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奇現在怎麼樣了 過得很好 惠安女
在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有個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有人說她們是少數民族,有人說她們是漢族。這一帶的7個鄉村總共只有幾萬人,雖然她們只是惠安縣人口的一小部分,卻引起了海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的關注。她們的形象隨著文學藝術家們的攝影鏡頭、詩歌和音樂走上了銀幕,書刊、報紙和五線譜,一直從中國走向了世界。人們把她們的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戲稱為“封建頭,節約衫,民主肚,浪費褲”。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淨峰兩個類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有彎曲;後者斗笠較細、薄、輕、小。後者也蒙上頭巾,但頭巾上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還留有劉海。惠安女頭戴的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型等作用。 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惠安女服飾的色彩與樣式和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們戴上斗笠,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們短小的上衣,特別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雲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逢年過節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發式,因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圖騰,那麼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麼關系呢?人們眾說紛纭。確實是有人這樣說,這種根據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在這個地區從1951之後的十幾年間,發現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發現一處所謂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東西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在福建這裡生活著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閩越人。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寬大,衣擺長至膝蓋,腰間系條百褶裙,這種服裝在古代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當時的褲管就很寬大,和現在的褲樣相似,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穿這種漢族人常穿的褲子,那時婦女的頭上沒有戴斗笠和頭巾,戴的是這種重達10多公斤的頭飾。 出門時蒙上黑紗的,是新婚和沒有生育的婦女,為了躲避見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這種黑紗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摘下來,甚至在夫妻睡覺關燈時,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沒有認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紀40年代、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格有一次大的變化。原來過膝的上衣下擺,逐漸縮短到臂部,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這時婦女的頭飾已變成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那是在1949年之後,她們的上衣越裁越短。這是誰發明創造的呢?據說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鳥壇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惠安的婦女不得不學習其它地區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成為吸引人們注目的風景線。 時刻不離身的斗笠裡藏著女人家的許多秘密。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尤其是在惠東半島的海灣,有時刮起海風特別冷,可是為什麼惠安女的上衣卻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觸時,我們發現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間的彩帶和已婚女人的銀腰帶就越明顯地暴露出來。據說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它能展示家庭財富的多少。也許這就是節約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臍的原因吧! 惠安女的結婚服飾隨著時代不同,其樣式也不同,婚俗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更。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惠安女有一個長住娘家的習俗,她們結婚三天以後就要回娘家長住,一年裡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清明的時候,還有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還有冬至和農忙的時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後,長住到丈夫家。 這種男人長期在外捕魚,打工,女人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從而形成的長住娘家的習俗。長住娘家的習俗,過去給許多惠安女帶來不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舊習俗有了許多變化。 新娘邁過火爐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傳統婚俗的一個程序。據說,紅色的火焰預示著新婚的生活紅紅火火。像傳統的習俗一樣,新娘通常都會梳著非常奇特的頭飾。只有在結婚的大喜日子裡,惠安女才能梳這樣漂亮的頭飾。它是由五、六個心靈手巧的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亂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為什麼這些婦女要給新娘梳成這樣難以整理的頭飾呢?這裡存在著什麼奧秘呢?原來,在過去長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對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監督的作用。據說新娘結婚三天後回娘家。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發亂了,同輩的姐妹們就會譏笑她。因此為了保持發式整齊不亂,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著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下身穿的褲子,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制成。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為佳。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褲筒僅為三十厘米,既美觀又便於勞動。 此外,年長的惠安女還有在門牙兩側各鑲一顆金牙做裝飾的習俗,現已不再盛行。 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種田地、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裡裡外外一把手,真可謂全能媳婦。惠安女因美麗、勤勞、賢惠和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不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獨特民俗景觀,更為崇武古城增添了難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 /////////在福建沿海一帶,不論是在莆田繁華的街頭,東山迷人的海島,還是在漳浦喧鬧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裝束極為奇特的婦女。她們都來自閩南惠安縣崇武鎮附近,人們通常稱她們為“惠安女”。 惠安女以勤勞著稱於世,大多以漁業為主。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著特別寬松肥大的褲子,腰帶是扎在肚臍下面。人們便玩笑地稱她們是“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她們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來呢?這裡有個傳說: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過此地,地方官吏為顯其所轄庶民十分富足,於是下令打制銀腰帶系於女人褲腰上,同時弄短上衣以便讓銀腰帶顯露出來。此後,佩帶銀腰帶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征一直流傳下來。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這在電影《寡婦村》有所展示,看上去有點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著黑衣褲——當地人稱為黑鳳凰衣,打著黑傘,由娘家的親朋好友陪送過來,男方並不派人前去迎接。據說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邊過夜。次日天剛亮,就必須跑回娘家,直到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將妻子接回家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又必須把妻子送還娘家。此後,只有等到較大的傳統節日來到時,丈夫方可將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復,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順地長往婆家與丈夫共同生活。 據當地人說,過去這裡童婚十分嚴重,十三四歲的孩子成婚根本無法承擔家庭責任,所以只好采用這種折衷的辦法。這種婚俗延續下來有幾百年之久了。 如今時代進步了,外界文化的影響使惠安女的著裝已悄悄發生了變化。年輕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臍,褲子也不再是寬大的燈籠狀,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紛的頭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數已上過學,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從落後、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脫出來;不少的年輕婦女從漁村走向都市,經商的、從事運輸的,外出打工的,走著各自的新生活之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追尋著美好的夢。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乍、淨峰兩個類型。每個類型可在清末至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六十至八十年代以諸階段來看其服飾的演變。 就現代惠安女來看,她們頭戴黃色竹斗笠和花頭巾,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防雨淋作用。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避風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型等作用。她們還常手提黃漆小竹籃。惠安女身穿“節約衫”,比過去的“接袖衫”和“綴做衫”更富有裝飾性。即減去過去繁雜的拼接工藝,胸圍、袖管收縮緊貼著胸部和手臂,充分襯托出婦女身上的曲線;衣袖長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滾接二環節,一環為黃或金黃色,一環花布;衣長僅至臍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橢圓形,向外彎展至袖攏,使腰間五彩塑料絲褲帶和銀褲鏈顯耀示人,又可避免勞動時弄髒衣沿衣袖。布色在冬春季多藍、黑色,夏季多蘋果綠、白地柳條線或兩色套裝。婦女婚裝則用全套黑色絲綢衣服。 下身穿的褲子,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制成。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褲雖狹小,既美觀又便於勞動。民間說:“民主衫,封建褲;節約衫,浪費褲”是解放初留傳至今,對婦女特別服飾的概括。 小乍和淨峰類型,與崇武城外、山霞不同的是:她們也頭戴黃斗笠,笠內也綴上各種絨花和塑料花。也蒙上頭巾,但頭巾卻是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還留有劉海。由於現代婦女多到外地做工,接觸外界和見識增多,服飾也有起了變化。但上衣長度仍不過臍口,袖口為十二厘米左右,褲筒僅為三十厘米。她們還常穿紅色綴綠色的羊毛背心。褲子多為褲管寬大的“曠褲”或西褲,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為佳。過去民諺:“褲頭脫脫,頭頂插牛骨,肚臍親(真)象土豆(花生)窟”。惠安女,素以吃苦耐勞而著稱,但給人印象最深、名聞遐迩的是惠安女與眾不同的服飾:黃頭巾,藍短衫,銀褲鏈,大折褲,神秘迷人,在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 惠安女,確切地說並不包括所有惠安婦女,而是專指生長在惠安東部沿海農村的婦女,人們習慣稱她們為惠東女。惠東女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發展過程一直是中外人類學、民俗學專家關注的課題。其來源有種種傳說,目前尚無定論。據史料記載,清代中後期,惠東婦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長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褲。衣長、胸、腰背寬闊,下沿稍呈弧形外展,與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長式挖襟衫)類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長,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為的是讓新娘入洞房時提起長袖以遮掩一臉羞紅;過了3日,才在長袖一半處翻卷逢住固定。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為收縮,衣沿弧度加長,臂圍寬度加闊並向外彎展,腰圍處的中式紐攀減少,兩個連在一起,袖口繞藍布邊。領圍上刺繡圖案由簡變繁,領根下方形色布改為三角形。胸、背中線兩側綴做兩塊方形黑色、深褐色綢布,其四邊各鑲接一塊三色形色布,改稱“綴做衫”。褲子為“大折褲”又名“大筒褲”,俗稱“漢裝褲”。褲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藍色的。褲腳寬約1.2尺,褲頭約2尺,縫一道5寸的藍色布邊。其樣式從清代中後期至今沒有多大變化,惟質料由舊時用粗布,今天改為通用黑綢布。惠東女服飾,歷來重視腰以上部分,特別以頭飾最為突出,花樣繁多,不同場合、不同年齡的頭飾有明顯區別。 惠東女結婚或出門做客等慶賀場合,頭飾突出一個“喜”字,講究鮮艷、豐采。梳大髻,插上各式各樣金銀飾品,間以各種式樣的絨花,打扮得猶如春意盎然的小花壇。同時用一條黑絲巾從髻邊向後與衣沿等長,巾的兩端再用黑帛接上,並以綠絲線縫制出各種花紋圖案。平時居家,頭飾則貫穿一個“簡”字,追求簡潔、實在,但絕不隨隨便便。她們往往插少許飾品和絨花,頭頂套一塊黑帛做面、裡縫一層黑粗布拼湊的長方形罩,用三支竹子撐著,一半伸出前額,同時用黑帛做成羊角三角形豎於其上,尖端縫一道紅色織帶。住娘家(惠東婦女婚俗,婚後頭3天住夫家,此後長住娘家,直至生孩子後才回夫家定居)或守寡時,恪守一個“淡”字。不梳髻,不插任何飾[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