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俄國革命的鏡子”的反映論的沉思正文

“俄國革命的鏡子”的反映論的沉思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致命的。
  6.在現代文化裡,反映居於注意范圍之外,並且結果是勞動發現自己處於文化的興趣之外,文化只集中注意力在閒暇安逸和其他非勞動的消磨時間的方式。這正是反映被下述方面控制的情況的後果:
  1)中介;
  2)現實(偶像)的被隔離的和絕對化的因素;
  3)符號和象征。
  6.1積極的反映確定現實的因果關系,這兒效果是被延長了的原因的反映並被無限的成倍化增加,因為因果關系是絕對的。因而,這種反映需要被經常調整。以指號過程為例,情況則大為不同:在所指和能指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這種固定的符號不服從調節。因而有符號的存在模式(從鈔票到黨派和宗教的象征):廣告、競爭、移位和替代。相反,在現實裡,原因不和結果競爭,而是確立它自身在結果裡作為一個永久的“結果成為”的存在,即,永久的革命。廣告不能和永久的“結果成為”保持同步;永久的“結果成為”既不能被轉移也不能被替代。
  6.2然而競爭的辯護者相信它是社會運動的先決條件及商品產品(文化,進步)的關鍵,他們甚至把競爭中的一次劣勢認為是一種跡象,即,這次運動就要終止。隨著反映居於首位,是光學儀器持久的聚焦和調節啟動運動的(參見5.1和5.2),這提供了對原因的日益加深的認識。和資本主義競爭,共產主義永遠不會贏,因為游戲規則不是它個人的。因此,共產主義應一開始就在它自己的地盤上啟動它自己的游戲(參見弗裡普的例子)
  6.3指號過程(作為任意性的領域)能夠被控制和操縱,但涉及到反映,情況就不同了(因而需要中介)。但是反映要求去反映的意願,因此人自身中唯一需要去釋放的就是這個意願;所有其他的事情可能並應該互相交織關聯。人類,作為一系列被理解的結果,是由他們自己的原因產生的。
  7.不把視線轉向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假定是必要的,同樣,不停探索(有意識地歸納總結)原因-結果的關系也是必要的。在反映上的停止或甚至是縮減都不可避免地以思辨為終結,也就是,終結在傳統特征的符號和象征的產品上。哪兒有傳統,哪兒就有團體;哪裡有團體,哪裡真理就在該范圍內成為真理,因為它是團體的。因而,哪兒有團體[就是說,所謂的反映的所謂的表達(指號過程)的壟斷],哪兒就有競爭。如果共產主義和它的文化起始於社團主義,他們也將達到社團主義(並且十分可能,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因為這種文化除了對細節的盲目崇拜和整體的替代別無所知。
  7.1人們應該最斷然地割斷自己與被稱作為“宗教”的團體的關系,並且,一開始就割斷所有的符號語言聯系,諸如“左”和他們的對立極“右”(這種坐標網的符號化其實與合成一體沒有更大的區別);不贊成而割斷與這樣的詞條的聯系,像“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類似於“基督教”、“佛教”和“牧牛神崇拜”,促進的不是反映的流動性而是表達的教理神學(考慮馬克思的話,“我,至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不贊成目的論和它對共產主義的固戀像是“天國”的一個線性的替代。任何信念——無論它是“燃燒的”(個人)還是“冷淡的”(機構化、制度化或習俗化)——和反映成反比。
  8.這對於被稱之為“科學”的團體也是適用和有效的(如下)。並且這兒這個遺傳被反映的遺產的爭端(或可以說是繼承的問題)立即發生:遺傳什麼和遺傳給誰?實際上,可二者擇一:
  1)遺贈符號、象征和原則,也就是說,通過傳統施加影響力。那是一種標准的方式,再生了“精英”(擁有通往現實的要是並和現實直接交流)與“大眾”(只擁有在他們面前封閉的門的匙孔並注定要麼反思這個匙孔去推測什麼隱藏在門後,要麼自願地聽從精英一套又一套的謊言)的情形。
  2)遺贈自由的意志去反映,也就是說,除了不變的准備就緒不曾遺贈任何准備好的現成的東西。反映必須起始於刮擦,換言之,起始於清潔鏡子。因此,問題不是鏡子必須(命令語氣)有要反映的東西(如果如此,那就終結於反映現實中共同的、全體的利益而非現實本身,即,投影),而是禁止光學儀器的降級。光學儀器的降級就是人類的降級,但——並且是極其重要的——客觀上(就是,靠人類歷史的證據判斷)對人們來說被降級的人的釋放比操縱這樣的人更難以被接受。因而,最適宜的可供選擇的辦法是:(1)現實的非個人的反映(無需強調任何“主義”),並且(2)個人經驗的影射(只聲稱為該影射負責)
  9.這個反映理論被反映實踐一大眾心理的形式調整過。“大眾”往往第一反應於符號而且只在其後才注意事情、實體和事件,還有,如果(熟悉的)符號結果被忽略了,因而直接與事物反應,人們只是碰巧觀察到所謂的“非完全反應”:大眾“不認可”這件事物。這種現象被當代的政治技術專家作為一種特殊的技術順利地使用。當今政治領域的“辯證法”裡,他們突出這種理論(市場),又再次突出這種理論(上帝)並達到他們(和大眾)所需要的“綜合”:一會是“上帝—市場”,一會是“市場—上帝”。變換(和替代)符號,他們能成功地成倍化同義重復。反映知道沒有同義重復,而且這也正是為什麼“歷史的教訓”不能起任何作用。
  10.與“精英”和“大眾”有關,自由和必要性的問題暴露出來:公認的必要性對於行動是強制需要的嗎?如果如此,那就省卻了爭端。如果不是,將無需必要性。履行必要的事情上的遲滯(盡管是無意識的,這些遲滯卻為他們自己尋求解釋)是信仰主義的射彈孔(“上帝願意……”),這為任何事都提供了原因,甚至包括宗教信仰的缺席(被當作是暫時的失常並總是以那種負面的方式呈現,作為一個假定的缺陷)。宗教的安慰與直接現實的反映的使人不舒服相對比——那就能解釋宗教現行的成功,並不是對自然的懼怕,正如十九實際唯物主義所闡述的(如果懼怕與什麼有關,那就是懼怕喪失這種安慰作用,包括指稱的符號的安慰)。此外,宗教總是用真實的家長式作風的前景和它的便利的牧羊人和羊群的二分法為象征符號的家長式的作風提供空間。反映不能容忍它自己被實現在這樣一個兩分性的叉狀分枝的背景下,因為原因-結果的趨勢過程是瞬時的結合及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互換性。
  11.有一個問題,不是理論的(認識論的)但是卻是實踐的(認識論的):為什麼宗教設法達成了它的目的?為什麼科學只作為不重要的知識的參與者進入21世紀,沒有如馬克思和列寧所期待的那樣變成宗教的勝利的替換物,成為一個全面的每天都獲取知識的進程?因為“科學”是一個類似與“宗教”的團體而且甚至比後者更依賴於資本:1)沒有人直接給科學家像給牧師一樣給如此多的錢;2)日益昂貴的儀器的需要解釋了對科學的持久增長的財政上的需要,也解釋了現今流行的應用人做研究的財政需求。因而塑造了這樣的作為科學知識的教授的科學家:經濟上依賴,心理上自私、不食人間煙火的。過去,科學家只是被純粹的(孩子氣的)好奇所驅使,然而現在驅使他的主要是他在為實現這種好奇而確立條件的利益。這不是現實的反映,而只是另一種關於現實的合成投影(要求一小平面結構的特點諸如科學知識的日益崩潰)
  12.把這一小平面結構放在傳送帶上,人們得到大眾文化,盡是些飛掠而過的被剪輯了的畫面,切彼此毫無關聯。如果有任何關聯存在的話,也只是在刺激的層面上把這些畫面裝訂在一起(而不是在原因-結果層面上)。資本主義打敗了社會主義是由於勞動生產力的增長和貿易革新的規模,這已達成共識。讓我再一次強調:人類應認識到這次擊敗並得出結論;不應在資本主義的領域與其競爭(試圖“趕上和超越”)並承諾共產主義下的物質的豐富繁榮。資本主義大眾文化運動的刺激(或模擬)是要把顧客的注意力從現實的直接反映上轉移開去。在這種情況下,革命的速度並不導向反映的變形。並且無論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什麼樣的沖突干涉的企圖(從“左”、“右”,從“上”、“下”,從“時間,向前!”到“噢,瞬間,停留!”)這一速度將始終是革命的。
  12.1與資本主義競爭的企圖不僅發生在經濟領域而且也主宰了文化領域,煽動、鼓惑和宣傳(即,廣告,即,符號上充當外國雇傭兵),這種企圖濫用和歪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質並把它轉成想資本主義文化一樣的一種日用品。然而,社會主義只在他來自於反映和呼吁對被反映的分析時才是勝利的,只是當情感出自於被意識到的與公眾必需相聯系的需要時才是勝利的,而不是當情緒被刺激興奮去提供適當方面的反映而喚起人們滿足被刺激的需要的願望時才是勝利的。資本主義要求持久的多元化的社會形態(從一神論的多元化到壟斷的多元話)來防止人類做有意識的選擇,使得他與其弱點達成妥協並只致力於最激動他的事情。反映不是刺激使興奮,它是在動員。
  13.以反映為主導的人民團體會出現嗎?如果我們討論的是征募新兵,顯然是不會的,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由這個反映過程自己所產生的新能力的話,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如果反映除了擁有在5.2節中所陳述的那些特性(即反映過程中的內在固有特性)之外一無所有,那就意味著反映過程停止了,從而,它自動地把自己轉化成舊能力。至於新能力,即便現在出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打比方稱之為“瞬間交流”。
  13.1在這個完全的反映的進程裡文化的角色是明顯的:零自治。要麼藝術家是資產階級的並參與資本主義的劃分:勞動是人們之間的牆屏障或人與自然之間的屏障的設計者(起始於設計的鈔票,因而結束成打地制造硬幣),要麼現實的反映與縱隔的中介是不可調和的。結果,藝術作為一個單獨的活動將枯萎或改變以便它和現今的藝術除了遺傳外沒有其他的聯系。和中國“禅”的隽語的啟示一致:若汝遇佛,汝無須非死其不可,斯佛卻將因遇汝而亡。
  14.我不相信對烏托邦的拒絕,但我需要對未來的反映。"
 

上一页  [1] [2] 

ems都禁止郵寄什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