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買地板正文

怎樣買地板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怎樣買地板
 
1.品牌的話盡量,只要保證質量,不用太迷信品牌,這個因為品牌很多,所以也不太好說

2.要地板耐磨就用復合地板,要環保就用實木地板
具體選擇你可以看看這個視頻,不是摘抄哦

http://video.liba.com/searchresult.php?aid=1&sort_id=113


3.現代風格的淡色的,白色的都不錯
 
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
馬毅堂周鴻魁


1942年(民國31年)河南省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有人說實際死亡人口遠遠超過此數),駭人聽聞。
  1942年中原廣大地區由於春旱,麥季歉收。6至7月又持續干旱,導致秋禾絕收。秋後周商一帶廣大農民十室九空,為了活命,他們成群結隊離鄉背井到外地逃荒。有逃往安徽霍山、六安一帶的,也有逃往豫南正陽、息縣一帶的。到1943年(民國32年)春季,災情日益嚴重,周口街頭災民奪馍者屢見不鮮,裡巷啼饑號寒之聲不絕於耳。
  當時,周口北郊黃水滔天,一望無際,村莊田野盡成澤國。泛區人民在大災之年更為艱難,流離失所,乞討無門,壯者遠走他鄉,老者餓死在賈魯河畔及黃河堤上。有些泛區災民留戀故土,不願遠逃,一家數口擠在黃河堤上窩棚裡,身上無衣,鍋裡無米,饑寒交迫,凍餓致死者比比皆是。有些人死在棚中無人掩埋,有些人為了養活父母不惜賣兒鬻女,有些年輕婦女為了救活子女,忍痛賣身給安徽船民作妾。十三四歲的女孩,白天沿街乞討,夜晚蜷縮在河堤小棚中,連餓帶凍掙扎在死亡線上。
  周口北寨為黃水滲透,遍地是水。除磨盤街、大、小油坊街、三義街、德化街、作坊街等街道外,其余各街水深1—2尺,路斷人稀,商業凋零。城市居民每天能吃兩餐者寥寥無幾,大部分一餐度日,市場糧價一日數漲,窮苦市民無力購糧,只好買些雜草煮食,或到郊外剝些榆樹皮粉碎充饑。至1943年2、3月間,市民被餓死者,起初還用薄板棺材殡埋,之後餓死者日益增多,家屬無錢購置棺材,就用蘆席將屍體一卷,由親友抬到郊外埋葬。前往皖北及豫南各縣逃荒的西華、扶溝等地的災民,鸠形鹄面,骨瘦如柴。他們路過周口時搖搖晃晃,呻吟哀歎,連餓帶累,有的死在路旁,有的倒斃在沙河橋上。
  河南省第七行政區淮陽專員公署因淮陽被日寇侵占,早於數年前遷至周口南寨黃杏樵別墅。他們這些官僚只會作福作威,養尊處優,對於周口一帶發生的如此嚴重的災情熟視無睹,有些官僚甚至勾結糧商,乘機搶購糧食,囤積居奇,大發橫財。同年農歷3月初,每市斤面粉售價高達數元,災民聞而生畏,叫苦連天,而糧商卻喜形於色,正如諺語所說的:“家有三石糧,盼望糧價漲”。據筆者所知:周口有兩三戶糧商,在災年以糧食放高利貸吃一斗還二斗,廉價收買災民土地300余畝。在買地時糧商分期付糧,而且糧食質次價高,然而災民對這些奸商還得表示“感恩戴德”,否則,他們將拒絕購買災民土地。這些糧商從安徽六安把大米、豆餅源源運往周口,一天幾次漲價,專署不加干預,任其隨意盤剝。糧商們卻振振有詞地說:“早晚市價不同,目下一言為定。”他們把糧食運到周口後,即向官府請客送禮,公然行賄。在大災之年飯店生意倒十分興隆,糧商朝夕在大飯店請客,燈紅酒綠,觥籌交錯,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1943年農歷3月上旬,地方政府奉上級指示,平抑糧價。奸商們共商對策,把糧食暗藏起來,不向市場出售,以致農村樹皮被剝光,河裡雜草盡被撈完,災民餓死者與日俱增。3月中旬,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派員到周口視察災情,經過數天察訪,看到災情特別嚴重,通過匯報,省政府三令五申責成七區專署迅速設法救災。七區專署迫於上級命令,不得已才建立救災委員會,由七區專員朱國衡任主任,周家口警備司令廖運澤任副主任,委員由地方各界知名人士殷荩臣、黨國賢、唐朗齋、李子務、李紹蘧、關衡堂、吳鳳翔等擔任。在周口西寨五龍宮設立施粥場,赈款由政府撥付一部分。周口開明士紳李紹蘧(李八少)捐出巨款,帶動其他殷商富戶解囊捐助。粥場設立後,周口紅十字會特別支持,該會委派得力人員購買小米,印發粥票,由殷荩臣老先生負責登記發票。他不辭勞苦沿河堤至各災棚察訪、登記、發票,災民憑票到五龍宮粥場領粥。每日每張票可領一大馬勺小米粥,約有三碗,一人可以吃飽。災民由五龍宮前門排隊進場領粥,由粥場後門出去。由於專署派人維持秩序,加之殷荩臣、唐朗齋終天守在粥場,盡職盡責,秩序良好。
  3月下旬細雨蒙蒙,殷荩臣老先生年逾半百,體質衰弱,但他忠於職守,帶病工作,東奔西走,親自查看盛粥的馬勺盛得是否滿,並搜集災民反映,不足之處及時糾正。他甘盡義務,不取報酬,其余委員只掛虛名,不干實事。周口三青團雇員周鴻善、股長汪建華,當時也被派往粥場服務。他們在殷老先生的影響下,夜晚輪班下去巡查,統計每日領粥人數,逐日上報。粥場熬粥由紅十字會派人到倉庫領米,連夜煮熬,按時發放。熬粥由總務股汪建華負責,保質保量。特別值得稱贊的是,殷荩臣老先生白天在粥場檢查質量,安慰災民,晚上監視發票直至深夜,認真負責,以身作則,為了救災捐獻巨款,深受粥場工作人員及廣大災民的愛戴。
  1943年農歷三月底,麥已抽穗,外地災民紛紛返鄉,到粥場領粥者日漸減少,至4月上旬施粥結束。災民為了表示感謝,特向周口紅十字會贈送匾額一塊,由周口拔貢李仲吉題詞,上書“惠及災黎”。
  與施粥場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周口保育院。該院亦於1943年春設立,地址在周口北寨大油坊街南頭路東,專門收養流落街頭的災童,約有近百人。經費由周口救災委員會撥付,由世界萬字會(其會徽為)周口分會派人主持工作,另雇一些人員處理日常事務。由於該院克扣災童口糧及管理不善,有些災童被活活餓死,群情激憤,輿論嘩然。當時周口小報也於報端抨擊斥責,有雲:“周口成立保育院,十人見了九人歎……”。
  此外,市郊有些農民因長期忍饑挨餓,腸胃消化機能衰退,二麥將要成熟時,為了充饑,急不可待,便將麥子做成“捻串”,由於吃得太多而被撐死者,大有人在。
這一史料乃筆者親自經歷,但為了使其完善、准確,筆者特走訪在粥場工作的周鴻善及五龍宮附近居民李書堂等同志,還訪問了80多歲高齡的趙占鳌老先生,請他們詳細講述有關情況,特一並致謝。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http://www.zktzb.org/021.htm

 

哪個真錢棋牌最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