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據症酌加。以28~30號毫針透刺,進針後捻轉1分鐘,留針1~2小時,每20分鐘行針1次;神阙用隔鹽灸3~5壯。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日。 (三)療效評價 共治68例,結果,痊愈26例,顯效25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8.2%[11]。 溫針加拔罐 (一)取穴 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後溪、四白。 配穴:迎香、人中、承漿、頰車。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動起點(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匯合點旁開2cm處)。 (二)治法 用毫針以30度角從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側內眼角,進針2.5~3.5寸;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2~3寸;從地倉透人中,從地倉透承漿。後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過3/4手掌部分。留針1.5~2小時,用衛生香施灸針尾。 取口徑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團並搓成面條轉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將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572例,痊愈459例,顯效73例,有效19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96.3%[12]。 【主要參考文獻】 [1]馬敏。皮內埋針治療一例面肌痙攣。針灸雜志1965;(1):23。 [2]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進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331。 [3]於書莊,等。行氣法治療面肌痙攣102例臨床分析。中國針灸1982;2(4):17。 [4]張風池。針刺面神經干治療面肌抽搐八例報告。中華口腔科雜志1980;15(1):55。 [5]周耀華。針刺面神經干治療面肌抽搐67例觀察。中華口腔科雜志1980;15(3):169。 [6]徐文亮,等。針刺面神經干治療面肌痙攣41例報告。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6;(2):42。 [7]霍金山,等。淺刺皮部治療面肌痙攣30例臨床總結。中醫雜志1983;24(1):60。 [8]肖鎮祥,等。穴位注射苯巴比妥鈉治療面肌痙攣100例。中國針灸1982;2(6):20。 [9]張鳴九。穴位注射放射性膠體32磷酸鉻鹽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臨床初探。上海針灸雜志1985;(3):27。 [10]杜元灏,等。揿針治療面肌痙攣45例。陝西中醫1990;11(12):554。 [11]高洪寶。穴位透刺法治療面肌痙攣68例臨床觀察。針灸學報1990;6(3):7。 [12]李凌山。溫針拔罐法治療面肌痙攣572例療效分析。實用中醫藥雜志1995;(2):18。 你以前受過外傷嗎?什麼時候開始的? 一般什麼時候發生呢?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