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盆龍頭修理更換2個v型圈後仍舊滲漏怎麼辦 同裡的橋 同裡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宅,因水成園,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橋便成了連接街道和宅院的樞紐。同裡的三十多座大多為宋代至清代所建,風格迥異,各具寓意。 思本橋 又名思汾橋,位於鎮西南郊潦浜村的橋港裡。據舊志記載,為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裡人葉茵建造。該橋至今已歷七百多年,為全鎮保存最完善、最古老的拱橋。思本橋架於橋港中段,東西走向,系單孔拱形橋。橋身皆用武康石砌建。橋全長22.5米,寬為1.8米,橋面長為5.4米,略呈弧形,橋跨度達9米,矢高4.5米,其矢跨正好為1∶2,拱圈呈半圓形。該橋獨特的形體結構和架橋技術為:在橋東西兩邊斜坡和橋面之北側,由三塊大型的條石銜接而成,條石每塊長為4.4米,寬0.73米。兩側石條則鑿成階沿,與相並石階高低寬狹一致。如此構造,不僅顯示其形體特色,更對維護整座橋梁免致坡側傾斜,起到極好的固定作用,致使至今未經修葺而保存完好。而在當時的設備條件和技術水平的情況下,要架起如此巨大的石條,確乎難度很大。但歷經近八百年風雨的古橋,至今兩旁遍披青籐枝蔓,微露半軌橋孔,而仍屹立在盈盈綠水之上。該橋1986年7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吳江市境內今存最古老的橋。 南板橋 跨西柳、西珠兩圩,古名水竹墅橋,為南宋寶祐年間裡人葉茵建造。是在葉宅水竹墅別業內架橋以通市裡,該橋自建造至清嘉慶十七年,即已有560年之久(1253年—1812年),原為木架橋,幾經修理或重建,後改建為石拱橋,更名稱南板橋,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同裡導報》元旦特刊載:“本鎮裡仁橋年久失修,且有高聳,阻礙交通……擬改造平橋,以便行人……”遂將所拆之石構件,運至水竹墅橋邊,改造南板橋,解放後,為發展交通運輸,南板橋由原石拱橋改建為鋼筋水泥橋,在拆橋面石條中,赫然鑿有“裡仁橋”三字。這些能佐證沿革變遷的橋面石,如今仍殘留在橋西堍草叢中。 富觀橋 跨秜字、禾弗字兩圩,為通往古鎮北郊之要道,建於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裡人寧成建。初名為慶榮橋,明成化中(1466年)裡人顧寬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裡人沈敬宇募資修建易名富觀橋,裡人陸雲祥撰記刊石,該橋拱圈中部,有一幅“鯉魚跳龍門”的浮雕畫面樸實無華,刀法簡明利落。除此之外,尚有明、清修建時留下的三塊石刻,嵌砌在南北金剛牆上。橋歷代多次修建,各次修建中均利用一部分原來石料。如元代建時的紫石(武康石)明代修建時的石灰石(青石),清代則留下花崗石(金山石),集歷代石料之大成,斑駁的橋石,歷經滄桑,在陽光照射下,仍熠熠生輝絢爛奪目。此橋有兩傳說:早期傳說,神話“魚化龍”故事,三月“桃花雨”的發水季節。一鯉裡奮力跳龍門,想脫離凡間,不想橋上走來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動了凡心,結果一瞬間鯉魚定在橋上,跳過龍門的鯉魚頭變成龍頭,沒過龍門的下身仍舊為鯉魚身,並永遠上不著天,下不著水。規勸人們做事要意志堅定。至清代中期,又有另一傳說:讀書人走過富觀橋,就能鯉魚跳龍門,帶來好運。 富觀橋長34米,寬2.80米,矢高5.10米,跨度9.4米。該橋另一架構精巧處,在於因地制宜於北邊橋坡中段,有方約4平方米的平台,東邊砌有條石,可供南來北往行人作片刻“歇腳”。平台西側一角,原為居民樓房之側門,實為獨具匠心,橋下者既可拾級繼續北去,亦可從平台上轉向西行,下抵平地,再沿駁岸前行。早先,在橋面上曾築有木柵欄,作為防守之用,建國後橋北平台旁西側民居拆去,現為同裡中學的外圍牆。古橋已多次修建,至今,橋面上兩側石欄等部分已為後人嵌補青石、花崗石,但大都仍為武康石,形制古樸,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渡船橋 跨存字、南基兩圩,橋為拱形,東西走向,又名西津橋,初建無考,明代崇祯間,裡人陳元善建渡船庵後,又重建該橋,迨清順治掖縣知縣裡人陸雲祥為之撰《募修渡船橋疏》,嗣後,康熙中裡人倪兆鶴,乾隆三十七年裡人王铨、王延錦等募資幾經修建。該橋所跨之港兩側,即為長纖路,北接九裡湖、吳淞江,南流則匯於龐山湖東注入主航道,形成“此地流廣而疾,為行旅必由之要津”,亦為裡中西陲要沖,清代於此置兵設防。解放後,渡船橋仍為由鎮北而西去吳江的必經之地。迨1986年7月,因鋪設機墾路在原橋北面百米處新建鋼筋水泥平橋,仍名為渡船橋。遂將原渡船橋及橋堍之涼亭一並拆除。茲附原渡船橋橋聯於下:南側:一線晴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歌。北側: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