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問rom。這樣將大大提高系統性能。因此在設置cmos參數時,應將相應的shadow區設為允許使用(enabled)。
●6、什麼是奇/偶校驗?
奇/偶校驗(ecc)是數據傳送時采用的一種校正數據錯誤的一種方式,分為奇校驗和偶校驗兩種。
如果是采用奇校驗,在傳送每一個字節的時候另外附加一位作為校驗位,當實際數據中“1”的個數為偶數的時候,這個校驗位就是“1”,否則這個校驗位就是“0”,這樣就可以保證傳送數據滿足奇校驗的要求。在接收方收到數據時,將按照奇校驗的要求檢測數據中“1”的個數,如果是奇數,表示傳送正確,否則表示傳送錯誤。
同理偶校驗的過程和奇校驗的過程一樣,只是檢測數據中“1”的個數為偶數。 ●1.什麼是cl延遲? cl反應時間是衡定內存的另一個標志。cl是caslatency的縮寫,指的是內存存取數據所需的延遲時間,簡單的說,就是內存接到cpu的指令後的反應速度。一般的參數值是2和3兩種。數字越小,代表反應所需的時間越短。在早期的pc133內存標准中,這個數值規定為3,而在intel重新制訂的新規范中,強制要求cl的反應時間必須為2,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對於內存廠商的芯片及pcb的組裝工藝要求相對較高,同時也保證了更優秀的品質。因此在選購品牌內存時,這是一個不可不察的因素。 還有另的诠釋:內存延遲基本上可以解釋成是系統進入數據進行存取操作就緒狀態前等待內存響應的時間。 打個形象的比喻,就像你在餐館裡用餐的過程一樣。你首先要點菜,然後就等待服務員給你上菜。同樣的道理,內存延遲時間設置的越短,電腦從內存中讀取數據的速度也就越快,進而電腦其他的性能也就越高。這條規則雙雙適用於基於英特爾以及amd處理器的系統中。由於沒有比2-2-2-5更低的延遲,因此國際內存標准組織認為以現在的動態內存技術還無法實現0或者1的延遲。 通常情況下,我們用4個連著的阿拉伯數字來表示一個內存延遲,例如2-2-2-5。其中,第一個數字最為重要,它表示的是caslatency,也就是內存存取數據所需的延遲時間。第二個數字表示的是ras-cas延遲,接下來的兩個數字分別表示的是ras預充電時間和act-to-precharge延遲。而第四個數字一般而言是它們中間最大的一個。
總結
經過上面分析,內存儲器的劃分可歸納如下:
●基本內存占據0~640kb地址空間。 ●保留內存占據640kb~1024kb地址空間。分配給顯示緩沖存儲器、各適配卡上的rom和系統rombios,剩余空間可作上位內存umb。umb的物理存儲器取自物理擴展存儲器。此范圍的物理ram可作為shadowram使用。 ●上位內存(umb)利用保留內存中未分配使用的地址空間建立,其物理存儲器由物理擴展存儲器取得。umb由ems管理,其大小可由ems驅動程序設定。 ●高端內存(hma)擴展內存中的第一個64kb區域(1024kb~1088kb)。由himem.sys建立和管理。 ●xms內存符合xms規范管理的擴展內存區。其驅動程序為himem.sys。 ●ems內存符合ems規范管理的擴充內存區。其驅動程序為emm386.exe等。 內存:隨機存儲器(ram),主要存儲正在運行的程序和要處理的數據。 【內存頻率】 [編輯本段]
內存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習慣上被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它代表著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內存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內存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內存主頻決定著該內存最高能在什麼樣的頻率正常工作。目前較為主流的內存頻率室333mhz和400mhz的ddr內存,以及533mhz和667mhz的ddr2內存。
大家知道,計算機系統的時鐘速度是以頻率來衡量的。晶體振蕩器控制著時鐘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電壓,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動起來,這一震動可以通過晶片的形變和大小記錄下來。晶體的震動以正弦調和變化的電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變化的電流就是時鐘信號。而內存本身並不具備晶體振蕩器,因此內存工作時的時鐘信號是由主板芯片組的北橋或直接由主板的時鐘發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說內存無法決定自身的工作頻率,其實際工作頻率是由主板來決定的。
ddr內存和ddr2內存的頻率可以用工作頻率和等效頻率兩種方式表示,工作頻率是內存顆粒實際的工作頻率,但是由於ddr內存可以在脈沖的上升和下降沿都傳輸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兩倍;而ddr2內存每個時鐘能夠以四倍於工作頻率的速度讀/寫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四倍。例如ddr200/266/333/4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200/266/333/400mhz;ddr2400/533/667/8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400/533/667/800mhz。
【內存發展】 [編輯本段]
在計算機誕生初期並不存在內存條的概念,最早的內存是以磁芯的形式排列在線路上,每個磁芯與晶體管理組成的一個雙穩態電路作為一比特(bit)的存儲器,每一比特都要有玉米粒大小,可以想象,一間的機房只能裝下不超過百k字節左右的容量。後來才出線現了焊接在主板上集成內存芯片,以內存芯片的形式為計算機的運算提供直接支持。那時的內存芯片容量都特別小,最常見的莫過於256k×1bit、1m×4bit,雖然如此,但這相對於那時的運算任務來說卻已經綽綽有余了。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