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1年,位於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上誕生了世界上最後的一位聖人,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據傳安拉創造穆罕默德於一切聖人之前,而差遣於一切聖人之後。因此,他是最後的一位聖人。如《古蘭經》說:“穆罕默德不是你們哪一個人的父親,而是安拉的使者,是一切聖人的封印者”(33:40)。穆罕默德四十歲時(公無610年)奉安拉的旨意開始復興和傳播伊斯蘭。·當時阿拉伯半島正處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奴隸主占有大批奴隸和一切生產資料,包括牛、羊、駝和牧場等。他們各自成為一個部落,各霸一方。他們對內壓迫、剝削奴隸,對外爭奪搶掠,再加上外來的侵略勢力,當時該半島戰爭烽火連綿不斷,同時由也門到敘利亞的商道受阻,因此奴隸生活痛苦不堪。就是那些自由民也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在意識形態方面更是雜亂並陳。當時拜物教盛行,偶像、日、月、星辰等,都成了崇拜的對象。就是在聖潔的開爾白(天房)內也充滿了偶象。致使當時的阿拉伯社會出現了嚴重的思想混亂,道德風尚極端敗壞。因此。人人渴望和平、安定和團結。 伊斯蘭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復興的。按伊斯蘭的觀點,穆罕默德是伊斯蘭的復興者而不是創始人。所謂復興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中伊斯蘭發展到爾薩(耶酥:紀元元年一40年)聖人時代之後中斷了五百多年,至到穆罕默德為聖時才重新舉起了伊斯蘭的旗幟,使這個古老的宗教得以復興。先知穆罕默德曾這樣說:“我是在爾薩聖人之後的人們的首領,因為在我和爾薩之間未有過聖人。” 據史書記載,伊斯蘭傳入我國是在公元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此更早以前中國和阿拉伯各國之間就互有往來。最早是在漢和帝——劉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時,中國著名探險家甘英就曾奉命西使,游歷過波斯等西域各國。以後還有不少的中國和阿拉伯的船只和商人西往東來。到了盛唐時期,中阿關系更加發展,相互來往更加頻繁。當時來中國的大食人(“大食”一詞是阿拉伯語塔吉爾的音譯即商人之意)與日俱增。他們先是由海路,即從波斯灣經印度繞馬來半島到達廣州、泉州等沿海一帶城市。後來又由陸路即經波斯、中亞、天山南北到達長安(今西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傳為佳話的海陸“絲綢之路”’。它已經成了中阿和中波友好關系史的見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阿拉伯人應唐蕭宗李亨的邀請,派軍隊前來幫助平定安祿山之亂。後來這些人留居在中國,成了中國穆斯林來源的一部分。 唐(公元618—907)、宋(公元960—1279年)兩朝時期來中國經商的大食人更是絡繹不絕。他們所經營的大多是香料、藥材、珠寶等貴重物品。在來華的大食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阿拉伯當局也曾多次派遣使節團來華。在第三任哈裡發歐斯曼時代,也就是公元651年8月25日(即教歷31年1月21日)時逢唐永徽二年,向中國正式派來第一個使節團。他們谒見了唐皇帝並介紹了他們國家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情況。多數史學家將這次使節團的來華作為伊斯蘭正式傳入我國的標志。一此外還有說是622年的和628年的。 到了南宋末期,由於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相繼又有大批被征服的伊斯蘭徒來到中國。這些被征服者中有一個較大的民族叫作花刺子模,這些人後來成了回回民族的主要來源。1271年蒙古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後曾有“元時回回遍天下”之說。此時已有回、維等十個民族先後信仰了伊斯蘭。各地也隨之建立了一些清真寺。如建於唐代的廣州懷聖寺(亦稱光塔寺)、西安的化覺寺、建於宋代的泉州清淨寺和北京的牛街禮拜寺等。
原作者: islamcn.net
來源:中國伊斯蘭在線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