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市面上買到台灣茶標示是南一杉的,請問這是有名的牌子嗎?茶怎樣?我喝是覺得蠻好的. 有人知道請告訴我,謝謝.
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7.93億元,增長4.37%。農業增加值11億元,增長-2.8%。糧食總產28.8萬噸,比上年增長-2.96%;油料總產7.98萬噸,增長10.99%;水果總產22.98萬噸,增長5.46%;蔬菜總產96.77萬噸,增長6.53%。肉類總產4.07萬噸,禽蛋總產8.08萬噸,奶類總產6.06萬噸。水產品總產2.1萬噸,增長10.5%。全年造林16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19.2%。全市農機總動力68.2萬千瓦,增長1%。 近年來,萊陽市立足自身實際,縱深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生產理念、生產方式和生產手段的現代化,有效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創業致富能力和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2006年,全市農業增加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1.5億元和5815元,分別增長24.3%和12.9%。 目前,全市有100多個企業先後通過iso9000、iso10004、美國haccp等國際認證;龍大、魯花、春雪3個企業通過歐盟gap認證;湧現出中國馳名商標2件,中國名牌產品2個。 [編輯本段]工業 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5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84.26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實現出口交貨值30.64億元,增長38.33%。產品銷售率達96.97%,比上年提高1.3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96.51億元,增長32.28%;實現利潤23.36億元,增長92.7%;實現利稅29.96億元,增長82.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0.20,比上年提高11.35個百分點。 2006年,全市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按照“膨脹提升食品行業,重點突破機械、化工行業,鼓勵發展新興行業”的思路,抓投入上項目,創名牌增效益,集中培育“三個一批”,全市工業經濟步入了健康快速發展的快車道。榮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等榮譽稱號。 [編輯本段]建設 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2%;更新改造投資1.23億元,增長34.1%;房地產開發投資4.3億元,增長82%。資質四級及以上建築企業44家,實現增加值30361萬元,增長-33.2%。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47個,完成投資額7491萬元,增長20.3%。 [編輯本段]交通郵電 公路通車裡程448.9公裡,公路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519.1萬人、2789.63萬人公裡,分別比上年增長-0.06%和-0.05%。公路貨物運輸量889.6萬噸、周轉量229.23萬噸公裡,分別增長8.9%和21.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0855萬元,增長2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1476萬元,增長16%;郵政業務總量3928.08萬元,增長16%。年末互聯網用戶達到7243戶。 [編輯本段]貿易旅游 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6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城鄉商品交易市場80處,成交額25.3億元,同比增長0.3%。實現進出口總額4739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4.5%,其中出口41654萬美元,增長25.5%;新簽利用外資項目71個,合同外資額58776萬美元,增長68%;實際利用外資18501萬美元,增長44.3%。主要旅游景點有蚬河公園、宋琬故居、萬畝梨園、沐浴庫區。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5%;實現旅游總收入19800萬元,增長10%,其中外匯收入8萬美元。 [編輯本段]社會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537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6.08%;人均消費性支出為6325元,增長18.89%;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7.17平方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7084,增長24.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51元,比上年增長15.7%;生活消費支出2569元,增長3.38%;人均居住面積16.12平方米。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2300人,比上年增長17.4%;其中城鎮800人,增長100%;農村1500人,增長0%。社會福利性收養單位(含敬老院)16個,床位600張,收養300人。社會福利企業15個,安置殘疾人員420人。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萊陽市轄4個街道、14個鎮:城廂街道、古柳街道、龍旺莊街道、馮格莊街道、沐浴店鎮、團旺鎮、穴坊鎮、羊郡鎮、姜疃鎮、萬第鎮、照旺莊鎮、譚格莊鎮、柏林莊鎮、河洛鎮、呂格莊鎮、高格莊鎮、大夼鎮、山前店鎮;以及萊陽經濟開發區。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萊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唐虞夏時為萊夷地;商時為萊國地;西周時為萊侯國地;東周及秦時為齊郡東境;西漢時為挺、鄒盧、昌陽、長廣、觀陽縣治之地;277年,觀陽、昌陽並入長廣;298年(晉元康八年)復置昌陽縣(其城址在今境內昌山村南);五代後唐諱昌,改萊陽縣。1131年(金天會九年)劃萊陽東北部歸新設置的棲霞縣。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縣東境三鄉劃歸新設的海陽縣;劃青山鄉歸寧海州(後改稱牟平縣)管轄。抗日戰爭時期分為萊東、萊陽(即現萊西縣)、萊西南、五龍4縣,後,萊東、五龍兩縣並為萊陽縣(並時稱萊東縣,不久,改稱萊陽縣);萊陽(即萊西)、萊西南兩縣並為萊西縣。1958年萊西縣並入萊陽縣。1962年又分為萊陽、萊西兩縣。1987年4月撤銷萊陽縣設立萊陽市。 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萊陽歷代先人們在這一片熱土上辛勤耕耘,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為燦爛的民族文化增光添彩。明代畫家崔子忠的國畫著名於世,與當時浙江的陳鴻绶齊名,有“南陳北崔”之稱,其所畫的“雲中玉女圖”至今珍藏於上海博物館;清初詩人宋琬,其詩辭意淒清,與安徽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譽,遺著有《安雅堂集》傳世。清代萊陽籍著名書畫家還有張瑞徵、周兆龍、趙擢彤、李樸、宋汲、王等20余人;著作者有倡導成立“山左大社”的宋繼澄等百余人。他們豐厚的遺著,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傳承和影響著萊陽故土的後來者。近現代書法名家孫墨佛,其作品如驚鴻游龍,造詣精深,與蘇局仙並稱為“南蘇北孫”(也有“南仙北佛”之說),為世人推崇,也為萊陽生輝。 明代,萊陽縣城劃為忠正坊、宣化坊、杏壇坊、迎仙坊、賢古坊、東北關坊6個坊;鄉村劃為14個鄉,轄135個。清初,全縣區劃與明代相同。1735年(雍正十三年)將萊陽東部3個鄉劃歸海陽縣,將5個社劃歸寧海州(牟平),時縣城仍為6個坊,鄉村為11個鄉,轄100個社,後調為98個社。民國初期,全縣區劃與清末同。1930年全縣劃為9個區,轄30個鎮、176個鄉、1620個村。1934年11月,廢區制,全縣劃為20所鄉農學校。1940年,國民黨縣政府撤銷鄉校,將全縣劃為10個區,轄7個鎮、114個鄉、1587個村。1940年5月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政府在原國民黨區劃的基礎上建立地方政權。1941年2月,萊陽縣析出萊東行署。行署將萊東劃為12個區。1945年8月,萊東行署改稱為萊東縣政府。此時,萊東縣劃為12個區,轄428個村,五龍縣劃為10個區,轄363個村,此區劃直至新中國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