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下,富美工資一天一個樣,今天1200,明天1700,後天2000,到至今我領了幾百元工資都不知道是按什麼標准發放的,可能僅憑公司高興。公司的高層是把公司吹得天花亂醉,如何如何好,我們更關心到手的工資是多少!跑了一個月業務,車費用了不少,發了幾百工資,當初承諾的提成卻成了水中望月。在各辦事處干了一個月,又有誰真正得全了一個月的工資的?反正我是打算不干了,擔心過年了居然要借錢買車票回家。這個月再不發全工資,直接媒體曝光,堵門抱東西。 如果打印機經常工作的話對身體是很有害的,您可以在打印的時候離的遠些。 該公司是一家不錯的民營企業,以生產硒鼓為主,他們的待遇也是想當不錯的,每天有往返市區的班車,免費三餐,每天工作9點至5點半是上班時間,一周工作五天,那邊環境優美,很有發展潛力,是一個值得加入的公司。他們實行一崗一薪,只要表現好,絕對就會有所得! 孫中山一生中的四個女人
孫中山一生娶了幾個女人?在他公開的傳記中,只承認兩位,一位是盧夫人(盧慕貞)、一位是宋夫人(宋慶齡)。其實孫中山還有一位妾叫陳粹芬,在孫中山家的族譜裡有詳細的介紹。《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關於孫中山的有關情況中有這樣的文字:元配盧慕貞(1885年結婚,1915年離婚)享壽八十六歲,側室陳粹芬(1891年開始與孫中山同居,1912年秋離開孫中山)享壽八十九歲,妣宋慶齡(1915年22歲的宋與49歲的孫中山結婚)享壽八十九歲。
孫氏晚輩對於孫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視為祖母。據孫中山的後人孫必達說,孫家人昵稱陳粹芬為“南洋婆”,盧慕貞因與孫中山離婚後住在澳門,故被昵稱為“澳門婆”,至於宋慶齡則被稱為“上海婆”。也有孫家晚輩稱盧慕貞為“婆婆”,稱陳粹芬為“二婆”,孫中山兒子孫科也隨家裡的小孩稱陳粹芬為“二婆”,至於宋慶齡,並沒被稱為“三婆”,孫家子弟與她見面時,稱她為“grandma”。此外孫中山還有一位日本籍的秘密夫人,孫家家譜中沒有作記載。
1866年11月12日夜,孫中山出生在廣東香山縣的翠亨村,乳名帝象,入學時取名孫文,參加革命後孫中山被清政府通緝時,通緝令上的名字為“孫汶”,中山是他1897年流亡日本,投宿東京一家旅館是化名中山樵,隨後革命黨人便稱他為中山,孫中山家從他爺爺孫敬賢時起就沒有土地了,父親孫達成在澳門一家鞋店當學徒,32歲才與家鄉的揚勝輝的女兒結婚,婚後先後生下了孫眉、孫妙茜、孫中山、孫秋绮兄妹四人。宋慶齡回憶孫中山時,寫道因為孫中山家裡貧窮,孫中山“到15歲才有鞋子穿”。在孫中山5歲時,他的哥哥孫眉去檀香山當傭工,後來在檀香山發達起來了。
1883年秋,孫中山因在故鄉毀壞北極殿裡的神像,擔驚受怕的父母面對鄉親的眾怒,為息事寧人,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兒子送往香港讀書,後又到檀香山的長兄孫眉那裡,可孫中山不滿大哥的嚴厲斥責和管束,竟然負氣不辭而別,於1885年4月,回到了故鄉翠亨村。當時,愛弟心切的孫眉看到弟弟性格倔強,實在難以管教,思來想去,想到婚姻是羁絆弟弟的一種良策。於是,他匯了一筆錢回家,除了供弟弟讀書之外,希望父母盡快為弟弟成婚,使其安於家庭生活,免得再因年輕氣盛而惹出難以收拾的麻煩,讓父母在鄉裡眾人面前受辱。
孫眉的提議促使父母迅速為孫中山物色對象,母親楊太夫人恰巧有一姐妹嫁在香山縣上恭都外茔鄉(今屬珠海市金鼎區外沙鄉),她認為同鄉盧耀顯之女盧慕貞與孫中山很相配,從雙方的家世、年齡、經濟狀況等看,算得上門當戶對,便極力撮合這樁婚姻。其父盧耀顯承先祖業讀書,後漂洋過海到檀香山謀生,與孫眉同為檀香山華僑,盧耀顯雖經商而致家境漸富,卻很早因病而逝,家境又漸轉衰,盧慕貞是盧耀顯的長女,雖然她的家距離孫中山的家鄉翠亨村只有幾裡,但在這以前盧、孫兩家素無往來。那時,年輕人結合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盧慕貞與孫中山根本無緣相見。
對於孫中山來說,他有志於從事反清革命,生活勢必飄忽不定,所以起先並不願結婚。再加上他少年時就到檀香山,深受西方婚姻自由思想的影響,對封建禮教一向深惡痛絕,他的想法與父母的傳統習俗大相徑庭。在那個講究“郎才女貌”的時代,孫中山儀表堂堂,一表人才,所受的教育更是盧慕貞無法相比。盧慕貞身材矮小,自幼纏足,是一個相貌平平、性格內向的舊式女子。然而,由於孫中山一向敬重父母,同時他也根本沒有把婚姻視為像反清革命那麼重大,所以,他當時在婚姻問題上隨波逐流,沒有違抗父母和大哥之命。
1885年5月26日,盧慕貞在與年方20歲的孫中山定親後,不久就結婚了。當時孫家家境已相當富裕,所以,婚禮辦得相當熱鬧。結婚地點在孫家老宅左邊的一間新建平房裡,按當地的風俗,在家中正廳立了字架,立字為德明(按:幼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兩旁對聯為“長發其祥,五世其昌”,特別醒目,給賀喜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孫中山並沒有像他大哥孫眉所希望的那樣把結婚變成生活的藩籬,所以,結婚三個月後,孫中山便於同年8月,離開家鄉再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因為結婚前孫中山在香港英國殖民當局辦的中等學校中央書院(1889年改名域多利書院,1894年改名皇仁書院)就讀。在1886年夏抱著“醫亦救人之術”,放棄仕途和當傳教士等職業,毅然進入了美基督教長老會所辦的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今廣州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舊址)。1887年,他又進入香港雅麗氏醫院開設的西醫書院(即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
他埋首書海,只有在假期才回故鄉團聚,對過門後才認識的夫人,開始時夫妻的感情並不深厚。但知書達禮,每逢回鄉,對言語不多的盧慕貞相敬如賓。隨著時光的流逝,對盧慕貞加深了了解,漸為她孝順、勤勞和賢惠的行為所感動。盧慕貞自幼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由於家庭環境,作為長女,盧慕貞自小勤快,素以孝敬長輩而聞名鄉裡,尤擅女紅。在婚後的數年中,盡管回鄉並不多,但每次回家,盧慕貞總為他縫制一套新衣服和鞋襪,婆婆楊太夫人身上的穿戴也多出自盧慕貞之手。盧慕貞(1867-1952)與孫中山並非自由戀愛結婚,但也婚姻美滿,生育下了子女孫科、孫延和孫琬三人。由於盧氏自幼纏足,個性內向,所以孫中山到各處籌募搞革命時,往往不能一同相隨。在辛亥革命前後幾個月,盧氏與二女都在槟城暫居。革命成功後,他們乘船回國,但盧氏無心當第一夫人。
1915年,孫中山為娶宋慶齡,與盧慕貞協議離婚。盧氏晚年定居於澳門,1949年後,盧慕貞的名字就很少被人提及,她的照片長期未能懸掛於廣東翠亨村故居,以致若干年後,許多人不知還有一位原配夫人,也搞不清獨子孫科的生母是何許人。
孫中山和宋慶齡的關系在各種媒體介紹較多,孫中山的原配夫人盧慕珍,就是孫科的媽媽,知道的也不少,而陳粹芬(1873-1960),是孫中山的革命戰友,原籍福建廈門同安,父親是位郎中,五口通商時父親隨廈門商人來到香港,所以她出生在香港新界屯門,據說福建同安人愛國華僑陳嘉庚是她的侄輩。1873年生於香港,原名香菱,又名瑞芬,排行第四,故人稱“陳四姑”。陳粹芬身材適中,眉清目秀,吃苦耐勞,頗具賢德,由於家貧,父母早亡,未曾讀過書,因而有人說她不識字。由於早年在南洋活動的時間相當長,因而一般被誤為南洋人。傳系粵籍南洋華僑,久居於香港。
1891年的一天,19歲的陳粹芬在屯門基督教堂(美國紀慎會),由陳少白介紹她與孫中山相識。初次相見,孫中山即向她表示要效法洪秀全、石達開推翻清朝。出身貧困的陳粹芬深為孫中山的豪言壯語所感動,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也立志參加革命。不久,志同道合便使孫中山和陳粹芬結成革命伴侶,在紅樓租屋住下,相偕奔走革命,共同籌劃反對腐朽的清政府。這一年孫中山已26歲,在西醫書院尚有一年才畢業,孫科就在此年出世的,以此推算,當為1891年。
他們自1891年起相隨十余年,陳粹芬多年來追隨孫中山,足跡遍及日本、新馬一帶,陳粹芬是孫中山先生倡導革命初期的親密伴侶。孫中山在日本和南洋從事革命活動時,陳粹芬一直追隨左右。她常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革命密函,甚至從事運送軍火等危險的地下工作。孫中山在日本流亡期間她做孫中山的聯絡員,掩護革命同志,在孫中山周圍待了十幾年。後來因患了肺結核,怕傳染給孫中山而離開了孫中山。
在孫家的祖譜裡,陳粹芬是妾,陳粹芬與盧慕貞相處融洽,情同姐妹。晚年在中山縣定居,由養女蘇仲英(後改名孫仲英)和女婿孫乾(孫眉次孫)侍養。雖沒與孫中山正式結為夫婦,但被長房孫眉及盧夫人承認為妾,1960年秋,年邁體弱的陳粹芬在香港溘然長逝,享年87歲。由於種種原因,家人的治喪形式頗為簡單,不登報,不發訃告,匆匆購地葬於荃灣華人墓地。
1986年年末,陳粹芬女婿孫乾(孫中山的侄孫)回香港收拾岳母陳粹芬與妻子的遺物,改葬岳母遺骨於中山縣翠亨村孫氏家族墓地之內。墓碑上寫道:孫陳粹芬夫人之墓,婿孫乾率外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這雖然大家都知道,但以前在孫中山的傳記裡任何人都不敢寫她,怕影響孫中山的形象。其實可以理解,因為她是孫中山的戰友,而且在那時也准許納妾,也不是孫中山的什麼劣跡。所以後來陳粹芬回家後,孫中山的哥哥孫眉特意在澳門給她買了套房子,因為覺得她是家庭成員之一。陳粹芬為中國革命出過力,對孫氏家族也是有功勞的。對於這樣一位人物,史學界也漸漸突破障礙,開始研究陳粹芬為革命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她與孫中山的真正關系等,有意還給陳粹芬一個較公平的歷史地位。
那麼,1912年,陳粹芬為什麼功成身退與孫中山分手?這個問題是近年討論最多的,除上邊患病說外,又有很多人進行了分析與猜測。首先是陳粹芬本身沒讀過多少書,個人的文化知識有所欠缺,再加上自己的出身,心裡可能多少會有一些自卑感。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陳粹芬與孫中山長期在一起,但是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陳粹芬多少是會有一些壓力的。後來宋慶齡出現並於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這或許是後來陳粹芬一直沒有與孫中山復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1912年秋後,陳粹芬到澳門風順堂4號孫眉家中居住。她在孫中山榮任臨時大總統之時卻功成身退,從不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她生活十分儉樸,留的是民初女學生的發式,即所謂“清湯掛面頭”。陳粹芬說:“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的救國救民願望已經達到。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非中山棄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負我。”其坦蕩胸襟可見一斑。後來,陳粹芬告別親友,只身赴南洋,隱居在馬來半島庇能(槟榔嶼)。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陳粹芬說:“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後有了賢內助,諸事順利了,應當為他們祝福。”她視富貴榮華如浮雲,但當地僑界人士仍尊稱她為“孫夫人”或“孫太太”。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時,陳粹芬已42歲,為了安慰獨居的寂寞,她抱養了一位蘇氏華僑的幼嬰為女兒,取名孫容,又名仲英,母女相依為命。不久,孫科第一次出國考察,路過南洋,特地到庇能去探望她,給予資助,並表示歡迎她返回澳門定居。
陳粹芬與孫中山分手後,在孫中山長兄孫眉的家生活了一段時間。孫眉去世後,她得到孫中山之子孫科的協助回廣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陳粹芬遠在南洋,痛哭失聲。她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陳粹芬設壇遙祭7天,感情之笃,異乎尋常,這在當地傳為佳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粹芬應孫科(時任行政院長)之請,攜女兒孫容回國,住在廣州。5年間,為孫科操持家務,照顧其子孫治平、孫治強兄弟及自己的女兒孫容,讓他們都先後考入大學。1936年蔣介石南下廣州,為答謝當年陳粹芬在日本時的照料,特親自修書托居正(時任司法院長)探望陳粹芬,並致送10萬元,給她作為建築房屋及養老之用。1937年,她的養女孫容,與孫眉之次孫孫乾相愛,本來論輩分屬姑侄,遭到長輩反對;但因無血緣關系,孫科[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