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必得其緩。”形成了獨特的品質風味。雖為60度高度酒,卻無強烈刺激的感覺,有色、香、味“三絕”的美稱,為我國清香型酒的典范 編輯本段泸州老窖特曲 產於四川泸州,明末清初以“溫永盛”和“天成生”兩家酒廠最為著名。“溫永盛”創於清雍正七年,最老的窖已有370多年的歷史,築窖時對泥質要求必須粘性好,磷、氮豐富的肥沃土壤,適宜細菌的繁殖。窖愈老,菌越多,采用老窖發酵續槽配料因之酒香很濃。泸州老窖特曲具有“濃香、醇和、味甜、回味長”的特色,飲後蘋果回香,心神愉快。已成為濃香型白酒的典型。分為60度和55度兩種。喝時無辛辣感,只覺回腸轉氣、香沁肌骨。 編輯本段五糧液 產於四川宜賓市五糧液酒廠,因以五種糧食(高糧、大米、糯米、玉米、小麥)為原料而得名。水取自泯江江心,質地純淨,發酵劑用純小麥制的“包包曲”,香氣獨特。五糧液酒液清澈透明,開瓶時噴香突起,濃郁撲鼻。飲後余香不盡,屬濃香型酒。柔和甘美,酒味醇厚。香醇甜淨。風格獨特。 洋河大曲現產於江蘇省泗洋縣洋河鎮洋河酒廠。清初已聞名於世。“聞香下馬,知味停車;酒味沖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入水,游魚得味成龍;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南第一家。洋河大曲酒度分64度和62度和55度。酒液無色透明,醇香濃郁,余味爽淨,回味悠長,是濃香型大曲酒,有“色、香、鮮、濃、醇”的獨特風格。 編輯本段劍南春 現產於四川省綿竹縣酒廠,是我國有悠久歷史的名酒之一。唐代以“春”命酒,綿竹是當年劍南道上一大縣,由此得名。相傳唐代李白曾在綿竹“解貂續酒”,有“士解金貂,價重洛陽”的佳話。以高糧、大米、糯米、玉米、小麥五種谷物為原料,經精心釀制而成,屬濃香型。酒度有62度和52度兩種。特點為芳香濃郁,醇和回甜,清洌淨爽,余香悠長。 編輯本段古井貢酒 產於安徽亳縣古井貢酒廠。廠內一口古井已有1400年歷史。當地多鹽鹼,水味苦澀。獨此井之水清澈甜美,用以釀酒,酒香濃郁,甘美醇和,該井被稱為“天下名井”。自明萬歷年間就為進貢之酒。古井貢酒酒液清澈透明,香如幽蘭,粘綢掛杯,余香悠長。屬濃香型酒。其酒度為60~62度。 編輯本段董酒 產於貴州省遵義市董酒廠,酒度60度,因廠址座落在北郊董公寺而得名。董酒是我國白酒中釀造工藝最為特殊的一種酒品。它采用優質粘高糧為原料,以“水口寺”地下泉水為釀造用水,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串燒而成。風格即有大曲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綿、醇和、回甜,還有淡雅舒適的藥香和爽口的微酸. 中國八大名酒
第一屆:1952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四大名酒,白酒有: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鳳酒。
第二屆:1963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八大名酒:五糧液、古井貢酒、泸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茅台酒、西鳳酒、汾酒、董酒。
第三屆:1979年在大連舉行,共評出八種名酒:茅台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曲、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第四屆:1984年在太原舉行,共評出十三種名酒:茅台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泸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
第五屆:1989年在合肥舉行,共評出十七種名酒:茅台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泸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武陵酒、寶豐酒、宋河糧液、沱牌曲酒。
能經得住考驗並屢受好評的即如下八大名酒: 茅台酒、汾酒、五糧液、泸州老窖特曲、劍南春、郎酒、古井貢酒、洋河大曲、雙溝大曲。 現擇中國歷史上較為出名的加以介紹:
茅台:茅台酒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甘美之”的褒獎到1704年後清代大儒鄭珍“酒冠黔人國”的贊譽,從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到1996年榮獲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茅台酒系以優質高粱為原料,用小麥制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於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台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重要原因。釀制茅台酒要經過兩次加生沙(生糧)、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生產周期長達八九個月,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後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准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茅台酒是風格最完美的醬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醬香型”又稱“茅香型”。其酒質晶亮透明,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飲,香氣撲鼻,開懷暢飲,滿口生香,飲後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茅香不絕。茅台酒液純淨透明、醇馥幽郁的特點,是由醬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現已知香氣組成成分多達300余種。酒度53度。陳毅有詩:“金陵重逢飲茅台,萬裡長征洗腳來。深謝詩章傳韻事,雪壓江南飲一杯。”
五糧液:五糧液牌五糧液酒是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酒廠的產品。1985年、1988年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及金爵獎,1963年、1979年、1984年、1988年在全國第二、三、四、五屆評酒會上榮獲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1988年獲香港第六屆國際食品展覽會金龍獎,1989年獲日本大孤第三屆89關西國際儀器展金質獎,1990年獲泰國國際酒類博覽會金獎,1991年獲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國際展覽會金獎及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1992年獲美國國際名酒博覽會金獎1993年獲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博覽會特別金獎。 五糧液酒廠有舊糟坊的老窖遺物,為明代所遺,迄今已有300余年歷史。清初,敘州城有4戶酒坊,在二坎子有溫德豐糟房(後改為利川永)、馬家巷有張萬和糟房南門有德盛福糟坊、東門有長發升糟房,各有三個酒窖,其中以溫德豐糟房酒窖最早,產酒最佳美。清雍正年間酒窖增至52個。1840年至1937年糟坊達14家,酒窖125個。1949年,只剩9家糟坊,酒窖76個。1952年在利川永、長發升、張萬和等糟房的基礎上建成現酒廠,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和發展五糧液生產。 五糧液的釀造原料為紅高粱、糯米、大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糧食。糖化發酵劑則以純小麥制曲,有一套特殊制曲法,制成“包包曲”,釀造時,須用陳曲。用水取自岷江江心,水質清洌優良。發酵窖是陳年老窖,有的窖為明代遺留下來的。發酵期在70天以上,並用老熟的陳泥封窖。在分層蒸餾、量窖摘酒、高溫量水、低溫入窖、滴窖降酸、回酒發酵、雙輪底發酵、勾兌調味等一系列工序上,五糧液酒廠都有一套豐富而獨到的經驗,充分保證了五糧液品質優異,長期穩定,在中外消費者中博得了美名。 五糧液酒無色,清澈透明,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綿,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至好處。酒度分39度、52度、60度三種。飲後無刺激感,不上頭。開瓶時,噴香撲鼻;入口後,滿口溢香;飲用時,四座飄香;飲用後,余香不盡。屬濃香型大曲酒中出類拔萃之佳品。 著名科學家華羅庚賦詩曰: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產量增五成。 豪飲李太白,雅酌陶淵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洋河大曲:洋河大曲始興於隋唐,隆盛於明清,為清皇室貢品,乾隆皇帝南巡時,品後盛贊:“酒香味純,真佳酒也!”清末民國初年,連獲巴拿馬和南洋博覽會金獎,遂聞名海內外。1979、1984、1989三次蟬聯中國名酒稱號。並被認定為中國重點保護品牌和中國馳名***,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的正宗代表,參與國家濃香型白酒新標准的修訂和起草,2003年成為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單位。 洋河大曲優良的品質來自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洋河地處淮河名酒帶,空氣中存在大量適宜釀酒的微生物群,用水是清澈甘甜的“美人泉”,以優質高粱、小麥、大麥、豌豆為原料,采用獨特工藝,形成了“入口甜、落口綿、酒性軟、尾爽淨、回味香”的淡雅風格,在濃香型白酒中獨樹一幟。
杜康酒: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史載:杜康牧羊於空桑澗(今汝陽縣杜康村),“余粥棄於桑,郁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從此以釀酒為業。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御酒”,杜康造酒之處被封為“杜康仙莊”。因而才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歎,唐代詩聖杜甫“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的自豪,宋代理學家邵雍“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的絕唱。
古井貢:古井牌古井貢酒是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酒廠的產品。 亳州曾稱亳縣,古稱谯陵、谯城,是曹操、華佗的故鄉,漢代釀有酒品聞名著稱。據《魏武集》載:曹操向漢獻帝上表獻過“九醞酒法”,說:“臣縣故令南陽郭芝,有九醞春酒……今僅上獻。”“貢酒”因而得名。據《亳州志》載:現在釀酒取水用的古井,是南北朝梁代大通四年(532)的遺跡,井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以其釀酒尤佳,故名“古井貢酒”宋代時亳州釀酒業很發達,熙寧年間的酒課達“十萬貫以上”。明代初期,懷姓商人在減店集建“公興糟坊”以釀“減酒”聞名於世。清代,亳州釀有眾多酒品,《亳州志》載:“酒品,高粱酒俗曰大曲酒,其高者曰干酒;明流酒又名希熬,相傳陳希夷先生始造故名;小藥酒,用藥曲蒸成,惟夏月飲之可以祛暑;福珍酒,其色紅,其味甜;老酒,其香味仿佛紹興酒;三白酒,色白味甜,糯米釀成;竹葉青、狀元紅、佛手露,皆高粱酒之染色者”,可見亳州釀酒業發達。1925年,城內有54家糟坊,以“三盛、在源永糟坊”著稱。1948年剩有18家糟坊。1952年“公興糟坊”停業,1958年改為公社小酒廠,釀制代用品酒。第二年改建為古井酒廠,1960年投產此酒。 古井貢酒以本地優質高粱作原料,以大麥、小麥、豌豆制曲,沿用陳年老發酵池,繼承了混蒸、連續發酵工藝,並運用現代釀酒方法,加以改進,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獨特工藝,釀出了風格獨特的古井貢酒。 古井貢酒酒液清澈如水晶,香醇如幽蘭,酒味醇和,濃郁甘潤,粘稠掛杯,余香悠長,經久不絕。酒度分為38度、55度、60度三種。
劍南春:劍南春牌劍南春酒是四川省綿竹縣劍南春酒廠的產品。 綿筆直古屬綿州,歸劍南道轄,釀酒歷史悠久。據李肇《唐國史補》載,唐代開元至長慶年間,釀有“劍南之燒春”名酒。詩人李白曾於劍南“解貂贖酒”的典故,留下“士解金貂,價重洛陽”佳話。其酒又稱“燒香春”。宋代釀有“蜜酒”,據《綿州志》載:“楊世昌,綿竹武都山道士,字子東,善作蜜酒,絕醇酽。東坡及得其方,作‘蜜酒歌’以遺之。”清代康熙年間,陝西三元縣人朱煜見綿竹水好,開辦朱天益酢坊,釀制大曲酒,後相繼有楊、白、趙三家大曲作坊開業。從此大曲酒成為綿竹名產。據《綿竹縣志》雲:“大曲酒,邑特產,味醇香,色潔白,狀若清露。”清乾隆年間太史李調元在《函海》中說:“綿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消暑,冬御寒,能止吐瀉、除濕及山岚瘴氣。”他還賦詩稱:“天下名酒皆嘗盡,卻愛綿竹大曲醇。”光緒年間曾列為貢酒。名泉出佳酒,《綿竹縣志》雲:“惟西南城外一線泉脈可釀此酒”,並指出“用城西外區井水蒸烤成酒,香而洌,若別處則否”,這泉水是著名的“諸葛井”。是三國末年,魏兵入蜀‘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守城拒敵、掘井汲水之用,後遂將井名為“諸葛井”。清代末年,綿筆直大曲酒坊有17家。1919年間“有大曲房25家,歲可出酒十數萬,獲錢五六萬缗,銷路極廣”。後發展為30余家,有酒窖116個,最高年產達350多噸。1922年綿竹大曲獲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1928年獲四川省國貨展覽會獎章及獎狀,聲名鼎盛,行銷各地,時人贊有“十裡聞香綿竹酒,天下何人不識君?”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