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的兵馬俑從葬坑。三座兵馬俑坑共出土陶制兵俑上萬件,戰馬600余匹,戰車120余乘,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宇內,削平群雄的強大軍容。如今這座地下文物寶庫又重見天日,成為秦代陶瓷藝術和金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的見證,並被稱譽為“世界第八奇跡”,這恐怕是始皇當年始料不及的。
更讓始皇絕對意料不到的是秦始皇陵的開放。這座地下帝國於1961年被我國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整的秦始皇陵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象征,聞名世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來此領略絢麗多姿的秦代文明的風采。
明太祖孝陵(中國)
《紅樓夢》裡的妙玉特別激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兩句詩:“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說人的壽命無論怎樣長久,也終究要死。土饅頭是墳的俗稱,因圓形的墳,看去恰如饅頭。不過在帝陵中,這種饅頭墳直到明代才出現,秦漢唐宋時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圓形墳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創舉。因為南方多雨,陵墓作圓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濕墓穴,由此可見這位朱皇帝不泥守傳統、立足實際的革新精神。
朱元璋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後,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征詢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到時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靈谷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裡掘地埋金,以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獨龍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確是一塊風水寶地。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陵。
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翌年馬皇後去世,就安葬在這個墓裡。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時隔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終年70歲,與馬皇後合葬孝陵。
孝陵周長約30千米,規模宏大,由南向北,縱深達2.6千米,是一組排列有序、相對集中的木構建築群。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這是陵寢威嚴的標志,輕忽不得,否則就得問個大不敬罪。下馬坊東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所立的“禁約碑”,碑文洋洋數百字,是保護陵園和谒陵的有關規章制度。禁約碑東北約500米處是孝陵大紅門,門上原有重檐黃色琉璃瓦頂,今只剩下門洞。過大紅門是四方城,這裡原是一座碑亭,現在只剩下四周圍牆。城內原有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他父皇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一通,滿碑全是對朱元璋的頌揚之辭。
四方城略北過御河橋是平坦寬闊的孝陵神通,兩側排列有12對石像生①,包括文臣武將各四尊,華表2座,石獸24只,綿亘排列達10千米之長,象征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可以說是“死要威風”。這些石刻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更顯壯觀,石刻技法簡樸,形態雖稍嫌呆滯,但具有靜谧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
孝陵的神道非常獨特,由華表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孫陵崗”的小山。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神道轉彎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據載,當年建陵時,曾有人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未予批准,於是神道只好繞行而過。比起同世之雄曹操“生了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的喟歎,孫權——倘若他地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更加感激千載之後這位開國之君的惺惺相惜:成全了他的“入土為安”。
神道盡頭,過棂星門遺址就是孝陵的正門,門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門額一塊。正門之後是中門,原來的建築已經毀壞。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中門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裡面矗立著五通石碑,中間一通上刻清康熙皇帝的題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親谒明孝陵,這塊“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時所題。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題字,其中有乾隆皇帝1751年南巡時所題刻的詩句,詩中對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後世子孫卻無法守成十分感慨。
碑亭後面是獻殿,這是陵園最突出的建築,原有45間塗龍滾柱的殿屋,規模十分宏大。這也是朱元璋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漢唐宋時期陵園中供帝王靈魂起居的下宮建築,並相應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亡靈起居的制度,而保留並擴展了供谒拜祭典的上宮建築,從而更加注重朝拜祭祀的儀式排場。這既說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漸廢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為推崇皇權,鞏固統治而借祭祀大作文章的良苦用心。
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清軍入關之際,孝陵獻殿全部被毀,只剩下遍布刀傷的台基和柱礎。清朝占據中原後,為安撫人心,曾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殘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個座獻殿,但只面闊3間,與須彌座①式的台基相比,寒伧而落魄。解放後,人民政府曾進一步修整和裝飾了重建的獻殿,部分建築已恢復了昔日的盛容。
陵園最後部分是寶城,寶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圍牆。寶城上建有明樓,這是陵園內最高的建築物。寶城和明樓也是朱元璋的創舉。寶城內的巨大土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合葬地,上面條石篆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
關於孝陵地宮的情況,未經發掘,不得而知,不過從陵園地面建築的豪華宏偉來看,地宮必然是奢侈宏麗,縱然史家一再粉飾,標榜節儉,也難以令人相信。
朱元璋雖然在後人的畫像裡厚唇長颚,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戲也對這位皇帝充滿了諷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農夫成為一朝開國之君,確有他過人之處。而他對陵寢制度的改革,也為後世垂范。明十三陵及清東陵、西陵在規制上就是基本沿襲孝陵,只是規模更為宏大而已。
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起重新對外開放。那高大精美的建築和形勝天然的景色令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流連忘返。
馬克思墓(英國)
在英國首都倫敦北部有一個叫“海格特”(highgate,意為“高門”)的住宅區,據說14世紀時,這裡原是森林和獵場,設有稅卡,稅卡處有一座高門,故而得名。海格特跨卡姆登、伊斯靈頓和哈林蓋3個自治市,當地曾居住過許多名人,當地的公墓——海格特公墓中也安葬著很多知名人士,如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米歇爾·法拉第,著名小說家喬治·艾略特、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斯賓塞等等。在公墓內有一塊墓地,每天前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成為公墓中一個絕無僅有的現象,這塊墓地就是馬克思墓(marx’stomb)。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的特利爾城,大學畢業後遷居波恩。從1842年10月開始,馬克思幾次被驅逐出普魯士、法國和比利時,過著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1849年,31歲的馬克思移居當時歐洲最繁華的城市,觀察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的理想窗口——倫敦,從此在這滯留下來,直至1883年與世長辭。
馬克思曾說:“我是世界公民,我到哪兒就在哪兒工作。”盡管寄寓倫敦的生活異常艱苦,但他從未停止過工作和戰斗,他同恩格斯一起,以滿腔的熱忱關注並指導當時歐洲的革命運動。在他和恩格斯的領導下,1864年在倫敦成立了“第一國際”,把歐洲工人運動推向新的階段。同時,馬克思還以驚人的毅力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寫作。他的理論巨著《資本論》就是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裡辛勤研讀25年結出的獻給工人階級、獻給全人類的最偉大的科學碩果。
馬克思在倫敦期間的生活極端困苦。正如列寧所說:“貧困簡直要置馬克思和他的一家於死地。”由於生活所迫,馬克思先後搬過好幾次家。先是在倫敦切爾西區安德森街4號住了幾個月,因為付不起每周1個半英鎊的房租,被房東攆出門;又搬到倫敦鬧市中心的索霍區第恩街28號。當時的索霍區是倫敦最窮的居民區之一,住著許多像馬克思這樣的政治流亡者。馬克思住在這幢4層舊式樓房的3樓,全家7口人只有兩個房間,小的一間是馬克思一家的臥室和更衣的地方,大的一間則權充馬克思的會客室、書房,又兼飯廳和孩子們的娛樂室。當年監視馬克思的一個普魯士警察如實地記下了馬克思的生活:“馬克思住的是倫敦最次、也最便宜的房子,……整套公寓裡沒有一件干淨、結實的家俱,連個舊貨商人都不好意思出售這類什物。”貧困和疾病始終困擾著馬克思,以至他的大衣在1853年一年內兩度被送進當鋪,使他有時幾天不能出門;因為沒錢給孩子治病,他有3個孩子在這裡夭折。然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等名著卻正是在這樣難以言說的艱難和惡劣的條件下誕生的。
後來,馬克思又搬了3次家。1881年冬,馬克思失去了終身伴侶燕妮,1883年1月又失去了他最鐘愛的長女。這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使馬克思早已透支的精力和體力再也難以恢復,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梅特立公園路41號書房的安樂椅上,靜靜地長眠了。在他逝世前兩分鐘,恩格斯還去看望了他。
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的遺體被安葬在距寓所不遠的海格特山坡上的墓地裡。不過,當時馬克思的墓地位於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旁,那是公墓內一個偏僻荒涼的角落。而且馬克思的墓太樸素了,甚至有點寒伧,墓上只有一塊普通的石碑。
1956年3月14日,英國工人和各國共產黨集資在公墓東端購買了一塊較大的墓地,並將馬克思親屬的遺骨遷來葬在一起。
馬克思墓上是一塊花崗石的墓碑,呈方柱形,高2.44米,碑頂安放著一座1.22米高的馬克思青銅頭像。頭像呈沉思的表情,目光深遠,凝視著前方;墓碑東西兩側,鑲嵌著兩個青銅花環。這是英國著名雕刻家勞倫斯·布雷德肖的傑作。墓碑正面上方刻著金光閃閃的大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方镌有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墓碑中央鑲嵌著一塊白色的大理石,上面刻著:“卡爾·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卒於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同馬克思合葬,女兒愛琳娜、外孫哈裡、龍格和女傭人海倫而安葬在附近,墓碑的中央也刻著他們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
馬克思墓的四周肅穆整潔,蒼松翠柏,傲然挺立,終年常青,墓前常有人敬獻的鮮花和花環。特別是德國的勞動人民,幾乎每次到倫敦,都要來此谒陵,以表達故鄉人民對這位偉大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和深摯的懷念。 埃及法老金字塔、秦始皇陵、十三陵等等,中國的皇家陵墓最多。夠詳細了!! 我就不說了!我喜歡硬度泰姬陵除了上面提及的埃及法老金字塔、秦始皇陵、十三陵、明太祖孝陵外,還有不少世界著名陵園不能不提,比如:印度的泰姬陵,英國的西閩(又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裡面葬著英國歷代君王、首相丘吉爾等)等。另外,中國的黃帝陵、孔廟、岳墳等也是很知名的陵園。 最後,再提一個臭名昭著的——日本靖國神社。也很有名,但這個“名”是反面意思。秦始皇陵 李世民陵墓 明孝陵 金字塔 泰姬陵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