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哪裡有賣比較便宜的油畫,裝飾畫? 我是涪陵師范學院美術系的學生,你真的要的話,我可以幫你聯系. 我們也有其他的很多種類的畫,你要不嘛?比如國畫呀,圖案.電腦設計.裝飾畫....... 深圳大自然油畫,,直接廠家,物美價廉, www.bb180.com
再給你推薦一則,看完之後,相信你會茅塞頓開,祝你成功,收藏愉快!
中國的油畫總的來說還是從西方傳來的,不是說中國就沒有用油和顏色在一起畫畫的,也有。從西方來說,最早是用蛋清和顏色和在一起,叫蛋膠彩。中國早期有所謂的油漆彩畫,從馬王堆發掘出來的過去的漆棺裡就有,描金的,中國是長期封建社會,把這種作為工匠的,就像雕塑一樣,國外雕塑是很受尊敬的,是大家。中國就是束身匠,長期封建社會對搞藝術、搞繪畫的都作為匠來對待,所以得不到發展。中國人最早見到油畫的,可以說從明朝萬歷年間,利瑪窦這個傳教士帶過來的聖像,當時明朝沒有接受。清朝,朗士寧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也把油畫帶進了中國,西方油畫最早也是由宗教題材發展起來的。當時清朝宮內有一些八旗子弟,曾經跟著學習,但是沒有群眾了解這個知識,沒有得到流傳。18世紀末期,上海徐家匯有一個傳教士辦的西方的美術館,有素描、油畫,但是也沒有搞起來。什麼原因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文人士大夫掌握著文化的傳播手段和欣賞習慣,油畫是受排斥的,既沒有筆墨又沒有中國傳統的韻味,所以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前,最早把正規油畫介紹到中國來的有四位,一個是李鐵夫,1887年到美國去正式學油畫,參加了美國的繪畫院。還有一位李毅士1903年到英國去,也是學西畫,油畫的。1905年,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師,就是豐子恺的老師,在西方學習油畫,回來以後畫人體油畫。而且他是主持中國最早的西方繪畫教學,南京高等師范學堂。還有馮鋼百,是1906年到墨西哥正式學習油畫。廣州美院40周年校慶的時候,我去了,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展覽,就是把李鐵夫的作品展出,中國美術館也有收藏他的作品,廣州美元有幾十幅。馮鋼百的作品,李毅士的作品美術館都收藏。我在的工作部門是研究部,主要的人物是收藏、研究、出版、交流。我93年離休的,就分了兩個部,研究部和收藏部來做。我當時在的時候這些部門都在一起。這些作品中國美術館藏品庫中都有。五四以後,出去了一些專門學西畫的人,應該說他們的作品都是潛在的收藏對象,都是礦藏。
第二種所謂現代手法的,以龐薰琴以代表的,倪贻德、陽太陽,三十年代搞居安社,這是很有勇氣的,當時是年輕人,現在都是老人了。他們有一個口號,叫做"厭棄一切舊形式,用狂飙一樣的熱情,鐵一般的理智創造我們的色、線、形交錯的世界"。用繪畫本身的手段,沒有文學題材、革命題材,就是線、形、色來做畫。這跟徐悲鴻的主張不一樣,寫實主義的主張是"只有寫實主義足以治療空洞、泛浮之病",這是有所指的,當時早年的,蔡元培這些人有一句話,衰敗極也,不可救藥。是指中國畫臨摹那一派,總是照抄,沒有創意。徐悲鴻當時在國外,他的老師是法國名畫家達雅,跟學院批對立的就是立體派等等派系,他們認為是很浮泛、空洞的,沒有什麼可看的,就是顏色,說白了就是像花布一樣。徐悲鴻主張一定要這樣,寫實,才能把空洞的,浮泛的東西都去掉。
第三種是林楓眠、劉海粟、衛天霖為代表的,表現中西融合的東西,是拿來主義,取它所長,不偏重於哪一方面。他們的畫家中都可以看到這一點,林豐棉吸收了中國瓷器的繪畫長處,衛天霖有很多中國風格的東西,畫屏風,孔雀,是用渾厚、古樸、斑駁的色彩表現中國人民的情感。包括畫一些靜物,跟國外不一樣。從現在來看也超不過這三大類。現在多了一派是抽象半抽象的,完全不要形,在西方比較多,中國人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
我去美國華盛頓看國家美術館的東西,早期的東西人山人海,還有後期印象派的東西,還有古典主義的東西,現代美術館我也看了,現代雕塑和現代油畫放在一起,稀稀拉拉沒有人看。群眾接受一個東西是跟傳統文化和審美情感習慣結合一起的,不是哪一家能夠代替的。作為畫家,覺得我搞一個新樣,你們沒有搞過,畫家可以這麼想。就像吃東西一樣,你喜歡吃甜的,我就喜歡吃辣的,還有人喜歡吃臭的,臭豆腐。這種思想如果偏頗了,走極端了,就會出問題。出什麼問題呢?說一個實際的例子,在國外有一個展覽,一個畫家為了出名,把廁所的小便桶搬到了展廳上去,這是新,別人沒有搞過。這是走到另外的極端去了,國外可以接受它,為什麼呢?因為完全是個人行為,包括過去宣傳日本兩個人沾著顏色摔跤畫畫。咱們不是也有砸提琴,砸鋼琴的嘛,別人沒有這麼做過,我是首創。新不等於好,我們也提倡創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新的意境,不是新奇,也更不是怪。這是兩種思路,有兩個效果。對於風格流派的理解,作為收藏者來講,無論這派還是那派,喜歡就好。這是要把握的,不要聽風,以耳代言不行,藝術嘛,要有所交流,無論是掛在屋裡還是怎麼樣,自古以來都是這樣。風格流派是大題目,可以寫本書了,現在只能簡單講講情況了。
建國以後有一些作品,比如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他說是自然主義,也不完全是自然主義。印象主義的衛天霖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的比如靳尚誼這一撥人,還有裝飾趣味的,是平面的,沒有什麼立體的,但是很好看,適合中國民族口味,把民族、民間的結合進去了。還有抽象半抽象主義,還有表現主義的,這都是作為一個參考。
收藏這方面主要是請王雲講一下,他是搞這個的,我是替國家收藏,也可以簡單講講,收藏本身沒有多大理論,簡單講講。一個是收藏類別,公私兩大類,國家收藏,作為出版、交流、展示,還有一個是作為愛好、投資、保值的私人收藏。還有公私結合的,個人捐贈美術館,既是個人的,又進行展覽,但是不賣。個人收藏我多講幾句,有幾個問題,一個是要真品,赝品無論是國畫還是油畫都不行。真品還要分析,真品裡面要有原作還是新作的問題,畫家花了很多,搜集了很多素材,都是他畫的,但是不一樣。另外是復制的還是創作的,復制的有兩種,一種是別人復制,還有自己復制的。還有精品,一個畫家可以一輩子創作很多作品,但是創作裡面是不是代表作,代表作就跟一般的創作不一樣了。比如羅中立的《父親》,這些作品是看了以後忘不掉的,就本人來講,重新畫也畫不出來了,當時的情感、精氣神等各種因素已經過去了,復制一張的效果也不一樣了,這裡還要分析。還有一個名品,有名的,大家都趨名,有些畫家身份變了,畫價就漲,名有大名家小名家,有真名家有虛名家,尤其各式各樣的手段都有。對這種名品,名家的東西一般講是很好的,他們很認真,不好的不往外拿。當然也有的畫家隨便畫兩筆就往外拿,我們開玩笑就說是刷鈔票呢。就像文化大革命那時候的大字報一樣,風一吹就沒有了,所以名也要分析,要定評,是否展覽過,國家美術館收藏過,是否得過獎,社會認可的程度如何,群眾喜歡不喜歡,同行認可不認可,不能光自己吹,要分析。精品,精英之作還是應酬之作,國畫中特別厲害,齊白石的作品有些就是精英作品,特別是畫蝦,光我見到的蝦不下百幅,真正好的精品是有限的,不在於大小,有的很小,很精。還有早中晚期不一樣,要分析。稀品,清末的畫我們也收得不多。辛亥革命前的那幾家,他們的作品我們都有,外面可能也還有,找那麼一張當然寶貴,不光對大家來說,對國家來說也是寶貴的。有些是絕品,沒有了,最後一張。就像郵票一樣,全世界就兩三張,價不得了,你說好到哪裡去了?這是歷史的積澱,物以稀為貴。還有特品,特品當然也很多了,新加坡有一個收藏家,他說,我想收藏一些文化大革命當中的東西,當時在文化大革命既不展覽,也不印刷,他收了很多杭州的東西。林彪那張郵票也是很值錢的,就是因為有特殊的歷史含義。《毛主席去安源》也是很特殊的。還有完品,沒有什麼損壞的。
收藏的社會意義。在座的都是愛好者、收藏家,幾句話講講。收藏是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前幾年文化大革命鬧的時候,誰也沒有收藏,包括80年代,美術館拼命收藏的時候,社會也不收藏。那時候拿兩千塊錢能買一個幾十萬,幾百萬的作品。我就經手過好幾張。幾百塊錢的東西,現在幾十萬。必須也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高度,社會穩定了,大家富裕了,有錢了,是精神上產品的需求。人民在物質產品滿足以後,對精神產品的需求。這是更高的一種要求,不是困難時期糧票還不夠呢。社會為民,文化為民和國家興旺的標志,民間的收藏補充了國家的收藏,藏富於民,很多和東西藏在民間,國家沒有。當市場經濟物質交換到精神產品的交換,這是一個完整的市場經濟的交換過程。所謂跟世界接軌也就是這個意思,光有物質產品的交換,沒有精神產品的交換,市場的交換是不完整的。群眾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是必然的趨勢發展,物質到一定程度了,就希望精神上享受。另外它是收藏家、愛好者文化品格、精神境界、藝術理想、審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的體現。這一點是最根本的。搞收藏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藝術品格、審美情趣不會做的,可以打麻將,賭博,不會搞收藏。這是一種高尚的東西,是國家收藏的補充。
北京大陸藝術畫廊經理王雲:很高興跟大家見面,大家在休息時間能關注油畫的收藏,應該很有緣分。16年前我有機會在理工大學第三產業創辦"醉藝仙"畫廊,當時中國畫廊和藝術品市場還在初創期,最早在音樂廳有一個叫傅紅的搞過。零星掛過北京畫院、中央美院師生作品的有王府井工藝作品服務部,還有中央美術學院自己辦的美術服務部,還有美術館對面的美術公司,這是油畫廊初創期。88年創辦"醉藝仙"畫廊,初衷是因為我們房子大,我們要帶領第三產業理工大學的子弟來生存,源於我對詩歌、音樂和舞蹈、話劇和油畫的熱衷。
我認為辦文化公司要有一個特別之處,油畫將來肯定有市場,加上我過去讀了一兩本書,比如哈默先生早期拿美國庫存的食品、醫藥用品跟俄羅斯十月革命後列寧手下人換藝術品,他很精明。他的傳記中寫到,在美國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銀行機構拿很多藝術品出售,保住了銀行的地位。在我印象中有美國一些大的銀行機構,當時創辦畫廊的時候,幫著創辦的人還有姜國芳。第一個賣藝術品的是韋啟美教授,被留法的一個台灣籍的白教授收藏,當時是三千塊錢,當時給韋先生稿酬一千五。一般的學生和院校老師的作品,在88年的時候是300-1200元,有孫為民和楊飛雲他們的底價。對研究生類,一般是80-500塊錢,現在有名的,在美國前兩年獲獎的張利先生,獲歐洲肖像獎,還獲得總統獎,軍藝的副教授,當時給我們的作品是三五百塊錢。通過台灣收藏家白教授講油畫展覽,說國際上有請柬、酒會,開幕式上如售出作品就給作品貼紅點。當時也沒有什麼裝修,我當時覺得灰色很好,當時刷了灰漆,就草草上馬了。
收藏油畫的方法,剛才董先生從學術上和國家收藏上講了很多,非常好,也使我有深刻的思考,得到了真傳。我認為,收藏首先要關注作者,首先一個標准是在藝術學院院校的師生作品,應該是優秀的作品。剛才董先生說了業余作者的作品,由於是自學,博取百家之長,也有可能成為黑馬,但是我認為基本來說,比較穩重的話,要注意作者,必須有一個學院修養,起碼是進修過,自己有所鑽研的,成為正式的美術會員和油畫家。一般從參加過兩次以上的省地方的藝術家,才能獲得地方省會員的資格,參加三次國家展覽的,入選的作品作者才能成為中國美術家會員。這樣對於收藏油畫,第一先看是不是他的專業。
第二材料方面要注意,有些人嘗試用丙烯,用綜合材料,特別是王懷慶用立體派的手法,畢加索采[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