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賤馔薦絹彥掾便(便利)眷面線倦羨奠徧(逼)戀啭眩钏倩卞汴片禅(封禅)譴善(動詞)濺餞(銑韻同)轉(以力轉動,及物動詞)卷(書卷)甸钿(先韻同)電嚥旋(已而,副詞) 【十八嘯】嘯笑照廟竅妙诏召邵要(重要)曜耀(燿)調(音調)釣吊叫少(老少)眺诮料療潦掉(磵韻同)峤徼(邊徼)燒(野火) 【十九效】效咥教(教訓)貌校孝鬧豹罩櫂(棹)覺(寤也)較樂(喜愛) 【二十號】號(號令,名號)帽報導禱(皓韻同)操(所守也)盜噪灶奧告(告訴)诰暴(強暴)好(喜好)到蹈勞(慰勞)傲耗躁造(造就)冒悼倒(顛倒)爆燥掃(皓韻同) 【二十一箇】箇個賀佐大(泰韻同)餓過(經過,歌韻同,又過失,獨用)和(唱和)挫課唾播座坐(行之反,又同座)破臥貨涴簸轲(轗轲) 【二十二祃】祃駕夜下(降也)謝榭罷夏(春夏)霸暇灞嫁赦藉(憑藉)假(借也,又休假)蔗炙(音蔗,炮火,名詞)化捨(廬捨)價射罵稼架詐亞麝怕借瀉(馬韻同)卸帕 【二十三漾】漾上(上下)望(觀望,陽韻同,又名望,獨用)相(卿相)將(將帥)狀帳浪(波浪)唱讓曠壯放向響仗(養韻同)暢量(度量,數量,名詞)葬匠障瘴謗尚漲饷樣藏(庫藏)舫訪贶嶂當(適當)抗釀妄怆宕怅創(開創)醬況亮傍(依傍)喪(喪失)恙王(王天下,霸王)旺 【二十四敬】敬命正(正直)令(命令)政性鏡盛(多也)行(品行)聖詠姓慶映病柄鄭勁競淨竟孟诤獍更(更加)並(合並)聘橫(橫逆) 【二十五徑】徑定馨磐應(答應)乘(車乘,名詞)贈媵佞稱(相稱)鄧瑩(庚韻同)證孕興(興趣)剩(賸)憑(蒸韻同)迳甑聽(聆也,青韻同,又聽從,獨用)勝(勝敗)寧 【二十六宥】宥候就授售(尤韻同)壽(有韻同)秀繡宿(星宿)奏富┛獸門漏陋狩晝寇茂舊胄宙袖(褎)岫柚覆(蓋也)救廄臭佑(祐)囿豆窦瘦漱咒究疚謬皺逅嗅遘溜镂逗透驟又幼讀(句讀)副 (有┛號的字,在詞韻中兼入遇韻。) 【二十七沁】沁飲(使飲)禁(禁令,宮禁)任(負擔)蔭浸谮谶枕(動詞)甚(寢韻同)噤 【二十八勘】勘暗(闇)濫啗(啖)擔(名詞)憾纜瞰暫三(再三)绀憨澹(感韻同)轗 【二十九艷】艷(艷)劍念驗贍壍店忝(儉韻同)占(占據)斂(聚斂,儉韻同)厭焰(儉韻同)墊欠僭酽潋滟玷(儉韻同) 【三十陷】陷鑒監(同鑒,又中書監)汎梵忏賺蘸嵌
(五)入聲 【一屋】屋木竹目服福祿穀熟谷肉族鹿漉腹菊陸軸逐苜蓿牧伏宿(住宿)夙讀(讀書)犢渎牍黩毂復粥肅碌骕鬻育六縮哭幅斛戮僕畜蓄叔淑菽俶倏獨卜馥沐速祝麓辘恧镞簇蹙築穆睦禿縠覆(翻也)輻瀑曝(暴)郁舳掬踘蹴跼茯復蝮鹆鵬髑 【二沃】沃俗玉足曲粟燭屬錄辱獄綠毒局欲束鹄梏告(音梏,忠告)蜀促觸續浴酷躅禱旭欲笃督贖劚顼蓐渌騄 【三覺】覺(知覺)角桷榷嶽(岳)樂(禮樂)捉朔數(頻數)卓研啄(矸)琢剝駁(駮)雹璞樸(樸)殼確濁濯擢渥幄握學榷涿 【四質】質(性質)日筆出室實疾術一乙壹吉秩密率律逸(佚)失漆栗畢恤(卹)蜜橘溢瑟膝匹述慓黜跸弼七叱卒(終也)虱番戌嫉帥(動詞)蒺姪轾踬怵潏蟋蟀筚篥宓必筚秫栉窸飋 【五物】物佛拂屈郁乞掘(月韻同)訖吃(口吃)绂黼弗衡勿迄不绋 【六月】月骨發阙越谒沒伐罰卒(士卒)竭窟笏钺歇發突忽襪鹘(黠韻同)厥蹶蕨曰閥筏暍殁橛掘(物韻同)榾搰蠍勃圪龁(屑韻同)孛渤揭(屑韻同)碣(屑韻同) 【七曷】曷達末闊活缽脫奪褐割沫拔(拔起)葛闼渴撥豁括抹遏撻跋撮潑斡秣掇(屑韻同)怛妲聒栝獺(黠韻同)刺 【八黠】黠拔(拔擢)鹘(月韻同)八察殺剎軋戛瞎獺(曷韻同)刮刷滑轄铩猾捋 【九屑】屑節雪絕列烈結穴說血舌潔別缺裂熱決鐵滅折拙切悅轍訣洩洩咽噎傑徹澈哲鱉設嚙劣掣玦截竊孽浙孑桔颉拮撷揭(月韻同)缬襭龁(月韻同)羯碣(月韻同)挈抉亵薛拽(曳)爇冽臬蘖瞥撇迭趺閱辍辍(易韻同) 【十藥】藥薄惡(善惡)作樂(哀樂)落閣鶴爵弱約腳雀幕洛壑索郭錯躍若酌托削铎鑿卻鵲諾萼度(測度)橐漠鑰著(著)虐掠獲泊搏籥锷藿嚼勺谑廓綽霍镬莫箨縛貉濩各略駱寞膜鄂博昨柝拓 【十一陌】陌石客白澤伯跡(跡)宅席策冊碧籍(典籍)格役帛戟璧驿麥額柏魄積(積聚)脈夕液尺隙逆畫(同劃)百闢虢赤易(變易)革脊獲翮屐適帻戹(厄)隔益窄核覈舄擲責坼惜癖辟僻掖腋釋譯峄擇摘奕帟迫疫昔赫瘠谪亦碩貊跖(蹠)鹡碛蹐绤只炙(動詞)踯斥嚇穸皙淅鬲骼舶珀 【十二錫】錫壁歷枥擊績笛敵滴镝檄激寂觌析溺覓狄荻冪鷁戚感滌的喫瀝霹雳惕剔礫翟籴倜 【十三職】職國德食(飲食)蝕色力翼墨極息直得北黑側賊飾刻則塞(閉塞)式轼域殖植敕(勅)饬棘惑默織匿億臆特勒劾仄昃稷識(知識)逼(偪)克即弋拭陟測翊恻洫穑鲫鷘(鶒)克嶷抑或 【十四緝】緝輯戢立集邑急入泣濕習給十拾襲及級澀粒揖楫(葉韻同)汁蟄笠執隰汲吸絷葺挹浥岌饔悒熠 【十五合】合塔答納榻闼雜臘蠟匝阖蛤衲沓楹鴿踏飒拉邃盍塌咂 【十六葉】葉帖貼牒接獵妾蝶疊筮惬涉鬣捷頰楫(楫,緝韻同)攝蹑協俠莢魇睫浃懾愠蹀挾铗靥燮詟摺衱馌踖辄婕屧聶鑷渫諜堞毲 【十七洽】洽狹(狹)峽法甲業邺匣玉鴨乏怯劫脅插锸歃押狎袷嶪夾恰蛱硖
詩詞創作要重視藝術性,並重幾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韻律”,要講究字詞的搭配、音調的和諧,在這些方面,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這裡就不引經據典了(有《詩品》、《詞品》、《曲品》等一套叢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閱)。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後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調。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一般是停頓的地方),有規律地重復出現。這三個方面都來自於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語素占優勢,有聲調。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韻律美;運用的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骈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這裡主要談談對押韻的看法。
在散體的語言中,押韻比較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常用押韻的是韻文(包括賦、詩、詞、曲等),韻文的意思就是用韻之文。押韻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韻,也就是一韻到底,這在有些唱詞、美文中能夠見到;二是隔句押韻,詩絕大多數是隔句押韻,只有開頭兩句可以都用韻,詞的情況比較復雜,既有逐句押韻,又有隔句押韻,還有隔多句押韻的。韻文用韻,多數是全篇一韻,較長的作品也有中間換韻的。
韻的情況,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時代如《切韻》、《唐韻》等都分得很細,宋朝《廣韻》定為206韻,但由於有些韻可以“同用”,唐代實際用112韻,宋代用108韻,金元時合並為106韻。清朝的《佩文詩韻》集韻之大成,分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聲包括上平聲一東、二冬等15韻和下平聲一先、二蕭等15韻,上聲包括一董、二腫等29韻,去聲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韻,入聲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韻,共106韻。學作古體詩,用韻上應首選《佩文詩韻》。
押韻以格律詩的要求最為嚴格,許多字如一東中的“終”、“風”、“公”和二冬的“鐘”、“峰”、“恭”,我們現在讀音一樣,律詩卻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韻的錯誤,就要遭人恥笑,考試就要落第。中唐以後,才逐漸出現鄰韻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詩用的十三元韻,但首句卻用了鄰韻十二文。詞押韻不那麼嚴格,像平聲,詞就合並到了14韻。
押韻還有選韻和次韻的難易問題。作詩,主動地選韻或被動地限韻,會碰到難易問題。像平聲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選用就容易,稱為寬韻;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韻,包含的字較少,選用就難,稱為窄韻;還有些韻,如三江、十五鹹等,包含的字更少,選用很難,稱為險韻;而像有些朋友“限韻”,則跡近於文字游戲了。詩友寫詩填詞時一定要注意韻部的選擇。
宋代以後,和別人詩習慣要次韻或稱為步韻,也可以看作是“限韻”的一種,不少文人喜歡玩這種押韻雜技,於高難動作中見功夫。蘇東坡有一首次韻詩,就寫得精煉自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岖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以上說了這麼多,是不是說要大家作詩都要用韻,不用韻就不是好詩呢?恰恰相反,我們是提倡推陳出新的,“處處拘泥格律,反而損害了詞的意境,同時也降低了詞的藝術性。詞律是為人服務的,我們不能反成為其奴隸而讓思想內容去遷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對“陳”有所了解,然後出“新”。何況詩友們常常要做韻文,也有些朋友喜歡依舊格律做詩詞,這時候可以格律從舊,保留舊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對、韻等,而在讀音上卻完全從今。實際上,我們在讀古代詩詞時已經這樣做了。像“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還有誰念“xia”呢?
今韻中,現在成系統的有多種,推薦大家用《中華新韻》的新詩韻,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韻又分陰平、陽平、上、去四種聲調,這是根據普通話的語音規定的,用它押韻,自然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另外,戲曲中慣用的十三轍也是不錯的。熟悉今韻,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體韻文,是一定會出佳作的。有些詩友認為寫古體詩特別是填詞不用古韻就不是“詞”,個人認為是不妥的。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