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他的出身有這樣的記載,大白天就有一巨人,大踏步進入其母內室,自雲“是上古黃神氏,當托生於此”,頓時“見異光數丈如烈火”,一位大仙出世了!這位大仙一降生,就象三歲小兒一般大,天生一副福相:“頂圓額廣,耳厚眉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唇臉如丹,乳遠臂長”,更怪的是,此兒晝夜不聲不響不哭不吃,第七天突然說了一句,語驚四座;“身游紫府,名書玉京”。“紫府”與“玉京”是玉帝的宮城,他是在玉皇大帝的仙班中掛了號的。因其“自幼知識輕重,”於是父親給人起名“權”,希望他能好好衡量世事,選擇去向。他長大後任朝廷谏議大夫,奉诏出征吐著,結果戰敗,遁入森林之中,得遇東華先生王去甫,經過指點,頓悟真道,受傳長生真快,金丹火候與青龍劍法。不久又遇華陽真人教以太乙刀圭,火符內丹,得以通曉“玄玄之道”。後他又往峻附山訪道,谒見太上老君,得其真位,玉帝封其為“太極左宮仙人”。 此後,鐘離權或隱或現,隨時而化,歷魏到晉,又做了邊關大將。改名為“金重見”,“金”、“重”,“鐘”也,意為我鐘離權又重來,然作戰又被打得大敗,這回算是死了心,跑到終南山隱居去了,從此決不再當什麼將軍,直到唐朝,他才又出來,度化呂洞賓。 以後又在《宋史•陳傳傳》中化為坐吉道人“鐘離子”,《王老志傳》中的鐘離先生,以丹遭受老志。一直到元明時期,他的神仙之術更廣為人知了。 鐘離權的形象常是坦胸露腹,手搖棕扇,大眼睛,紅臉面,頭上扎著兩個丫髻,神態自若,一副天塌下來也不在乎的模樣。《全唐詩》中收有題名為鐘離權的三首絕句,據說題干長安酒肆,其中第一首傳頌較廣:“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
三、呂洞賓
呂洞賓是八仙之中影響最大,傳聞最廣的仙人,姓呂名巖,字洞賓,號“妙通真人”,全稱“純陽演政警化單佑帝君”,後世稱呂純陽,道教尊稱他為“呂祖”,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後又被奉為“北五祖”之一。 他的出生很神異:《歷代神仙通鑒》卷十四說,其母王夫人於貞觀丙午四月十四日已時,“天樂浮空,一白鴻似鶴,自天人懷而生”。關於他的姓名和籍貫就有多種說法。有說他姓呂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唐蒲州永樂縣人,有說他名呂巖,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人。有說呂巖字洞賓,一字希雲,九江人。其實是呂洞賓所化。《呂他自敘傳》:“呂仙本唐宗室,避武後之禍,挾妻而遁,因易昌姓,以山居。名巖,字洞賓,妻又死,號純陽子。”《呂仙飛劍記》中,其誕生時乃貞元十四年四月初四已時,因其“掌心之文,有一山三口之異,乃取名巖,表字洞賓,以此生年月日時並肩其四皆是陽數,因號為純陽子”。或傳說呂洞賓曾在唐額宗時進士及第,為避世亂而隱遁江湖,也傳說他是唐禮部傳郎呂渭的孫子,海州刺史呂讓的兒子,由於仕途多麥,轉而學道,還傳說他是唐代宗室,姓李,武則天改朝殲滅唐宗室子孫,於是攜妻子!隱居碧水丹山之間,因姓呂,居於崖石之下,故名巖,常洞棲,故號洞賓。 《夜航船》載呂洞賓得道成仙之事:呂洞賓拓風塵之時,曾於旅途中遇見鐘離權,向其述說生平不得志之事,鐘離熬粥,使洞賓酣睡。睡中夢盡生平興衰,醒來米粥尚未熟。使呂洞賓“黃粱夢”覺。洞賓感悟,遂拜鐘離求其超度。鐘離子想考驗他是否真心學道,於是“十試洞賓”,即生死財色十試,皆心無所動,遂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又遇火龍其君,傳日月交祥之法,又得火龍真人無遁劍法。游歷天下,斬蚊除害,為民所敬。據《列仙全傳》等書記載,呂洞賓誓願度盡天下眾人,認識善為通天堂之路,;惡為太地獄之階,“天堂地獄,非果有主之者,時由人心自化成耳”。呂洞賓的仙人之劍相當有名,在於一斷員噴,二斷愛欲,三斷煩惱。 呂洞賓的仙跡廣泛深入民間,婦孺皆知,全國各地建了許多的呂祖詞廟,歲時奉祀,特別是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之日更加隆重祭祀。
四、張果老
張果老是道教八仙之一,《歷代神仙通鑒》卷六:中條有張老者,自言堯時甲子生,學問淵博,好穿素袍,附居山之陰,就學於玄女。唐代時他化為道士張果。擅長法術,常隱居在恆州中條山,往來汾晉之間,因他模樣長得老,顯得歲數大,所以稱他為張果老。 張果老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數萬裡,到了所在,住了腳,便把這驢似紙一般折疊起來,其厚如紙,置於箱中,乘則以水摸之,便又成了真驢。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後武則天召之,乃出山,但半道洋死也未去成。至唐玄宗時,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才入宮。唐玄宗數問神仙之事,皆語秘不傳,玄宗見其容顏衰老,問他得道之人為何如此,張果老乃大言回答說:“余是堯時丙子年人”,曾任詩中之職。帝深信不疑。一日玄宗出城打獵,搖得一只大鹿,要烹宰之。張果老見了道:“此仙鹿也,已滿千歲,本是漢武帝上林之鹿。”玄宗道:“如何得知?”張果老說:“武帝捨放時,以銅牌系於左角上。”玄宗使人驗看,是有一塊兩寸銅牌,但上面文字已凋落,張果老說此鹿已歷八百五十二年,玄宗與群臣十分佩服。不久耀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後來唐玄宗打算將玉真公主嫁給張果老,他大聲唱道:“娶婦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固不奉诏,懇辭還山,未幾卒於恆山蒲吾縣,其弟子說他“屍解成仙”。皇帝專門修了一座棲霞觀來奉把他。後人給張果老題詩一首: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如今在民間還流傳著一種用物品代替八仙人物的說法,叫做“暗八仙”,指的是葫蘆、掌扇、花藍、道清簡、蓮花、拂塵(或寶劍)、笛子和尺板八樣東西。其中的道情簡就是暗指張果老。
五、藍采和
藍采和是八仙之一,《東游記》說藍采和“乃赤腳大仙之降生”。他的形象大多是一位看破紅塵的青年隱士。據南唐•沈份《續仙傳》雲:“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常衣破藍衫,六鑄黑,木腰帶,闊三寸余。一腳著靴,一腳跣行。夏則衫內加絮,冬則臥於雪中,氣出如蒸。每行歌於城市藝索,持大拍板長三尺余,帶醉踏歌,老少皆隨看之。機淒諧諺,人間應聲答之,笑皆絕倒,似狂非狂,行則振靴……歌辭極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測。但以錢與之,以長繩穿,施地行,或散失亦木回顧。或見貧人即與之,或與酒家,周游天下。人有為兒童時至,及斑白見之,顏狀如故。後踏歌於滾梁,酒樓乘醉,有雲鶴簽蕭聲。忽然輕舉於雲中。擲下靴衫腰帶板拍,冉冉而去。他最有名的踏歌是: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鸾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晖在空際,金銀宮阙高峻峨!
六、韓湘子
韓湘子是“八仙”中的斯文公子,他的形象常為一手執長笛的吳俊少年。 韓湘子,本名韓湘,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待郎韓愈的後代。《韓湘子全傳》載:漢丞相安撫之女靈靈有才貌,漢帝欲將其賜婚皇侄,安撫堅辭不允。漢帝大怒,將其罷職發配。靈靈郁郁而死,投生為白鶴,白鶴受鐘離權、呂洞賓點化,投生為昌黎縣韓會之子,乳名湘子,幼喪父母,由叔父韓愈撫養、湘子長大,又得鐘呂二仙傳授修行之術。韓愈怒斥之,因遁至終南山修道,得成正果,成為八仙之列。《青瑣高議前集》卷九載:韓愈勉之學,湘乃笑而作詩言志,詩曰:“青山雲水窟,此地是吾家。……一壺藏造化,三尺斬妖邪。解道造巡酒,能開頃刻花。有人能學我,同共看仙葩。”“道巡酒”是指造巡間便可釀成美酒,“頃刻花”指一眨眼便可開花。韓愈不大相信:“你能有此造化之功嗎?”韓湘遂撮上蓋上一盆,一會兒說。“花已開矣。”拿開盆只見碧花兩朵,葉間有小金字,乃詩一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見了不解其意。後來韓愈上表谏阻佞佛的唐憲宗迎“佛骨”進京,憲宗大怒,將他貶到荒遠的潮州去做刺吏。途中有一人冒雪而來,原來正是韓湘,對韓愈道:“您還記得當年花上的句子嗎?說的就是今日事也”。韓愈一打聽這裡地名,正叫“藍關”,於是嗟歎再三,方信湘之不誣也。韓愈對韓湘道:“我為你湊成一首完整的詩吧。”遂賦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湘子屢次化形,度其叔,但韓愈始終不悟。韓愈官至禮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被貶至潮陽,路經藍關,雪擁不前,湘子出而點化,護送至任。潮陽有鳄魚為患,韓愈作《祭鳄魚文》驅之,湘子施法相助,鳄魚遁去。唐憲宗聞之,了解韓愈之冤,欲召回復職,韓愈偽死不赴,遂人卓韋山學道,後成正果。
七、曹國舅
八仙中七位都是江湖散仙,只有一位當官的,這就是曹國舅。他的打扮就與其他七位遇然不同,形象經常是頭戴紗帽。相傳他是宋仁宗曹皇後的弟弟,名叫景林。據《歷代神仙史》卷四《宋仙列傳》雲:“(景林)天資純善,不喜富貴,酷慕清虛。……國舅有弟驕縱不法,後罔逃國憲。國舅深以為恥,遂隱跡山巖,精思元理,野服葛巾,經旬不食。一日遇鐘離、純陽二祖,問曰:‘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日:‘養道’。曰:‘道何在產曹舉手指天。曰:‘天何在?’曹引手指心。工祖笑謂日:‘心即無,天即遭。子親見本來面目矣。’遂授以還真秘術,引入仙班。”或說他出家時皇帝賜以金牌一面,後來渡黃河無船資,就將金牌作抵押,遇見呂洞賓,遂悟道與之同游,名列八仙。
八、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女仙。《歷代神仙通鑒》載: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於唐武後某年農歷三月初七。中宗時八月初八飛升,並且記載他出生時“紫雲繞室,頂有六毫,光輝煙烙,資度非凡,夙性敏慧,與眾不同”。《續通考》記載了何仙姑的得道經過,“(何仙姑)年十五,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可得輕身,因餌之,誓不嫁,往來山頂,其行如飛。每朝出,暮則持山果歸遺其母,後途辟谷,言語異常,武後遣使召至問,中路失之。景龍中白日飛升。” 《集仙傳》載:何仙姑十三歲時入山,遇純陽仙師,賜之一挑,道:“食此盡,他日當飛升。”自是不饑不渴,洞知人事休咎。於是“鄉人神之,為構樓以居”,“土大夫之好奇者多谒之以間休咎”。宋、李昌齡《樂善錄》記載何仙姑占卜休咎,預測禍福之事。“何仙姑在世間時,一生簿忽得天書,字不可識。以間仙姑,曰:於書言:“主薄受金十兩,折折祿五年。”這是何仙姑惜天命警告受賄的貪官。 現在廣東增城還有一座何仙姑廟,廟大門兩側寫有一副楹聯:千年履跡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銅。“履跡遺丹井’”是傳說何仙姑父母給她找了個婆家,並擇定了良辰吉日,何仙姑不肯嫁人,便悄悄從家門口的水井裡“間仙’”去了。去時只穿一只鞋,另一只繡鞋遺留在井台上。每逢農歷三月初七何仙姑的誕辰日,四方鄉人雲集,或唱大戲,或做道場,相沿成俗。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