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反射》,認為一切意識活動都是神經的反射活動(俄國謝切諾夫)。發表《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一書,明確論證了人是猿猴進化而來的觀點(英國托.赫胥黎)。1864年,用實驗批判了反科學的生命“自然發生說”,提出機械的生命只能來自生命的“生源論”。確立消毒滅菌方法,對醫療衛生、輕工業生產具有很大價值(法國巴斯德)。1866年,發表《植物雜交試驗》一文,提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義(奧地利孟德爾)。發表重演論,又叫生物發生律,為生物進化提供有力證據(德國海克爾)。1868年,在法國發現舊石器時代化石智人----克羅馬努人(法國鐵路工人發現,由拉特德檢定)。1869年,從繃帶濃血中分離出去氧核糖核酸即dna(瑞士米歇)。研究了胰髒的結構,發現了無管腺體--胰島(德國朗格漢斯)。1871年,發表《人類原始及類擇》一書,以大量材料進一步論證人來源於猿,並提出性選擇在從猿到人過程中的作用(英國達爾文)。出版《人體測量學》一書,為人體測量法開辟新道路(比利時格特勒)。1872年,提出氧化是發生在組織中而不是在血液中的概念(德國浦弗留格)。1874年,出版《我們的身體形式》一書。該書就人體胚胎的形態變化提出機械的解釋(德國海斯)。1875年,首次描述了細胞裡的染色體(德國斯脫勞伯格)。證明受精作用是精、卵的胞核的結合(德國赫脫維奇)。發現了腦中的微電流,成為生物物理研究腦的基礎,並引起了電生理技術的發展(美國卡頓)。1877年,發表《日光殺菌的研究》,是放射微生物學的萌芽(英國唐斯、布倫特)。1878年,發表《關於創傷傳染病病因的研究》,提出各種傳染病均由一定病原菌引起(德國柯赫)。1881年,采用病原菌毒素的接種法防治一些疾病,開創了醫學上的免疫學(法國巴斯德)。1883年,第一次報告染色體的遺傳連續性原理,及在性細胞形成時染色體出現減數現象(比利時范貝納登o)。1884-1885年,證實細胞核是遺傳的基礎(德國赫脫維奇、斯特勞伯格、克裡克爾、魏斯曼)。確定日光是提供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源,並證明在光能轉化為生物能過程中葉綠素起著重要作用,從而說明整個生物界的能量主要來自日光(俄國季米裡亞捷夫)。1888年,在高等動物和人體內發現吞噬現象,提出吞噬細胞學說,指出吞噬細胞在炎症過程中起著防御機體的作用(俄國梅契尼科夫)。1890年,發現微生物的另一大類--自養性微生物,並確定硝化作用是硝化細菌引起的(俄國維諾格拉茨基)。1891年,在爪哇發現直立猿人化石(荷蘭杜波瓦)。1892年,出版《種質論》,提出種質和體質的概念和種質連續學說(德國魏斯曼)。發表有關煙草花葉病的論文,首次發現病毒(俄國伊凡諾夫斯基)。1894年,發表了一系列生物統計學的論文,奠定生物統計學的基礎(英國畢爾生)。1895年,首次發現x射線會引起皮膚炎(美國格拉布斯)。1896年,發現甲狀腺是含碘的組織,從而獲得治甲狀腺機能失調的方法(法國卡萊特)。發現放射線對活組織的作用(法國昂.貝克勒爾)。1897年,從磨碎的酵母中分離出一種酵素,開創了酶的研究(德國布希納)。1900年,孟德爾原理的重新發現,開始了西方現代遺傳學的研究(荷蘭德弗裡斯,德國柯倫斯,奧地利丘歇馬克)。發現人類的a、b、o血型,建立了血液分類學的基礎(奧地利蘭斯坦納)。提出條件反射學說(俄國巴甫洛夫)。通過馴化、雜交等方法,創造了300多種果樹新品種(六十年內),開始了無性雜交、遠緣雜交等研究,為李森科創建的米丘林遺傳學奠定了基礎(俄國米丘林)。發現海膽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後,將兩個胚細胞分開,發現各細胞可以發育成完全的成體(德國赫脫維奇、杜裡舒)。首次將群落遷徙的概念導入生態學(美國考爾斯)。發現性染色體,表明了染色體對遺傳性的重要性(英國克.麥克倫)。確立了孟德爾法則的細胞學基礎(英國薩頓)。
1901-1910年
1901年,提出了突變學說,反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荷蘭德弗裡斯)。發現鐳射線對皮膚有灼傷作用(法國昂.貝克勒爾、比.居裡)。發表了《x射線在醫學上的應用》一書,把放射治療系統化(美國弗朗西斯、威廉)。1902年,提出細胞膜電位理論,以說明生物電現象(德國尤.伯恩斯坦)。首次獲得結晶腎上腺素(德國艾貝爾)。發現放射線能引起癌腫(德國弗裡本)。1903年,提出遺傳學中的“純系學說”(丹麥威.約翰遜)。1904年,搞清了器官形成物質存在於卵細胞的植物極內(美國埃.威爾遜)。1905年,發現一種無管腺體分泌物定名為荷爾蒙--激素(英國斯塔林、貝利斯)。提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律(英國布萊克曼)。從失活的酵母在磷酸鹽中恢復功能,開始認識磷酸基在生物化學各領域中的重要作用(英國哈頓)。1906年,第一次詳細地描述了神經細胞(神經元)結構(意大利哥爾基,西班牙卡赫爾)。1909年,在《精密遺傳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基因是遺傳單位的概念(丹麥威.約翰遜)。1910年,研究果蠅的伴性遺傳,由此開始摩爾根遺傳學派的工作(美國托.摩爾根)。
1911-1920年
1911年,首先發現雞肉瘤的無細胞濾液可以引起腫瘤(美國勞斯)。1912年,分離出維生素b結晶,首次提出維生素的概念(波蘭豐克)。1914年,首次獲得甲狀腺素結晶,後十年確定其結構為含大量碘的氨基酸(美國肯德爾)。1915-1917年,發現細菌中可傳播的溶解作用,由此發現噬菌體(加拿大托特,法國铎埃雷)。1917年,發表《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根據古生物學的觀點提出定向進化理論(美國奧斯本)。1918年,在蝾螈原腸胚的交換移植實驗中發現胚胎學上的“組織者”,對胚胎發育起誘導作用,描述了兩棲類背唇部位“組織者”的效應(德國斯佩曼)。發現人工單性生殖,用簡單的化學刺激代替精子,引起海膽卵的發育(美籍德國人呂勃)。1919年,發現人種不同血型的分布也不同(德國赫爾茲費爾特)。發明“瓦氏呼吸器”,對生理生化的研究有很大促進(德國瓦特)。1920年,發現植物的光周期現象(美國加納、阿拉德)。提出氧分子的激活是生物氧化的見解(德國瓦勃)。發明通過酸化的途徑(ph~3-4),貯藏新鮮飼料不變質的方法(芬蘭威爾坦能)。
1921-1930年
1922年發表《筋肉收縮的化學及新量論》,開創了細胞生理代謝的研究工作(英國阿·希爾,美籍德國人邁那霍夫)。提取出胰島素(加拿大班丁、自斯特)。1924年創立數理群體遺傳學(英國荷爾登)。首次提取出植物激素(蘇聯赫洛特內,荷蘭范恩脫)。1925年發現第一個南方古猿的化石(南非達特)。發現細胞色素,並指出其在活組織生物氧化過程中起電子傳遞作用(英國凱林)。1926年發現赤霉素(日本黑澤)。首次制成結晶的尿素酶,開辟了酶化學發展的道路(美國薩姆納)。發表《基因論》,使基因遺傳理論系統化(美國托·摩爾根)。1927年分別用果蠅和玉米為材料,第一次利用射線人工誘發突變(美國赫·穆勒、斯塔德勒)。開始發掘中國猿人——“北京人”,1929年12月2日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中國裴文中等)。1928年提出植物階段發育理論(蘇聯李森科)。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新人”——“山頂洞人”的化石(中國裴文中等)。發現有殺菌作用的青霉素但尚未醫用(英國亞·弗來明)。第一次記錄人的腦電圖(德國貝格)。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德國羅曼)。
1931-1940年
1931年開始研究呼吸時酶的活動和作用(德國瓦勃)。1932年提出“團聚體”概念,後為蘇聯奧巴林探討生命起源時引用(荷蘭德·容)。1935年首次提純煙草花葉病毒,並獲得病毒體的結晶體,確認病毒能在細胞中再生(美國斯坦來,英國鮑登)。1936年發表《生命起源》一書(蘇聯奧巴林)。1937年《物種起源和遺傳》出版(美籍蘇聯人杜布贊斯基)。發現三羧基循環即krebs循環(英籍德國人克勒勃斯)。1938年發現在鐵鹽液中葉綠體在照光時的放氧反應,從此開始了細胞外離體的光合作用研究(英國兒·希爾)。分得第一個用於醫藥的短桿菌素,開始重視青霉素等類似物用於醫藥(美籍德國人杜波斯)。1940年發現rh血型因子(奧地利蘭德斯坦勒等)。
1941-1950年
1941年,發現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鍵在生物體碳水化合物代謝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atp是生命體的能源(德國弗.李普曼)。1943年,發表《遺傳性及其變異性》(蘇聯李森科)。1943年,利用羅素的邏輯工具,建立人腦的神經網絡理論(美國麥克卡洛、匹茨)。1944年,首次測定神經纖維直徑與傳導速度的關系,並據此對神經纖維進行分類(美國厄朗格、改瑟)。1944年,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第一次證明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加拿大愛威瑞)。1945年,提出“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假說,來解釋基因在發育中的作用,由此開創生化遺傳學和細胞遺傳學(美國比得爾、塔特姆、萊德伯格)。1945年,發現細菌可以雜交(美國萊德伯格)。1948年,用c14闡明植物中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到1957年進而提出光合作用的藍圖(美國加爾文)。1948年,發表《植物營養雜種》(蘇聯格魯森科)。1949年,試驗半胱氨酸對輻射防護的效應(美國帕特)。1950年,提出“新種”可由舊種突然形成的見解,引起生物學界的一場爭論(蘇聯李森科)。
1951-1960年
1952年,發現病毒的核酸部分對感染起主要作用(美國赫希、恰賽)。1953年,首次進行了生命起源的模擬試驗,通過水、氨、甲烷、氫放電,制得簡單的氨基酸(美國斯.米勒)。1953年,根據維爾肯dna的x光衍射資料,提出dna一級雙螺旋的分子結構模型(美國華特森,英國克裡克)。1953年,揭露1912年英國人陶荪(dawson)所“發現”的五十萬年前的辟爾當人化石是偽造的(英國威納)。1954年,提出視覺感光的化學機理模型,並從而說明夜盲症的起因(美國喬.瓦爾德)。1954年,開辟昆蟲激素的研究領域(英國韋格爾瓦茲)。1954年,首次提出三個核苷編成一個遺傳密碼的“三聯密碼說”(美籍俄國人伽莫夫)。1955年,利用變形蟲進行核移植試驗(美國丹尼艾利)。1955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首次搞清紫菜生活史,解決人工繁殖紫菜的孢子來源。1955年,把煙草花葉病毒的二部分——核糖核酸和蛋白質“拆開”與“裝配”,“裝配”起來的病毒仍有感染活力(美籍德國人弗蘭克耳.康拉脫,美國羅.威廉斯)。1955—1956年,首次用酶促法人工合成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美籍西班牙人奧巧阿,美國孔勃)。1956年,用指紋法分析蛋白質,發現人類鐮刀狀紅血球貧血症是血紅蛋白中單個氨基酸的差異造成的,由此開始了人類分子病和分子進化的研究(英國英格蘭姆)。1958年,中國首先使用針刺麻醉法摘除扁桃腺,開辟生理學和醫學研究的新領域。1958年,提出射線引起雄性不育消滅害蟲,作為害蟲的生物防治的新途徑(美國尼普林)。1960年,認為核酸是記憶的物質基礎,提出記憶分子假說(瑞典許登)。1960年,在中國廣東馬壩發掘出二、三十萬年前的古人化石——馬壩人化石。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