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紫砂壺選購《要純正紫砂原料》正文

紫砂壺選購《要純正紫砂原料》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挑選紫砂壺時,有經驗的壺友常從“泥、形、工、款、功”這五個方面來衡量和判斷每把茗壺的品質,部分壺林高手還能將“功力”提升至鑒賞“形、神、氣、態”等抽象審美的高度。“壺身周正勻稱,口蓋配合得當,流、把、鈕同一軸線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淨利落,暗接要和順流暢。。。”這些基本已成為選壺的通則,然而還有一些小細節常會被壺友們忽視,有的甚至連制壺高手也未必真正認識到,或不以為然。小弟斗膽,班門弄斧,列舉了部分小細節,如下,與壺友們共同探討。

1.壺蓋的子口(壺牆的泥圈)高度,常見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時會有落帽之憂。個人觀點,以大於15mm為適宜,有些壺型,口蓋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無妨。較高的子口,在泡鐵時,還兼有下壓茶葉的功能。

2.壺蓋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見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許為顯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壺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強度不夠,在壺蓋頻繁開、合及使用過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壞。個人觀點,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為適宜,有些壺型,口蓋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無妨。

3.壺蓋(座片)的邊緣和壺口(坨子)的內、外邊緣,要做倒角或圓角處理,使邊緣線條鈍化。因為較銳的邊緣,極易在磕碰後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響壺的品相。

4.壺蓋的形狀,要選擇不容易積垢、易於清潔的那種,(花貨和特殊壺型除外),有利於擦洗和泡養,臉面清爽。

5.壺蓋上的“鈕”,也稱“的子”,其大小和形狀要便於拿捏穩當。若壺蓋因此而落地,其性質等同於人頭落地,壺緣盡矣。有些壺型沒有“的子”,更應注意壺蓋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時,壺蓋會非常燙手的。

6.紫砂壺的胎體厚度,個人觀點,以厚實者為佳。一則,符合紫砂茗壺古樸雅拙的厚重的質感,二則,壺體具有足夠的強度可抵御不可預計的外力傷害,以確保“長命百歲”。砂壺燒成後的胎體厚度,以大於3mm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壺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底,則水壓充足,出水有力,並可減少倒水時壺的口蓋部溢出茶水的機會;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口,水壓會有所欠缺,倒水時,壺身的傾側角度增大,口蓋部溢水的可能也隨之增加。

8.壺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長、薄的壺嘴,容易受傷;粗、短、厚的壺嘴,比較“強壯”。流管內要干淨平滑。

9.壺的出水孔,常見的有三種:獨孔、球孔、網孔。個人觀點,網孔最為適宜;獨孔倒茶水時攔不茶葉;球孔有礙壺內的清潔工作,孔密殼薄,易碎會掉。

10.壺內網孔的孔徑,不宜選取密而小的。因孔徑過小,水流經過時會受到水的張力影響,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動能減少,出水不爽。個人觀點,網孔的孔徑以不小於3mm為宜。

11.壺內網孔區域內的小孔分布要均勻,且網孔區域的中心,應與壺嘴的中心線對齊,徹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潛在因素。

12.壺蓋上的氣孔與壺嘴口徑的比例關系要得當,以確保出水順暢。相關論述,詳見征文《畫龍點睛說“氣孔”》。

13.壺底和內壁是否處理的干淨平整,有無殘留的泥點和泥塊,即俗稱的“推牆刮底”,此項處理工序,是衡量一個工手“功力”的重要標准。

紫砂壺與其他藝術品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則“藝”將不復存在。


根據當地價格可知:小品壺10元左右,中品20-50元左右,大品100元以內。但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標稱是紫砂壺,可是經仔細觀察成分都為染色土(陶土)或高嶺土(硅土)。一般紫砂含量高一些的壺,做工稍微看得上的,最低價位在200元以上。建議你,如果只是收集壺形,做觀賞品,可購買100元左右的。如果是使用,可根據個人的愛好和使用的舒適度,購買300元以下的就可以了。如果是純屬收藏,那一定要仔細甄別,千萬不要“走眼”。祝你好運!
 

魔界2中我的角色可以刪除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