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有沒有賣清華陽光太陽能熱水器 潮汕地區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部,地處歐亞大陸東南沿海,太平洋西岸中段,是一幅引人入勝的山水畫卷。她東連福建省,北接梅州市,西鄰汕尾市和惠州市,南瀕南海。北回歸線橫貫其中部。
在地球上,北回歸線通過的陸地多是沙漠,而汕頭卻同華南的其他地區一樣,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由於南海這個無比巨大的天然“空調器”的作用,全市方圓10346公裡,到處是良田沃野,四季如春。
一、秀麗的山川
潮汕地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東邊境多山地,屬蓮花山系,峰巒迭翠,綿延成串,中間為桑浦山、小北山等山地構成的粵東南丘陵,南部沿海地區有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形成的幾個沖積平原。沿海沖積平、原共3000平方公裡,約占本地區總面積的1/3。其他地區的山地和丘陵占本地區總面積的2/3。平原上河道縱橫,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水源充足,光熱豐富,十分適宜農作物的栽培。
源遠流長的韓江,韓江原名員水,後為紀念韓文公而改今名,全長470公裡,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裡,為本省笫二大河,江南笫三長流(僅次於珠江、閩江),是孕育潮汕平原的干流。它的源頭是兩條支流。一為汀江,發源於武夷山西側南端長江上坪山;一為梅江,發源於紫金縣七星山東。
兩江在大埔三河壩會流。始稱韓江。三河壩以上為上游,三河壩以’廠至潮州竹竿山為中游,有鳳凰溪等大小支流廿余條匯入,竹竿山以下為下游。韓江到竹竿山後,分成3支:即西溪、東溪和北溪,均進入三角洲地帶,地勢低平,江面開闊,多超過500米,西溪最寬處達900米。但坡降小,河床淺,水流緩慢,泥沙堆積,沙洲叢生(大者如江東鎮,類似長江的崇明島或湘江的桔子洲),河道分散,呈扇形等距離入海。西溪上段在潮州境內南流,下段象樹枝一樣,又分成梅溪、外砂河和新津河,分別在市區和特區東側入海。外砂河為韓江本流。東溪在仙美村,溪口又分兩支:一南行為蓮陽河,一偏北行為東裡河,分別於北港和東裡港入海,北溪則入澄海,後匯東裡河入海。韓江下游水流分支,河道末段變窄,泥沙淤塞。50年代以來,多次修堤,浚河、引韓,開排灌渠,形成自流灌溉,脈絡四通八達。處其核心地帶的潮州、澄海及汕頭市郊,為潮汕最富庶之區。
河深水清的榕江,榕江:是汕頭第二大河,長210公裡,流域面積4700多平方公裡。以南河為主干,與北河分繞榕城(兩河近處開運河貫通),至炮台雙溪嘴會流。中秋潮漲,此地現雙重月影奇景。榕江是豐順、揭陽、普寧、潮陽渚縣的水運要道,也是滋潤兩岸農田主要水源。
南河發源於陸豐縣百花園,經徑腳抵河婆,繞錢坑東行,由鯉湖至雙溪嘴。北河在豐順縣境內稱湯溪,源出峥巖峭壁、流飛湍急的猴子蛛。南流至湯坑,經新鋪入揭陽縣境,再東經曲溪後至雙溪嘴。匯流後的榕江向東南流至汕頭港入海。榕江水量豐富,深度超過韓江等其他各河,如榕城北河水深6米,曲溪水深達9米,故航運極便,船只往來如梭。榕江流域水渠縱橫,灌溉便利,兩岸農田如織。
曲折似練的練江練江貫通普寧,潮陽兩縣,長92公裡,流域面積1336平方公裡。上源為普寧縣境內的寒媽水,經大壩西南流注入白坑湖,再東南流至橋柱石港山下分二支;一東出潮陽溪口,一東北流至玉窖會桂江折入潮陽,於流西渡會溪口之水。東行的一支橫貫潮陽中區至和平出石龜山,會南北備支流成為巨澤,稱龜頭海,已築堤圍田。江水續流至龍津,繞滄州南流,從海門入海。過去自龍津沿江而上至溪口,迂回曲折,狀如白練,故名“練江”。練江中下游流域地平如鏡,平疇萬頃,蔚為壯觀。
除韓、榕、練三大江外,還有饒平的鳳江(黃崗河)、惠來的龍江、揭陽的卅嶺水、灰寨水、潮州的中離溪、峙溪、鳳凰溪及普寧的洪陽河等很多中小河流。由於受東北、西北兩構造線影響,遂構成了葉脈般的水道。且為山勢、地勢制約,多單獨入海。總之,汕頭地區河流眾多(共30多條),這些河流具有流量大(因雨量多)、含沙量少(因巖石堅硬,植被較好)、汛期長(因季風影響,夏半年多水)、水力資源豐富(韓江170萬千瓦,榕江31萬千瓦)等特點,可以發揮灌溉、養魚、航運,水電等多種效用。
鳳凰山聳立於饒平縣和潮州市,豐順縣的交界處,縱橫千裡。主峰鳳髻位於潮州北境,高1497米,為潮汕最高山峰,比五岳之首的泰山僅低幾米,比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還高。山頂狀如鳳冠,故有此名。鳳凰山跟福建武夷山同一走向,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及歐亞大陸擠壓扭動隆起而生成。山多花崗巖、流紋巖,但不象海岸丘陵那樣裸露,山坳土層發育較深厚,利於種植和耕作。
大北山大北山屹立於揭陽、揭西、豐順、五華等縣境,東北斷續接鳳凰山,西南逶迤連小北山,主峰北山嶂位於揭西北部,高1300米,山頂平緩,似高原狀,呈多層地形。與鳳凰山一樣,大北山北坡擋住寒流,南坡迎風蓄雨。每年冬季風自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南侵時,秦嶺首阻其鋒,南嶺再截一程,至此又被這堪稱“笫三梯隊”的鳳凰山、大北山所阻,便成為強弩之末了。
大南山大南山處於潮陽、普寧、惠來三縣之交,大致與海岸平行,屬折皺型的海岸山,因相對於大北山而得名。主峰望天嶺,高972米,位於普寧南部。大南山雖屬低山,然雄視廣汕公路,俯瞰練江平原,顯得英姿挺拔。大南山主要由花崗巖構成,邊緣有大斷裂,屬斷塊低山,巖石裸露,隘口眾多。惠陸邊境之南山徑,曾狹不容車;雙山對峙之北山門,舊日曾壘石成堡,十分險要。
桑浦山該山是韓江、榕江南段之分水嶺,呈西北東南走向,位於潮州、揭陽及汕頭市郊的交界處,大部綿亘於潮州西南部,長30多公裡,最高峰大尖山海拔484米,屬丘陵地。曾為海水浸漫,後地殼上升,河流沖積,遂使孤島成山丘。有多處海蝕地貌出現,如海蝕洞、海蝕崖、海蝕蘑菇等等,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山上花嶺巖裸露,有獅子巖、靈泉巖、玉簡峰等峰巖。歷史上曾產茶,北麓種桑,故名。東山湖一帶有超過100℃的溫泉,遠觀煙霧彌漫,近看湖水翻滾,又有優質礦泉水,已建有療養院。西山下臨梅林湖,是—“海跡湖”,大約萬畝,湖光山色,令人心醉。
此外,饒平、福建邊界,豐順、普寧、揭西邊境等處,均有一些高度超過千米的山峰,如饒平的西巖山、大質山,揭西的李望嶂、畚箕石以及普寧西南邊境的峨眉嶂等。
縱觀潮汕諸山丘,地質年代久遠,,多是距今1億4千萬—年至9千萬年前,即中生代侏羅紀末到白垩紀期間燕山運動所形成,主要呈華夏式構造,因久經侵蝕,高度不很大。花崗巖石裸露,可成為就地取材的建築原料。至於利用山區開發礦產、水力,種植林木、果樹、橡膠、茶、竹,發展畜牧業和其它多種經營,更是有著諸多的有利條件,對促進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二、豐富的資源
潮汕地區不但山川秀麗,而且資源豐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如氣候資源、水產資源、土壤植被、能源礦物等項,都相當可觀。
氣候資源潮汕地區地處低緯度,面向熱帶海洋,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高山綿亘,阻擋寒潮南侵,故常年氣溫較高,夏長冬暖,春秋相連。年溫差和日較差均小,年均溫21.3℃。七月均溫28.2℃,極端高溫37.9℃;一月均溫13.2℃,極端低溫0.4℃,霜期僅數天,年日照2000小時以上,呈現出“夏季溫高無酷暑,冬天和暖有陣寒”的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極其有利。
常年降水豐沛,市區內年雨量達1555毫米,北部山地迎風坡雨量高達2000毫米以上。由於受夏季風影響,雨量集中夏季,6月最多,市區月均達339毫米,故農諺有“五月龍須水”之稱。因這時各種類型的降水如對流雨、台風雨、地形雨以至鋒面雨均可產生,又是在全國雨帶移動的范圍內,所以4至9月雨量超過全年80%,是高水期。高溫多雨同步,作物長勢旺盛。
但雨量的年變率頗大,最多的1973年達2410毫米,最少的1933年僅有516毫米。最大的日雨量達:297.4毫米(1953年7月21日)。故暴雨季節固然水足,但需注意防澇。此外,夏秋多台風,冬春有霜凍陰雨,10月份又可能有寒露風,這都是美中不足之處。
至於風向,夏季多西南風,其余時間多東北風。
土壤和植被潮汕地形復雜,土壤類型多樣,有黃壤、紅壤、水稻土、沙質土、鹽鹼土等。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有機質含量並不豐富,但經人工改造後,可種植果樹或熱帶經濟作物,黃壤多分布於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宜種茶樹、油茶或常綠針葉林。水稻土分布於潮汕平原和河流谷地、山區谷底,它是河流的沖積土,也是人工長期耕作的產物,土層厚,土質肥,酸度低,耕性好,保水保肥力強,適宜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沙質土多分布於高亢地段及山邊、海濱,原本瘠薄干燥,但修水改土施肥後,能改善土質,可種植水果或蔬菜。鹽鹼土多分布於沿海地區,經過引淡沖鹹,多方努力,充分利用,也是寶地。
潮汕地區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雨常綠闊葉林,常年青綠,花果期長。現狀植被為次生的南亞熱帶草坡,人工栽培的針葉樹在偏北山地也能成長。引進適生的茶、油茶、油桐、桉樹、木麻黃、台灣相思、黃竹等樹種也能自成群落。平原谷地間有水稻、甘薯、玉米、麥類、豆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以及蔗、麻、花生等經濟作物。盛產柑桔、菠蘿、荔枝、龍眼、香蕉、橄榄、楊桃等熱帶、亞熱帶水果。蔬菜更是優質多樣,終年不斷。還有為數不少的本地中草藥。無霜或輕霜地區的熱帶作物如橡膠、胡椒等的栽培情況良好,橡膠種植突破北緯17度線,榮獲國家科技發明獎。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不僅是重要的資源之一,而且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很有幫助。
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跟全省一致,高於全國12%、全球22%的平均水平,多分布於北部山地,以杉樹、桉樹、馬尾松、木麻黃為多。村邊路旁也有零星樹木,村邊以榕樹、槐樹為主,路旁多桉樹、木麻黃、台灣相思。全區有山地802萬畝,比耕地多一倍半,但有林面積僅占60%,發展林業的潛力很大。
水產和養殖動物資源方面除普遍飼養豬、牛、羊、兔、雞、鴨、鵝、鴿外,水產資源也占重要地位。捕撈養殖地域寬廣。海岸線東起饒平上東鄉,西至惠來岐石華清村,長277.8公裡,加上島岸線123.7公裡,全長401.5公裡,形成了14個大小漁港。海上有大小島嶼37個,最大的是南澳島,面積107平方公裡。海區陸棚總面積3.6萬平方公裡,是全省四大漁場中最有開發潛力的一個。沿著曲折的海岸線,分布著廣闊的灘塗,飼料豐富,是發展水產養殖的好地方。陸地河湖塘眾多,水域遼闊,有約15萬畝的江河水面及28萬畝的宜魚池塘、水庫。淡海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價值的魚類不下百種,如龍蝦、石斑魚、鱿魚、江瑤、沙蝦、馬鲛、泥蚶、鳗魚、鲨魚、黃魚、帶魚、墨魚等等。近年養殖膏蟹、石斑、龍蝦、對蝦、鲷科魚類、紫菜、昆布等藻類和蚶、蚝等貝類很有成績。傳統的淡水養殖則以鲩、鳙、鲢、鲮、青、鯉六大種為主,其次為鲫魚類,塘虱、鳗魚等無鱗類和生魚、甲魚等的養殖也收到極好的經濟效益。此外,沿海有取之不盡的鹽產,提供了豐富的食用、醫藥和工業用鹽。
能源和礦物能源首推水力。年平均徑流總量150億立方米,加上外區來水,超過300億立方米。集水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30多條。上下游天然落差大,一般有200至350米,最大落差是986米(潮州峙溪水),可開發的水力能發電約15億度。現在已興建中小型水電工程874宗,擁有北山、龍頸、南窖,鳳凰、湯溪等一批規模較大的骨干水電站,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約占總蘊藏量的40%。
生物能源也占重要地位,全年累計相當於250萬噸標准煤。它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來源:稻麥薯豆蔗等的莖葉;薪炭林,每年約有300萬擔柴炭供應,人畜糞便發酵產生的沼氣。
本地煤炭資源缺乏,理論藏量100萬噸,可供開發的約80萬噸,主要分布在惠來[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