介紹
大連灣炮台位於大連灣和尚島山上。大連灣炮台包括海防炮台5座和陸防炮台1座,是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6月間所建。炮台都是用砂石水泥構築,由炮位、兵捨和子彈庫組成,四周有高大土圍牆。現存有大連灣和徐家山炮台殘址。大連灣炮台開始由提督劉盛休統銘軍十三營駐守。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8月16日,除留6哨兵力外,其余軍隊開赴大東溝接迎朝鮮清軍。隨後總兵趙懷業六營3哨淮軍調補大連灣駐守。在日軍兵臨金州,金州危急之時,趙懷業貪生怕死,棄台逃往旅順,致使堅固炮台並未發揮固守疆土的作用。
日俄監獄舊址詳細介紹
旅順日俄監獄舊址位於中國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向陽街139號。這座監獄是1902年由沙皇俄國始建,1907年日本擴建而成。監獄圍牆內,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有各種牢房275間,可同時關押2000多人。還有檢身室、刑訊室、絞刑室和15座工場。監獄圍牆外,有強迫被關押者服苦役的窯場、林場、果園、菜地等。總占地面積22.6萬平方米。許多中國和朝鮮、日本、俄羅斯、埃及等國家的人民曾被囚禁和屠殺於此。
這座由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第三國先後建造的監獄,是帝國主義列強侵華和反人類的鐵證,其野蠻和殘忍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和基地。監獄建於1902~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曾做過沙俄馬隊兵營和野戰醫院。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人於1907年在原沙俄監獄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牢房由85間增加到253間,牆外增設窯場和菜地,同時在院內修建了15座工場,強迫犯人為其生產軍需品和日用品,監獄四周建起周長725米,高4米的紅磚圍牆,架設電網和樓。
旅順監獄中關押的“犯人”,一般有數百人,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押最多達2000人,多是中國人,也有朝鮮和日本人。監獄內除牢房和工場外,還有去工場的檢身室、醫務系、調室、暗牢、絞刑場等。究竟有多少人在這裡被害,無法計算。僅1942年至1945年8月就有700多人被絞殺和摧殘致死。
這座由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第三國先後建造的監獄,是帝國主義列強侵華和反人類的鐵證,其野蠻和殘忍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駐旅順,監獄解體。1971年7月,監獄舊址經過修復後,作為陳列館向社會開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旅順監獄舊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牢房建築呈“大”字形放射狀,灰磚部分系沙俄早期修建,紅磚部分則是日本後期擴建253間。每層牢房都是並列兩排,在走廊地面中間安裝鐵箅子,除供看守監視外,還可以透光和上下空氣流通。三面牢房的連接處設有看守台,看守可同時監視左中右三面牢房。
萬忠墓詳細介紹
位於九三路北側,是為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被日軍無辜殘殺三晝夜而遇難同胞建立的。1894年11月21日,日本侵略者占領旅順口,對手無寸鐵的旅順人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三晝夜血腥大屠殺。旅順人民奮起反抗,英勇搏斗,被殺同胞近兩萬人。屍骨火化後集中埋在白玉山麓。1896年11月,清政府在墓地樹碑“萬忠墓”。
東雞冠山日俄戰爭遺址簡介 點這裡了解東雞冠山日俄戰爭遺址詳細介紹
東雞冠山日俄戰爭遺址包括東雞冠山北堡壘、日俄戰爭陳列館、望台炮台和二龍山堡壘四個景點。東雞冠山北堡壘是沙俄1898年3月侵占旅順後修建的東部防線中一座重要的功守兼備的堡壘,是日俄戰爭中雙方爭奪的重要戰場之一。1900年1月由沙俄始建,采用混凝土和鵝卵石灌制而成。外部覆蓋有2米厚的沙袋和泥土;內部結構復雜,由指揮部、士兵宿捨、彈藥庫、暗堡、側防暗堡、暗道、炮陣地、雷道、樓梯井等組成。堡壘呈不規則的五角形,周長496米,面積9900平方米。堡壘四周挖有6米深、8米寬的護壘壕,壕外山坡架設高壓電網。1904年日俄戰爭中,日軍為攻此堡壘,曾傷亡900多人。這裡不僅保存了較完整的戰爭遺址,而且還有新建的全國唯一的日…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