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隨心所欲地放飛高空,這情景象什麼? 你憑借著風力而飽覽無限風光, 卻不禁惹起人們紛紛議論,七嘴八舌。 這簡直是放風筝最生動的寫照。參看《紅樓夢》第七十回裡那段描寫放風筝的文字,簡直更令人心旌搖蕩了。 世人盡知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卻鮮有人知道他還寫過《南鹞北鸢考工志》,專門介紹了“扎、糊、繪、放”風筝的經驗,還有制作風筝的口訣,並親手繪制了很多風筝的彩圖。據悉1980年出的一組四枚的特種郵票“風筝”就選自該書。作者生活閱歷的豐富,也是其著作令人百讀不厭的原因吧! 順便補充一句,有人認為十首懷古詩均各有影射,斷定這首詩是影射晴雯的;但倘若把它和“好風憑借力,扶我上青天”二句詩聯系起來看,說是影射薛寶钗倒更確切些——不管這好風使她飄得多麼高,感情的長線斷了以後,她也不免眾青天上跌落下來! 《桃葉渡懷古》 衰草閒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桃葉渡,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渡口,晉人王獻之曾於此送愛妾桃葉,渡由此得名。此詩謎底也無人猜中,周春猜測為“團扇”,趙曾望猜測為“門神紙”,均未著邊際。此詩只是輕拈古史,生動地寫出了“明鏡”照人之特征及其在仕宦之家的存在。據此,僅作說明如下: 鏡,古為jiàn@④,為青銅鑄制,直至清末銅鏡還尚多,以磨鏡為業的匠人經常沿街招攬營業。十八世紀歐人東漸,達宦人家已漸有玻璃制鏡,初來乍到價格自然昂貴,非一般富戶所能買得,所以象賈寶玉的怡紅院裡滿屋的明鏡使劉姥姥迷惑不已,對山野村人自然是奇聞,貧寒人家甚至連銅鏡也難得,平素只得借盆水照影而已,故有“六朝梁棟多如許”之句,指的是金陵城裡的顯貴家族。 1、明鏡(銅鏡,尤其是玻璃制的明鏡),清沏如水,故曰“淺池”,“衰草”喻年老,“閒花”喻年少,皆供明鏡以照影。2、明鏡照人,形與影一實一虛,不能合為一體。3、六朝,指金陵(今南京市),吳、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均於此建都,合稱為六朝;梁棟,指建築,在修辭上屬於借代格,即官宦人家的宏麗屋宇。4、小照,即明鏡,大多懸掛在牆壁上。依此,可以這樣翻譯原詩: 無論是“衰草”、“閒花”,都能映入這“池”中, 但個中的倩影卻不能與本體合一; 金陵城裡仕宦人家都不乏此物, 一面面高懸在壁,照鑒著須眉粉黛的容儀。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談一下這十首懷古詩的寫作特點。 1、十首詩都以懷古的面目出現,詩中文語也確實是遵循著歷史或傳說的軌跡的,如“赤壁”、“交趾”、“淮陰”、“廣陵”、“青冢”等五首都是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生平的概括;其余五首也都以文學作品的情節為依據。但巧妙的是詩的背面又都是一個謎,隱藏的十分巧妙。這些詩既是詠史,又兼詠物,語語雙關,毫無纰漏之處,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天才。 2、這些詩的題目本身就是謎,或者說是詩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棺材——可見的各面均塗紅色,確實堪稱“赤壁”;交趾——喇叭,吹奏喇叭時不正是兩手合攏、十指交叉的姿勢嗎?題目二字是多麼簡潔生動的勾畫!廣陵——紙鸢,不是它飄凌在廣闊無邊的天上的寫照嗎?桃葉渡——映照著桃花般美人的一潭清水!命題是如此的精巧,這在其它作品或謎語裡是罕見的。 3、謎底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常見的什物,尤其是童心未泯的少年們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如喇叭、手杖、紙鸢、明鏡、墨斗、胰皂、骨針(甚至鋼針也毫不勉強)、扇子,沒有一件遠離生活,就連“棺材”也當然為他們所熟見,凡有人生活的地方便會有喪事活動,他們對發喪時鼓樂之喧阗等景象是絕不會陌生的。但是到了那些把自己禁锢在書齋裡的學者手裡便愈猜愈玄虛、愈猜愈胡塗起來。如把《赤壁》猜成“走馬燈之用戰艦水操者”,把《馬嵬》猜成“楊妃冠子白芍藥”,想得刁鑽古怪,走進死胡同又非要把讀者也強拉進去。周春猜測十個而對的僅有一個,他也自知沒有把握而慨歎地說:“恐我所猜亦未必是也,安得起諸美人而問之?”為不能使書中的美人復活以告訴他答案而遺憾。 這十首是《紅樓夢》中閃爍著寶石般光華的文字,是文學典籍中有關謎語的藝術珍品,是曹雪芹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