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的名牌培育遵循了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
海爾品牌發展到今天,大約經歷了這樣的幾個階段:
1984年到1991年為確立名牌階段。
發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這個階段開始的標志,1991年獲得馳名商標是這個階段結束的標志。海爾不僅扭轉了過去的被動局面,而且逐步成長為國內著名的企業和馳名的品牌。
1992年到1998年為迅速擴張階段。
這個期間先後以“吃休克魚”為理論根據,兼並了18家虧損企業,使海爾企業規模得到了空前的擴張。而且這個時期大力開展了多元化經營,使海爾從一個冰箱企業變成了生產各類家電產品的企業,這個階段是海爾擴展實力的階段。由於實力的擴展,海爾品牌的名聲進一步提高,海爾集團成了本行業的主導企業之一。
1999年到現在為國際化提升階段。
在國內坐穩了位子之後,海爾不失時機地進入新的國際化經營的新階段。用張瑞敏的說法是“國內無名牌”。對自己品牌的要求,也由“品牌國際化”到“國際化品牌”。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不僅把自己的產品打到世界市場上去,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經銷和生產機構,海爾提出的目標是“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外銷售;三分之一國外生產國外銷售。海爾初步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通過這樣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海爾品牌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有適合當時情況的恰當的目標和戰略方針。
——目前有些企業在認識到名牌的重要性之後,又犯了急性病,企圖在一個早晨就把自己打造成名牌。他們或者迷信廣告,認為只要把廣告做得震天響,甚至發明了“地毯轟炸式”的廣告方法,就可以在短時間成為名牌;或者過分迷信策劃和點子,認為只要有哪個指點,來一個什麼絕招,就可以在幾天之內成為名牌;或者花錢買榮譽,對這個獎牌、那個獎杯過分感興趣,過分迷信,認為這些東西一到手、名牌也就到手了……。事實證明,這些辦法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出現一些流星式的所謂“名牌企業”,更多的則是花錢打了水飄。
即使有了名氣,成了名牌。它的成長也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產品名牌階段。
消費者看見你的牌子,確信你的產品好。
第二階段:企業名牌階段。
消費者看了你的牌子不僅確信產品好,而且確信企業好。(於是他們確信,在這個牌子下面的所有產品都是好的。)
第三階段:社會名牌階段。
名牌已經不僅僅是和某一個具體企業相聯系、相對應,它可以和許多企業形成一定的對應關系。麥當勞之所以能夠進行連鎖經營就是如此。中國的“全聚德”,創造它的原始企業已經不復存在,但它在全國各地以及全世界仍然活著。它們成了社會的財富。
這些清楚地告訴我們,名牌像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一樣,是逐步生長起來的。而不是按照主觀意願隨便捏造出來的。所有真心搞名牌戰略的人,必須踏下心來,准備並實際做持續的努力。
解析之三:海爾在實際操作中深刻地把握了名牌的實質
名牌的實質是什麼?這是許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那麼先讓我們看看海爾的三名話:
第一句話,“真誠到永遠”。
對誰真誠到永遠?對消費者。對消費者真誠到永遠換取的是什麼?換取的是消費者對海爾的信任和喜愛。不是一時的喜愛和信任,而是永遠的喜愛和信任。這就抓住了名牌是最基本的實質,那就是企業和消費者的關系。不是一般的關系,而是以心換心的關系,是由於企業對消費者永遠不變的真誠,換來消費者對企業真誠的、持久的、廣泛的信任和喜愛的關系。 轉[qijn愛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