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瓷器開釉需要多少年正文

瓷器開釉需要多少年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瓷器開釉需要多少年
 
陶器用的是普通的粘土,瓷器則是用瓷土(又叫高嶺土);其次,含鐵量不同:陶的含鐵量一般3%以上,而瓷的含鐵量則低於3%;再次,燒窯時的溫度不同:陶器一般需要900攝氏度,瓷器需要1200攝氏度才能燒成.
釉就是附著於瓷胎表面的玻璃質的薄層。那麼為什麼有的釉呈粉青,有的呈其他顏色?這裡就要向大家介紹一種使釉發出一定色彩的物質——呈色劑。如青瓷、粉青釉瓷、黃釉瓷等的呈色劑是氧化鐵,而呈色劑是氧化銅的則呈紅色,若是氧化钴則呈深淺不一的藍色,等等。但是神奇的是,同是氧化鐵或氧化銅,在釉上和釉下會發出不同的多種顏色。古代工匠們沒有學過化學,也不知道這些化合物的名稱分子式,卻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實踐中摸索創新,終於逐步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制造出五彩缤紛、令人賞心悅目的種種陶瓷品,他們的智慧和勤奮不得不令人敬佩。所以世界上許多學者把瓷器稱為我國的“第五大發明”。
你一定還看到過一種瓷器,表面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如果你用手輕輕撫摸這些瓷器,就會發現這些圖案有的在釉下,所以感覺很光滑,有的則是微微凸起在釉面上。前者叫釉下彩,後者叫釉上彩。燒制而成
 
中國瓷器的發展史
從初創於商代、到真正創制於東漢時期的中國瓷器,是中國人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貢獻。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商周至兩漢的瓷器
隨著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們漸漸燒制出一些初步達到瓷器標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夠完善的器物,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制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因工藝不穩定,鐵含量和燒成氣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漢這一時期的原始青瓷所塗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由於含鐵元素,所以呈青綠、黃綠。灰綠、褐綠等顏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紋、方格紋,麻布紋,圓圈紋,曲折紋、葉脈紋,篦紋,水波紋,雲雷紋等紋飾。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蓋罐,提梁壺,鼎,甕,算簋,酹、杯。缽等,絕大部分器型仿當時的青銅器器型而作。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致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淨。

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南北制瓷業的發展也不平衡。在比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窯為中心,繼承並發展了東漢青瓷的成就,這些青瓷習慣上被稱為"六朝青瓷"。北方則由於連年戰亂影響,瓷器的生產起步較晚,直到6世紀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隨葬青瓷發現,但晚期的墓葬中卻出現了白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的生產以浙江地區最為發達,窯場廣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分別是唐代德清窯,越窯,瓯窯和婺州窯的前身,其中以位於寧紹平原的早期越窯水平最高。屬於北朝晚期的青瓷與南方青瓷相比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鋁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溫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現象,但瓷胎的顏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澤性好,玻璃質強,釉面常有開片,流動性較大,沒有南方青瓷那種失透的感覺;第三,北方青瓷胎體厚重,與六朝青瓷相比顯得形體碩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裝飾方法較多,有堆貼、模印,雕镂,刻劃等,紋飾中受佛教影響的紋樣如蓮花紋,忍冬紋等較為多見。

隋代瓷器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較厚,胎質堅硬,釉子無論青綠、青黃還是黃褐,均為玻璃質,施釉不到底,大多數都有垂流現象。隋瓷多光素無紋,部分帶紋飾的主要以印、劃貼為主。所謂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紋飾壓印到瓷胎上,使紋飾凸起,再施釉入窯;劃花是用尖狀工具在胎子上劃出紋飾,施釉入窯;貼花是將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紋飾片貼到胎子上,再進行燒制。常見紋飾有團花,草葉、蓮瓣。卷葉、波浪和弦紋等,個別的也有加飾黑褐彩的。
隋代白瓷是從青瓷轉化而來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創燒的,但這時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質較白,釉面光潤,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白中泛青或閃黃的痕跡。隋代制瓷技術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妝土。上釉之前,精選含鐵成分少的白瓷土細密地掛在坯上,可以避兔瓷器燒成後胎體表面粗糙、坯面出現孔隙及胎體顏色不好等弊病,增強釉色透明瑩潤的質感,特別是對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隋代瓷器器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盤口壺和罐、龍柄雞首壺、唾壺、多格盤、五盅盤,高足盤,瓶、硯、盤和碗等。這時的壺、罐造型比南北朝時更加瘦高,講究曲線美,肩部大多塑?quot;u"字形系,也有橋形系。雞首壺的雞頭挺胸聳冠,手柄一端的龍首探進盤口,非常生動。除了雞首壺。還有數量極少的其他動物形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雙龍柄盤口壺。碗多為直口深腹,假圈足稍高。盤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高足盤的足上小下大呈喇叭狀。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制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干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裡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裡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制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斗彩、萬歷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裡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致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景泰藍我國特種工藝品之一,用紫銅做成器物的胎,把銅絲恰成各種花紋銲在銅胎上,填上琺琅彩釉,然後燒成。
 

男士的防護頭盔那種最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