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影響胚胎
需要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人,應該參考手冊上的規范的操作建議而跟電腦保持一個較安全的距離。一般人會認為電腦濾光屏能夠阻擋電腦的電磁輻射,但有最新報告說,這種濾光屏其實對電腦使用者的保護性不大。
電腦在啟動後,會產生電磁輻射,這其中包括了x射線、折頻、超低頻和靜電場。幸好絕大部分的x射線會被屏幕上原有的玻璃罩所吸收,真正能漏出而又對人體有害的劑量非常小。但電腦周圍所產生的特低頻電磁場,卻會對胚胎產生不良影響,長時間暴露於彼,有可能干擾到胚胎的正常發育,嚴重的情形,甚至會造成流產。
選購電器時,要細讀使用手冊,才能確保安全。
假如辦公室裡電腦太多並且面對電腦時間過久,應該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使空氣中的正離子疏散出去。
微波爐:若微波洩漏應盡快遠離
微波爐發出的微波,卻是一種高頻電磁波。在電磁波的波譜中,它是介於超短波和紅外線之間。微波穿透力極大,它能把東西煮熟是由於微波照射引起物品內部分子高速運動,產生摩擦,使溫度迅速升高。微波爐在正確操作使用下,對人體不會有影響,但假如發現微波洩漏不慎傷害了身體,應盡快遠離微波環境。一般輕微的情形,只要離開接觸,被傷害的組織就能逐漸恢復正常。孕婦和小孩應盡量遠離微波爐。
電視:負氧離子少會造成不適
看電視時,實在不宜太靠近。太靠近的話不止傷害眼睛,當電視機的顯像管在啟用時,它的負極會發出高能量的電子束。這些電子束猛烈撞擊屏幕內壁的熒光物質時,屏幕上才會顯示圖像,但同時這也會產生具有穿透力的x輻射線。
看電視最好有個時間限制。假如要看較長的時間,應記得至少每小時離開現場一陣。坐位至少要和電視機距離兩米以外,而且最好能裝上保護屏,電視屏幕顯示影像時也會放出大量的正離子,它們像磁石一樣吸附空氣周圍裡的負氧離子,使室內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大量減少。長期處於缺少負氧離子的狀態中,人容易頭痛、胸悶和食欲減退,那種長時間看電視的人,應該同時注意室內空氣的流通。
手機:安全性將是未來賣點
手機早已普遍流行,如今幾乎是人手一機。手機是靠超短波的波段來操作,這種超短波的效應,比微波爐還要來得大。當一個人受到超短波頻率沒有受控的輻射時,會產生疲倦、頭痛,而假如經過多次重復的慣性輻射,很有可能導至電磁波引起的傷殘性白內障。
英國醫療監視組織副主席勞倫士查禮,如此告戒長時間手機使用者:“除非真有必要,否則應避免手機而改用普通電話,在無可避免時,也該讓你的手機距離你的大腦遠一點。”短波的殺傷力較強,且藏於無形。美國醫藥署發現:那些用無線電短波探測器來確定汽車速度的公路警察,很多都患有腫瘤。但手機的超短波強度是否足以致癌,至今還在爭論。
德國也有專家研究出來,輻射通過量超過5瓦的手機就有可能影響健康,而小孩貪玩,隨手抓起手機就撥的習慣很教人擔心。但因為手機現在品牌太多,各家的性能與輻射通過量也不一致,一般是由2到8瓦不等,它們的真正安全指數,仍有待驗證。有人預言:日後手機在市場上的戰略點,將不會再是款式競賽或是電池壽命的長短,而是會著重在手機電磁輻射量的最低安全水平上。
其實,除了上述日用電器,任何裝有電子、有掃描功能、雷達功能、真空管的電器,在通電操作時,都會發出不同程度的電磁輻射。
現代都市,生活常遇電源,實在很難避開身邊來自天然或來自人為的電磁所波及,因此,唯有把波及機會減至最低,是為上策。
防范電磁波輻射 ·別把家用電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假如有應用手冊,該根據指示規范,保持安全操作距離。 ·無論如何,都應盡量避免長時間操作。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當電器不用時,最好把電源關掉,而不是讓它處於備用狀態, 以長遠計,這樣不止可以省電,或許還可以減少微量輻射的 累積。
電磁輻射與人體健康
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物質文明,也把人類帶進了充滿人造電磁輻射的環境中。由於電磁輻射危害人體健康。它已成為繼水、空氣、噪聲之後的第四大環境污染,並已被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列入必須控制的污染。我國環保部門也已於1999年5月7日正式告知新聞界:電磁輻射對機體(人體)的有危害。 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分為三種: 1、導致人體全部或部分溫度升高的宏觀致熱效應。 2、僅使人體器官內的細胞或部分病變的微觀致熱效應。 3、電磁波的電場或磁場與人體組織和細胞作用而引起的非致熱效應。 產生宏觀致熱效應的電磁波功率密度在10mw/cm2;微觀致熱效應在1mw-10mw/cm2;淺致熱效應在1mw/cm2以下。 電磁波對人體的傷害主要體面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致熱效應,可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不可恢復的傷害,如:眼睛產生白內障、男性不育:當功率為1000w的微波直接照射人時,可在幾秒內致人死亡。 2、高頻弱電磁場對人體的非致熱效應的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神經系統--人體反復受到電磁輻射後,中樞神經系統及其它方面的功能發生變化。如條件反射性活動受到抑制,出現心動過緩,血壓降低,局部性血室傳導阻滯,消化不良等。 感覺系統--低強度的電磁輻射,可使人的嗅覺機能下降,當人頭部受到低頻小功率的聲頻脈沖照射時,就要以使人聽到好象機器響,昆蟲或鳥兒鳴的聲音。 免疫系統--我國有人初步觀察到,長期接觸低強度微波的人和同齡正常人相比,其體液與細胞免疫指標中的免疫球蛋白1gg降低,t細胞花環與淋巴細胞轉換率的乘積減小,使人體的體液與細胞免疫能力下降。 內分泌系統--低強度微波輻射,可使人的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紊亂;crt、acth活性增加,內分泌功能受顯著影響。 遺傳效應--微波能損傷染色體。動物試驗已經發現;用195mhz、2.45ghz和96hz的微波照射老鼠,會在4-12%的精原細胞骨形成染色體缺陷老鼠能繼承這種缺陷,染色體缺陷可引起受傷者智力遲鈍、平均壽命縮短。 那麼,在我們周圍究竟有哪些電磁污染源呢?除了一些工業、軍事、科學、醫學方面大型射頻設備以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電磁污染源就是手機、微波爐、電腦、vcd、電視機等,尤其是電腦,它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人體影響最大,原因是: (1)人在電腦前的工作時間長; (2)顯示屏離人距離近,一般為30cm左右。 這些輻射的頻率都在100千赫以下,它對人體健康影響屬於非熱效應這一類。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to)在有關電腦屏幕與工人健康問題的最新修正意見中指出:在電腦屏幕工作環境有些因素可能影響妊娠結果。那麼究竟影響誰,怎麼影響呢? 首先受影響的是男方,長期受電磁波輻照,有可能使男性精子數減少,使精子基因畸形並可能變成不育或者畸胎,據一位研究男性學的教授說:10年前精子數每毫升1億多的男性很常見,現在一年也碰不到一個,每毫升六、七千萬的就算多了。醫學上認為精子的正常值是每毫升六千萬到一億五千萬個,少於每毫升六千萬個就很難懷孕,其次是孕婦,有報道說在電腦前1周工作20小時以上的孕婦生畸形的概率要比普通孕婦高2-3倍,而生女孩的概率大。 面對這一重大優生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對家庭和和社會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為了對國家、民族,對二十一世紀一代新人負責,我們有責任從青少年防起,很多青少年喜歡沉緬在游戲機、電腦前。他們更應受到特別的關懷,建議有條件的家長應為他們配備屏蔽衣、褲。對於未婚青年男女更應高度重視,防患於未然。至於新婚夫婦,更應未雨綢缪。在女方懷孕前注意對電磁污染的防范。具體做法是夫婦兩人上機前就穿具有防電磁輻射功能的防護服。一旦懷孕後,有條件的,女方暫時離開電腦前這個崗位,無法調離的,則穿上防電磁輻射防護服。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