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克牛皮正文

什麼是克牛皮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什麼是克牛皮
 
瓦楞紙箱作為包裝產品的重要一員,在市場上占有很大的份額。制作紙箱的主要材料有:全木漿牛卡、掛面牛卡(牛皮箱板紙)、白面牛卡、塗布白面牛卡、瓦楞芯紙、特種紙、茶板紙和塗布白板紙。本版將為您做一簡要介紹:
瓦椤芯紙

什麼是瓦楞紙板?

瓦楞紙板是一個多層的粘合體,它最少由一層波浪形芯紙夾層(俗稱“坑張”或“瓦楞芯紙”)及一層紙板(俗稱“牛皮卡”)構成。它有很高的機械強度,能經受搬運過程中的碰撞和摔跌。瓦楞紙箱的實際表現就取決於芯紙和紙板的特性及紙箱本身的結構這三項因素。

瓦楞紙板的分類

根據不同組合,瓦楞紙板可以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1.由一層芯紙及牛皮卡組成的紙板稱為“露瓦楞的紙板”。這種紙板一般只用做墊層、間隔及包裹形狀不規則物體。

2.由一層芯紙及上下兩層牛皮卡組成的紙板稱為“單坑紙板”。

3.兩層芯紙分夾於三層牛皮卡內的稱為“雙坑紙板”。雙坑紙板可由不同坑寬及紙質相異的坑紙組成,比如以“b”坑紙配“c”坑紙。

4.三層芯紙分夾於四層牛皮卡內的叫做“三坑紙板”。

5.特強雙體紙板乃由單坑紙板發展而來,它中間的一層芯紙由兩塊厚芯紙相疊粘合而成。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發展,今天國內的廠家已經可以生產多種不同組合的瓦楞紙板。這些紙板具有不同的特質和強度,滿足了市場多變的需要。

芯紙用料

瓦楞紙板坑徑越大,其剛性就越強。紙板的韌度源於芯紙層,而不需厚硬的填料。這樣就能減低紙板重量及其造價。芯紙可由半化學漿(此種漿料能提供最佳的紙質強度)及回收紙料制成。後者由於造價低,故為香港廠家所樂於采用,雖然紙質強度不如前者,但可由造紙廠加添澱粉質予以改進。
坑紋在瓦楞紙內占有一定空間,其擔當的角色亦非常重要,藉著它就能經受平壓、側壓及其他各種不規則的壓力。


目前,國產瓦楞芯紙的生產銷售企業主要有安徽霍山東風紙業有限公司、福建龍海市北溪頭民政造紙廠、廣州楊氏瓦楞紙廠、佛山市石灣區興達印刷材料貿易中心和廣東省東莞市振興造紙有限公司等;進口瓦楞芯紙的生產銷售企業主要有諾瑞康(香港)有限公司上海辦事處、深圳市嘉凌貿易有限公司和香港新港國際紙業有限公司等。

外貿供應的進口瓦楞紙箱生產用紙主要從美國、日本、芬蘭、加拿大等國進口定量為360g/m2牛卡和180g/m2瓦楞原紙,也有一部分定為337g/m2牛卡和160g/m2瓦楞原紙。為改善內銷瓦楞紙箱生產用紙,有部分造紙企業也開始試制定量為360g/m2和420g/m2牛皮箱板紙(牛皮卡紙)。隨後,由於一部分造紙企業的產品和瓦楞紙箱生產用紙生產企業的興建投產,紙箱生產用紙品目繁多,各級別、克重的箱板紙和瓦楞原紙不斷投放市場,紙箱生產企業對紙板選擇余地增加。瓦楞紙板國家標准(gb-6544-86)中要求瓦楞紙箱生產用紙材料必須符合規定,用箱板紙定量分別為250g/m2、280g/m2、300g/m2、320g/m2、360g/m2,瓦楞原紙為125g/m2、150g/m2、180g/m2,這樣就使單、雙瓦楞紙板克重在1000g/m2~1100g/m2左右,在確保定量的基礎上,保證了紙箱的質量
 
鐵列克提事件------中蘇對峙時我軍被伏擊真實內幕

轉貼  attrib53827 2005-12-0512:39:57 查看評論  



中蘇關系六十年代初完全破裂後,蘇聯因美國相距太遠,視毗鄰的中國為頭號敵人,自65年末起“亡我之心不死,陳兵百萬”,步步進逼。除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外,從汗騰格裡峰北側的一號界碑(我方74團場、波馬邊防站;蘇方納林格勒城〈圖稱納倫科爾〉)起至阿爾泰的最北端,在長達1200公裡的邊境線上重兵壓境。

僅就邊防設施而言,蘇軍從邊界線到縱深的布置是:第一道為鐵絲網,凡方便出入的地段外敷迷魂鋼絲套,人或牲口誤入,不得出來,常可見到牛等被纏在裡面的遺骨。第二道是3米寬2米深的塹溝。溝邊是10米寬的松土帶,拖拉機常作耕耙。挨著的是5米寬平整的碎石面巡邏路。在2公裡外是標准更高的巡邏路,路邊15米高的了望鐵塔一公裡一座,不遠處有一軍營。巡邏出動均嘎司越野小車1輛(軍官乘),車幫為折椅的大卡車2-3輛(士兵乘);大山區用飛機巡邏,間雜軍人騎馬或步行巡邏(險要地段無法走馬)。

而我方的邊防站(連)只合百裡一座,巡邏在草叢小路。除阿拉山口、玉克科等極少的邊防站用騎馬巡邏外(近期的電視劇最後的騎兵的場景正是阿拉山口邊防站),全部為步行。有潛伏任務是根據情報臨時布置。基本可稱為是有邊無防。

鐵列克提事件

該事件舉世矚目。有關鐵列克提事件,目前網絡僅見2篇介紹,矛盾百出。比如:一說死50余人,一說死38人;一個排犧牲,當一個團人次日趕到時……那你那一個站(連)的人哪去了?說行進中突然發現許多覆蓋在新“沙丘”裡的坦克及軍人突然冒出……那是個一馬平川的大戈壁灘,事發地點距我實際控制線(即爭議區的我方邊線)1.5公裡,我方處於小丘陵邊緣,居高臨下能看不見嗎?除了蛋大卵石,沙從何來?還有出發前塔城軍分區政委伫立在一個高地上,目送巡邏隊出發……這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我與軍區蘇科長於10年後勘測邊界時得到的信息如下:

到達鐵列克提邊防站的次日一早,我們拜谒了不遠處的小自然地名——柳園。一片不大的柳叢裡掩映著默默無聞的烈士墳茔。細數了一下——79人,其中還有一名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攝影記者。

我們隨帶的1:5萬軍事地圖已作正規印制,標注為:

1、小丘陵下坡僅幾十米位置為爭議區的我方邊線,蘇方邊線是茫茫幾十裡的大戈壁另端。尤其蘇在珍寶島失利後,謀求在新疆發起報復,頻頻進入靠近我方的邊線,甚至在爭議區內築有多處簡易工事。

2、事發三日前在我方邊線標志物的一塊大獨立石處,一名戰士遭潛伏中彈犧牲。這是該段幾月來的第三次。

3、該戰士犧牲次日,經上級同意,我方在距獨立石1.5公裡處構築戰壕兩個中午,以示抗議及准備。

……(注:阿拉山口系博樂分區管,北部緊鄰鐵列克提、巴克圖等,系塔城分區防段)

內地同志不知道,很早以前新疆的部隊和地方就知道這個不公開的秘密。隨著龍書金的下台等等,逐漸得以證實。

龍書金系當時新疆軍區司令員,強渡大渡河最後哭喊要去的小戰士即十八勇士之一。林彪《五七一工程紀要》明載:可借用力量——龍書金的新疆部隊。文革中眾人戲虐為:王震開荒,王恩茂種糧,龍書金吃光。當時他主要精力在政治上,鐵列克提的失利純屬龍之所為,連他的主子林彪事後就大發雷霆:你有失我國威!有失我軍威!雖然毛主席、周總理異常氣憤,但考慮還能什麼便宜都你一個人占嗎,加之其他,也就算了。

情況如下:

1969年8月10日凌晨,發現我方一名戰士被襲犧牲後,北疆軍區的副司令員當即趕到事發地點,塔城軍分區政委隨匯報最近對面蘇軍調動頻繁,夜間可聽到坦克的轟鳴聲。副司令員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新疆軍區司令部。

8月11日,我方在雙方經常會晤的巴克圖(邊防團駐地)哨所懸掛紅旗,這是邀請對方長官過來會談的約定信號。然而,紅旗懸掛了一天,蘇軍邊防站的上校、中校誰也沒有露面。

8月12日,新疆軍區作戰部長接到塔城軍分區再次來電,認為蘇軍行動反常,馬上報告給龍書金。龍書金棄置一旁,沒有答復。

當晚,塔城軍分區政委又電話直報新疆軍區作戰值班室,報告對面蘇軍可能有重大的行動。請示第二天的例行巡邏可否取消。

值班參謀回答:軍區首長已接到你們的報告,但對取消例行巡邏一事沒有明確指示。

8月13日上午8時,按照常規,鐵列克提邊防站的79名官兵及趕來的一名八一廠攝影記者,全員行動執行例行巡邏任務。出發前,該塔城軍分區政委特伫立在一個高地上,目送巡邏隊向10公裡外的大獨立石處出發。

至目的地後,見遠處蘇軍百余人已向我方趕來,我方即留下一名當通信員的小戰士在大獨立石處做飯,全部趕往1.5公裡的戰壕作戰斗准備。

開始時他們並沒有占到便宜,反被我打了回去,並一次次如此。至中午以後,情況變化,蘇軍由百余人逐漸增加到300人,甚至過來6輛坦克,還有兩架直升飛機。

戰斗打響後,前沿和軍分區、北疆軍區的電報電話一刻未停。是打?是撤?是增援?軍情火急,只待軍區首長發令。我們的龍司令員就在會議桌前,會議立即散了。他老人家呆坐一天,電話鈴一刻未斷,他一聲沒吭……

前方,站長明知電台無指令,只能高喊:“堅決頂住!大部隊兩小時內趕到……一小時內趕到……半小時內趕到……10分鐘內趕到……5分鐘內趕到……”

血腥的場面可想而知。到最後,我們的記者把膠片全部拉出報廢,摔爛機器,撿過沖鋒槍猛烈射擊……打到夕陽時,槍殺聲停了,血染的雲霞為之哀痛……

那名在遠處做飯的小戰士成了俘虜。

更殘忍的場面出現了,他們把79具遺體拉到一起,幾具火焰噴射器一齊對著……

我們的小戰士受到了火煎的摧殘,他們給他打上麻藥,變成了木頭人,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游街幾天,任憑狂人的唾罵砸臉……經過周總理的數次抗議,一月後被他們扔在那塊獨立石旁邊,總理立即叫人把他接到北京,可他一句話都不會說……




中蘇對峙時我軍被伏擊真實內幕
別這樣,他們還有用呢中蘇關系六十年代初完全破裂後,蘇聯因美國相距太遠,視毗鄰的中國為頭號敵人,自65年末起“亡我之心不死,陳兵百萬”,步步進逼。除帕米爾高原無人區外,從汗騰格裡峰北側的一號界碑(我方74團場、波馬邊防站;蘇方納林格勒城〈圖稱納倫科爾〉)起至阿爾泰的最北端,在長達1200公裡的邊境線上重兵壓境。

僅就邊防設施而言,蘇軍從邊界線到縱深的布置是:第一道為鐵絲網,凡方便出入的地段外敷迷魂鋼絲套,人或牲口誤入,不得出來,常可見到牛等被纏在裡面的遺骨。第二道是3米寬2米深的塹溝。溝邊是10米寬的松土帶,拖拉機常作耕耙。挨著的是5米寬平整的碎石面巡邏路。在2公裡外是標准更高的巡邏路,路邊15米高的了望鐵塔一公裡一座,不遠處有一軍營。巡邏出動均嘎司越野小車1輛(軍官乘),車幫為折椅的大卡車2-3輛(士兵乘);大山區用飛機巡邏,間雜軍人騎馬或步行巡邏(險要地段無法走馬)。

而我方的邊防站(連)只合百裡一座,巡邏在草叢小路。除阿拉山口、玉克科等極少的邊防站用騎馬巡邏外(近期的電視劇最後的騎兵的場景正是阿拉山口邊防站),全部為步行。有潛伏任務是根據情報臨時布置。基本可稱為是有邊無防。

鐵列克提事件

該事件舉世矚目。有關鐵列克提事件,目前網絡僅見2篇介紹,矛盾百出。比如:一說死50余人,一說死38人;一個排犧牲,當一個團人次日趕到時……那你那一個站(連)的人哪去了?說行進中突然發現許多覆蓋在新“沙丘”裡的坦克及軍人突然冒出……那是個一馬平川的大戈壁灘,事發地點距我實際控制線(即爭議區的我方邊線)1.5公裡,我方處於小丘陵邊緣,居高臨下能看不見嗎?除了蛋大卵石,沙從何來?還有出發前塔城軍分區政委伫立在一個高地上,目送巡邏隊出發……這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我與軍區蘇科長於10年後勘測邊界時得到的信息如下:

到達鐵列克提邊防站的次日一早,我們拜谒了不遠處的小自然地名——柳園。一片不大的柳叢裡掩映著默默無聞的烈士墳茔。細數了一下——79人,其中還有一名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攝影記者。

我們隨帶的1:5萬軍事地圖已作正規印制,標注為:

1、小丘陵下坡僅幾十米位置為爭議區的我方邊線,蘇方

[1] [2] 下一页

哈爾濱畫廊賣裝飾畫油畫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