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不會變。
當廠家的原版面料全部用完,“外貿貨”批發商追著要貨。好在版型仍在手上,就在國內采購一批類似的面料充數,這就叫“追單貨”。
“仿單貨”質量最差,但這正是市場上最多、最泛濫的一種。“仿單”大戶只要瞄一眼成衣照片,就能仿出來。一件名牌t恤,找小廠仿單,500件起做,每件成本50元。
原單貨哪有這麼多從“原單貨”至“仿單貨”,質量遞減,數量倒是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的消費者,看到衣服領子上這些誘人的標牌,比照一下價錢,常常血往頭上湧,立馬想掏錢買下來。
看到這樣的便宜貨,可千萬別急著付錢,它們並不一定貨真價實,國際名牌企業雖然大多數在國內都有定牌加工,但是這些企業對原材料數量控制極嚴,一般僅會多提供3%—5%的面料作為“計劃報廢物資”,輔料如紐扣、拉鏈等的數量則更少,原汁原味的外貿多余名牌貨實在難得。
比如領口的標簽被稱做“主唛”。外商為了防范接單工廠私自加量,主要依靠控制“主唛”來核對數量。通常情況下,外商一旦下單,一般就會提供或者定制相應數量的“主唛”,假如委托加工1萬件t恤,即使留些報廢的余地,提供的布質標簽最多也不會超過10500個。
當生產廠家出貨的時候,外商會派代表驗收貨物。老外挑出有問題的衣服,在瑕疵旁貼一個小紅箭頭,隨後就會一刀剪除主唛,退回加工廠家。這就意味著,衣服可以任你處置,可是品牌別人卻要嚴加看管。
這種控制流程一時挺管用,但是時間一長,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控。在四季青服裝市場,這些被視為名牌服裝標志的“主唛”,被地下小廠輕易克隆,成批量出現在個別攤位。
有老板在服裝市場拿著“polo”、“esprit”等品牌的“主唛”,主動上來兜生意,“主唛應有盡有,也可以提供樣式定做,都是十足的名牌,5分錢一個,1包5元錢,花費幾百元,足以接下整整一批定單了”。
浙江中大股份有限公司張潮說,這些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在杭州喬司鎮和嘉興平湖,大量的家庭工廠除了加工成衣,更多時候是依靠仿冒人家的品牌標識,也能過得非常滋潤。
這就使得被退貨的衣服貼上了自制的主唛,變成了“原單貨”;加工工廠私自留下了版樣,湊合了一些輔料,縫制上名牌主唛,成了“追單貨”;而更多的是,小廠抄襲了暢銷的式樣,集用了小到“主唛”、大到面料的劣質材料,拼湊了一件“仿單貨”。
有正牌廠家建議,服裝也要和軟件行業一樣,在防偽上下功夫。有些國際品牌已經采用了“secretbrand”(隱藏標簽)。
仿冒外貿服裝如此猖獗,也和企業監控不力有關。按照國際慣例,通常都由品牌擁有者來監控市場,比如美國休閒服飾fubu等都設有品牌巡視員,但是目前真正進入國內的巡視員卻很少。
辨別品質有門道武林路上一家叫“輪回”的小店,主要銷售鞋包、服裝。裡面的一位店員說,武林路現在很少有賣名牌服飾,一來街區管委會看得緊,二來所謂的“國際名牌”壞了市場口碑。現在賣的衣服基本都是自有品牌,式樣也很入時,有些消費者反而喜歡這些品牌,認為更真實、可靠。
在一些淘衣行家看來,外貿小店裡賣的,越是標牌齊全、套袋精美、成分清楚的就越有可能是仿冒貨。很多做仿單的廠家只要看看電視或者雜志照片,就能照著大致模樣生產,再到批發市場裡買“主唛”貼上去。
有些店家還會在標牌上不痛不癢打個小洞、剪個小角,以給消費者留下“疑似外貿退貨”的印象。其實這是哄外行的噱頭。真正被迫銷毀的“剪牌貨”,一剪刀下去決不會留情。要麼是剪個月牙形,把商標上的字全摳掉;要麼就是把商標“連根拔”,只剩下兩道商標縫線依稀可見,很難認出來。
有人淘外貿衣服,最喜歡一把撈起衣服,仔細檢查衣服線腳;又或者把針織衫對著日光燈左照右照,尋覓抽絲和漏針的痕跡。因為這些漏洞百出的“次貨”,偏偏可能是專賣店裡那件名貴衣衫的“孿生兄弟”。外貿退貨往往出在色差、漏針和抽絲等小毛病上。
衣服扣子“貨不對版”,也是“好貨”標志之一。大品牌因為害怕被盜版,會嚴格控制原材料進出。下單後,他們按照生產數量向廠家提供衣服的面料以及紐扣、拉鏈等輔料,廠家一般能得到比預計多一點的面料,但配套的輔料就沒那麼多了。做完定單後,制衣廠通常面料有剩,扣子用光。這時,就有廠家“廢物利用”,用多余的那批面料,再隨便找點扣子做一批衣服。
杭州漢龍威爾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國良說,真正對一件“外貿貨”的品質起定奪作用的,除了外在質量,關鍵還看內在質量,包括面料、色牢度。比如,支數高的純棉質地厚,多洗幾次也不容易變形;優質面料,揉搓幾次不會起球;羽絨衣要觸手柔軟,摸不到羽毛梗,還有防鑽絨的隔層.<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我轉別人的貼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