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東北 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此聯為【明】徐渭所作。上聯指年少時好讀書卻不愛好讀書,年老時愛好讀書不好讀書。
上聯:閒人免進賢人進。 原對:盜者莫來道者來。 新聯:撈者莫來勞者來。 吾聯:罪客勿來醉客來。 此聯為【明】擔山和尚所作。
上聯:理想莫享醴。 下聯:前途弗圖錢。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細睨山勢舞流溪. 此聯的妙處在於上聯急讀如音階:‘多來米發索拉西’。下聯為方言讀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聯:暑鼠涼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原對:饑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饑雞。 古對:渴鶴汲漈,令奴響槍擊渴鶴。 此聯又作‘暑鼠量梁’。
上聯:暑鼠涼梁,筆璧描貓暑鼠驚竟沿檐,撞樁斯死,耄貓食屍。 原對:缺! 吾對:饑雞盜稻,同童拾石饑雞逸亦飛扉,碰棚彼斃,矢石落籮。 此聯為網友改上聯而出之新聯,余勉而對矣。
上聯:雞饑爭豆斗。 下聯:鼠暑上梁涼。
上聯:溪西犀喜戲。 下聯:囿右鼬悠游。
上聯:今宵消夏。 下聯:明晌賞花。
上聯:士農工(宮)商角徴羽。 下聯:寒熱溫涼(良)恭儉讓。 吾聯:鋁銅金钼(木)水火土。 此聯也是一奇聯。上聯分兩部分:士農工商;宮商角徴羽。前為四業,後為五音,而有一個字重復,一個字諧音。原對寒熱溫涼為四覺,溫良恭儉讓為君子的五種德行。我的鋁銅金钼為四種金屬,金木水火土為五行。
上聯:游西湖,提錫壺,錫壺落西湖,惜乎錫壺。 原對:缺! 古對: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聯:過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聯:過桐巖,射彤雁,彤雁斃桐巖,痛焉彤雁。 九畹:三峽的九畹溪。
上聯:泥肥禾尚瘦。 下聯:晷短夜差長。 此聯諧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長’。
上聯:削發又犯法。 下聯:出家卻帶枷。 此聯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聯: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聯: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聯:畫廟廟畫妙化廟。 下聯:名園園名圓明園。
上聯:瑪瑙原非馬腦。 下聯:琅玕不是狼肝。 此聯為【明】王洪所對。
上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原對:無! 此聯相傳為【清代】鐘耘舫之岳父下雨時挽留女婿的話,看似平常,實則用心良苦,絕妙異常。因為它巧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全聯皆是古代人名。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劉禹錫:【唐】詩人;子莫、顏回:孔子的弟子。因難度太大,據說至今無人能對。
上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 原對:無! 吾聯:傷足跟,懼侵身,無醫、沒藥安期生。 此聯為上聯的另一版本。我的諧音【商】祖庚:【商】王名;姬寢生:【春秋】鄭莊公之名;吳懿:【三國·蜀】大將;梅爻:《封神榜》裡的人物;安期生:【漢】仙人。
上聯:下大雨麥子灌種。 下了: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聯諧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諸子(麥、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漢高帝:【漢】高祖劉邦;田何:【漢初】《易》學大師;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聯:思南女子銅仁去。 下聯:上蔡廚師會理來。 此聯為【清】吳進三所對。其友出此上聯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銅仁那裡去,諧音:思男女子同人去;進三指著上菜的廚師而對,原來此廚師祖籍上蔡,後住會理,經常在兩地來往,諧音:上菜廚師燴鯉來。
上聯:近世進士盡是近視,京師禁試進士,進士襟濕,巾拭。 原對:無!
上聯:佛印水邊尋蚌吃。 下聯:東坡河上帶家來。 此聯為一日東坡帶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邊挖蚌吃,於是出此上聯。諧音:佛印水邊尋‘棒’吃。佛印一聽,以東坡帶家眷而來而對,諧音:東坡河上帶‘枷’來。
上聯:揚子江頭渡楊子。 下聯:焦山洞裡住椒山。 此聯為【明】楊繼盛(字椒山)題鎮江焦山聯。
上聯:空中一朵白蓮花,風捧奉佛。 下聯:峽裡幾枝黃栗樹,月遠怨猿。
上聯:玉瀾堂,玉蘭蕾茂方逾欄,欲攔余覽。 下聯:清宴舫,清艷荷香引輕燕,情湮晴煙。 此聯反復快讀,即成繞口。玉瀾堂:在頤和園昆明湖畔,為當年光緒帝寢宮。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為園中著名水上建築。
1.明末有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不屈而死。又崇祯時兵部尚書洪承疇,降清苟且,朝野不齒。或撰一聯曰: 史鑒流傳真可法; 洪恩未報反成仇。 成仇,諧承疇,語帶雙關。聯嵌史可法與洪承疇之名。 此聯後被擴展成為: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聯語雖有擴有改,基本意思和手法未變。
2.相傳宋代劉少逸幼時,一日隨師往拜名士羅思純。羅出對曰: 家藏千卷書,不忘虞廷十六字; 少逸對道: 目空天下士,只讓尼山一個人。 虞廷,指舜的朝廷。相傳舜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作“聖朝”的代稱。十六字,指《書·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宋儒將此十六字視為堯、舜、禹心心相傳個人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的原則。尼山,本為山名,在山東曲阜,此代指孔子。聯語用了用典和借代二法。劉少逸小小年紀在前輩面前便競以此種口氣說話,令人震驚。
3.相傳舊時有一書生,衣食無著,一日餓極,伏於泉畔飲水充饑。一老秀才路過,見面問之曰: 欠食飲泉,白水何能度日? 書生答道: 才門閉卡,上下無處逃生。 聯語用析字雙關法。“欠”與“食”組成“飲”字,“白”與“水”組成“泉”字,“才”與“門”組成“閉”字,“上”與“下”組成“卡”字。 抗戰時期,蔣介石政權層層克扣教育經費,加上通貨膨脹,教職員工苦不堪言。某大學教師憤題如下一聯:“欠食飲泉,白水何堪足飽;無才撫墨,黑土豈能充饑?”此聯顯然是老秀才聯句之脫化和仿作。手法與前完全一樣。
4.《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雲,明萬歷年間,艾自修與張居正同科中舉,艾名列榜末,舊稱背虎榜。張嘲之曰: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書生背虎榜; 艾當時未對出。張當上宰相後,相傳與皇後有暧昧關系,艾抓住這一點。遂得了下聯: 張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聯語對得很工。兩聯先用嵌名,然後聯珠(“自修,自修”與“居正,居正”)、重言(修、正)。
5.《笑笑錄》雲,唐伯虎為一商人寫對聯,曰:“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其人嫌該聯表達的意思還不明顯,不太滿意。唐伯虎給他另寫了一副,曰: 門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蟲,隊進隊出; 櫃裡銅錢,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 蚊子、虱子,皆為嗜血動物,人人見而厭之。以此比喻生意和銅錢,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見其無知與淺薄,聯趣正在這裡。此聯除用比喻外,還用了重言(隊,越)。 《解人頤》言,明代僧人姚廣孝,在街上遇到林御史。林曰: 風吹羅漢搖和尚, 姚對道: 雨打金剛淋大人。 羅漢,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僅次於菩薩一級。皆因是光頭,故常以用作對和尚的尊稱。搖,諧姚。金剛,佛教護法神,因個頭都塑得很大,故此用稱“大人”。淋,諧林。聯中用了嵌名和雙關。
6.清周起渭任江南主考,一日游碧波洞,見洞口右側貼有如下一聯: 烏須鐵爪紫金龍,駕祥雲出碧波洞口; 周起渭索筆對下聯於左側: 赤耳銀牙白玉免,望明月臥青草池中。 聯以顏色見趣。上聯含烏、紫、碧三色,下聯則以赤、白、青三色對之。又嵌“紫金龍”、“碧波洞”、“白玉免”、“青草池”之名。極為形象。
7.文革中,曾有一個半文盲到被派到某圖書館擔任駐館代表,領導學習《反杜林論》。人們在批判時,常有“杜林胡說什麼”一語。可這位駐館代表聽不懂,誤以為“杜林胡”是中國的什麼人,便大聲說:“杜林胡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應該拉出去槍斃!”此人又將小說《鏡花緣》讀為“鏡花錄”。於是有人以此為題,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一代奇書鏡花錄, 千秋名士杜林胡。 這副對聯先錄其錯讀,再錄其錯斷,並加以諷刺,用的是“飛白”手法。
8.《堅瓠集》雲,常熟人桑民悅以才自負,居成均之時,為丘仲深所屈,遂入書院任教,書一聯於明倫堂雲: 文章高似翰林院, 法度嚴於按察司。 翰林院,官署名。清代掌編修國史及草擬制诰等。在其中供職的成員由每年考中的進士選拔。法度,此指學觀。按察司,一省主管司法的最高機構。 此聯仍是自負,真可謂文如其人。聯語用借代,翰林院代翰林學士,按察司代按察司的法度。
9.袁枚《隨園詩話》載,清乾隆進士蔣起鳳有一詩聯雲:“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後不知何人將其改作對聯,曰: 人生惟有讀書好, 天下無如吃飯難。 此聯僅將蔣聯之“只”改作“惟”、“修行”改作“讀書”,境界便大不相同。此種將別的詩詞聯句改動一下便出新意者,謂之“脫化”。 “人生”二字,或作“世間”。“間”與“下”均為方位詞,對得更工。但世間即是天下,有合掌之嫌,似又不可取。
一九二一年冬,陳毅同志在法國因為鬧學被法國政府遣送回國,過春節時給自己家裡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這副對聯表現了青年時代的陳毅憂國憂民和對革命一定勝利的信心。
10.清末以來,我國出了一批傑出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小翠花、小翠喜、馬連良、馬連昆就是其中的四位。或嵌四人姓名,撰有一聯: 小翠花,小翠喜,一文一武,一京一漢; 馬連良,馬連昆,同鄉同姓,同教同科。 小翠花,京劇演員於連泉的藝名,北京人。小翠喜,漢劇演員,武漢人。馬連良,回族,馬邊昆亦是,且與馬連良同為北京人。同教,同信回教。同科,同習老生。聯語除嵌名外,還借助了人名中相同的文字取巧,又重言“一”字與“同”字。
11.清趙翼《檐曝雜記》雲,金山寺有一小和尚善對,潤州(府治在鎮江)太守出對雲: 史君子花,朝白午紅暮紫; 小和尚答道: 虞美人草,春青夏綠秋黃。 聯語共含有六種顏色。史君子與虞美人為嵌名,上下聯第二句為自對。
12.《聯語》雲,南京燕子矶武廟,至清末僅存一勒馬橫刀偶象。某入廟見之而得上聯曰: 孤山獨廟,一將軍橫刀匹馬; 未得對句。後一趕考書生系船於江邊時見兩漁翁對釣,遂得下聯: 兩岸夾河,二漁叟對釣雙鉤。 聯語之巧在於用數。上聯之數全為一,而用“孤”、“獨”、“一”、“橫”、“匹”變言之。下聯之數全為二,而用“兩”、“夾”、“對”、“雙”變言之。使人不覺有雷同之感。
13.《長安客話》載,元丞相脫脫將赴三河,至宮廷向元主辭別,元主賜宴。至深夜,脫脫站起來說,他明天一早就會走,偶然得了一句七字聯: 半醉半醒過半夜; 元主笑曰,明天也不必走得太早,他也偶得一句七字聯: 三更三點到三河。 脫脫叩謝,盡歡而[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