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准備裝修,今天去陶瓷市場看了下,品牌太多,看中了一款陶元帥的瓷磚,顏色還可以,不知質量怎麼樣,以前也沒聽說過,不知哪位用過這種瓷磚,告知一下,非常感謝!!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縣境東接彌勒縣、開遠市和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鄰石屏縣,北與通海縣、華寧縣相連。總面積3789平方千米(《簡冊》數據是39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萬人(2004年)。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3%左右。 縣人民政府駐臨安鎮,郵編:654300。代碼:532524。區號:0873。拼音:jianshuixian。 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8℃。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長官稱知府。民國元年(1912)10月,改知府為府長,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第二年國民政府統一撤銷府的建制,“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又一年,仍恢復建水縣舊名。 建水古城位於昆明之南220公裡,東鄰彌勒縣、開遠市和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靠石屏縣,北同通海縣、華寧縣毗連。建水交通方便,蒙(自)--寶(秀)鐵路接滇越鐵路,連接省會昆明及河口,通往越南的首都河內。 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诏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建水城最早為南诏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裡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後政府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 建水孔廟,建築宏大,其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其他還有燕子洞、雙龍橋、指林寺、納樓長官司署、朱家花園、小桂湖等重要名勝古跡,素有"文獻名邦"之稱,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歷年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境內人才輩出,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致,故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內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濃厚文化積澱的建築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台亭閣達50余處。有建於元代的文廟,清代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跡。這些歷盡滄桑,古跡斑駁的瑰寶,閃爍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建水是一個民族聚居縣,境內主要居住有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發展建水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風情習俗。不同民族的住房、服飾、待客、婚嫁,別具一格;插秧號、煙盒舞、串寨等傳統習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瑪拖、火把節、采花山等傳統節日各具風采,令人心馳神往。 1994年、建水經國務院批准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其轄區並入建水縣。此後建水縣撤銷區鄉建制,全縣建成10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普雄、官廳、西莊、南莊、陳官、岔科、渣臘、曲江、利民、蘇租。 建水縣轄5個鎮、12個鄉:臨安鎮、曲江鎮、南莊鎮、西莊鎮、陳官鎮、青龍鄉、岔科鄉、李浩寨鄉、東山壩鄉、面甸鄉、東壩鄉、坡頭鄉、官廳鄉、普雄鄉、盤江鄉、甸尾鄉、利民鄉。 2000年,建水縣轄10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1371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臨安鎮62044官廳鎮34210西莊鎮34103青龍鎮14741南莊鎮49224陳官鎮50034東壩鎮47227岔科鎮24481曲江鎮45348面甸鎮38311普雄鄉12542李浩寨鄉16110坡頭鄉23660東山壩鄉22027盤江鄉12059利民鄉13782甸尾鄉13809 2003年,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臨安鎮;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區劃調整後,建水縣轄14個鄉鎮。 2005年,建水縣撤銷曲江鎮、利民鄉和李浩寨鄉,設立新的曲江鎮。 [編輯本段]鄉鎮簡介 (根據“建水縣政府網站”相關資料整理) 臨安鎮 位於建水縣城是建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跨東經102°74″—102°59″北緯23°20″—23°40″之間,東與面甸鎮接壤,南鄰官廳鎮、坡頭鄉,西接西莊鎮,北與南莊鎮相連。海拔在2515米至1290米。全鎮總面積約358平方千米,轄文廟、梨園、永寧、崇正、朝陽樓、東林、煥文、永祯、西林9個社區居委會和城郊、韓家、馮家、幸福、培德、馬軍、中所、聖興、莊子河、永善、陳官、干河、西湖、紅廟、楊家莊、東村、羅卜甸、新寨、狗街19個村委會。262個村民小組,111個自然村。2003年末總戶數46169戶,總人口1429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371人,占總人口的37%,農業人口90545人,占總人口的63%,少數民族人口為33092人,占總人口的23%,主要民族為彝族、回族、哈尼族等。 1950年—1957年屬建水縣第五區轄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1958年—1961年東壩、陳官為東方紅人民公社,臨安鎮為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東壩與陳官各分立為東壩、陳官人民公社。2003年7月,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新的臨安鎮。 曲江鎮 曲江原為曲溪縣。1958年8月,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曲溪縣並入建水縣。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議69號文批准),原曲溪縣第一、二區劃歸建水成立建水縣曲江人民公社。1959年7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分別從曲江公社劃出,1960年4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並入曲江公社,1961年10月,東山公社又從曲江公社劃出成立。 1984年2月,設區建鄉,將曲江公社改為曲江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1987年10月,撤區建鄉,改“小鄉”為“大鄉”,將原來的曲江區公所改為曲江鎮人民政府。 2003年7月根據雲政復[2003]27號文件《關於建水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省人民政府“同意建水縣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鎮人民政府駐地原曲江鎮人民政府駐地,管轄原曲江鎮、東山壩鄉的行政區域”。新曲江鎮行政區域面積358.91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147個自然村,212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68143人。地處石屏縣、通海縣、華寧縣三縣交界處,鎮政府駐地新街村,南距建水縣城38千米。 南莊鎮 位於建水縣境中部,為多平壩,少山區的壩區。東接面甸鎮,南連臨安鎮,西毗甸尾鄉,北靠李浩寨鄉,總面積191.4平方千米。全鎮轄小龍潭、小新寨、余官沖、南莊鋪、小營、李伍、大寨、羅家坡、羊街、干龍潭10個村委會,共80個自然村1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991人,居住著漢、彝、傣等六種民族。郵編:654303。 西莊鎮 官廳鎮地處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西南部,距建水縣城45千米,東接陳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接壤,北與青龍鎮毗鄰,是全縣的高寒山區鄉鎮之一。地域在東經102°37′00″-102°52′00″,北緯23°16′45″-23°30′10″之間,全鎮總面積361.78平方千米。轄官廳、板井、謝租、車家、龍潭、烏梅、牛滾塘、蒼台、團腦、磨依蚌、磨玉、乍拉12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所設在官廳村民委員會。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32810人,其中農業人口32011人,占總人口的97.6%。境內居住著彝、傣、哈尼等少數民族,人口為16079人,占總人口的49%。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 面甸鎮位於雲南省建水縣東部,1999年撤鄉設鎮。面甸鎮地跨東經102°57′—103°06′,北緯23°15′—23°20′,總面積336.6平方千米。全鎮轄10個村委會,下設95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所在地設在面甸村民委員會,距縣城24千米。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37468人,其中:農業人口36384人,占97%。境內主要居住彝、回、苗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5.5%。 青龍鎮位於建水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2°43′,北緯23°23′。鎮政府駐青龍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千米,鎮內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全鎮轄老裡硐、青龍、中寨、排樓坡、業租、水塘寨六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至2003年末,全鎮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2人,漢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總人口的59%,其他少數民族130人。 岔科鎮位於建水縣東部,東與開遠市接壤,南接面甸鎮,西連南莊鎮、李浩寨鄉,北鄰利民鄉、盤江鄉。地處東經102°53′-103°9′之間,北緯23°46′-23°54′之間,鎮人民政府駐地岔科街子村,距縣城44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6千米。全鎮轄岔科、白雲、阻塘子、二龍、白土、阿朋、莊寨、長田、初達九個村委會,87個自然村,136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鎮6058戶23967人,農村戶數5971戶,農業人口23381人;鎮區213戶937人,人口密度84人/平方千米。 普雄鄉位於建水縣東南部,距縣城52千米,普雄鄉國土面積256.36平方千米,位於東經102°56′14″至東經103°8′00″,北緯23°24′40″至北緯23°35′25″,屬於山嶺重丘地貌。鄉境東南面與個舊市的倘甸鄉、乍甸鎮賈沙鄉接壤,西面與本縣臨安鎮、坡頭鄉相連,北面緊靠面甸鎮。轄普雄、紙廠、龍岔、七棵樹、萬家莊、他臘六個村委會,共46個自然村。2003年末全鄉總戶數2993戶,總人口12361人,其中農業人口占大多數。 坡頭鄉位於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南部,地跨東經102°47′-102°58′,北緯23°13′-23°30′之間,東鄰普雄鄉並與個舊市接壤,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接官廳鎮,北連陳官鎮,總面積317.04平千米。坡頭鄉轄11個村委會,76個自然村,108個村民小組,5332戶2383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9人。新中國成立以來,坡頭鄉原名渣臘區,經歷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區公所,1975年從渣臘搬遷到坡頭,1987年撤區建鄉。 盤江鄉位於建水縣東北部,南盤江上游西岸,地處東經103°01'40"至103°10'52",北緯23°55'00"至24°10'29",距縣城92千米,屬建水縣最邊遠的山區鄉。鄉境東隔南盤江與彌勒縣巡檢司鎮相望,南接開遠市小龍潭辦事處則舊村民委員會,西與本縣利民鄉毗鄰,北與玉溪地區華寧縣盤溪鎮接壤,總面積226.52平方千米。全鄉轄8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總人口11814人,其中農業人口11306人。 利民鄉位於建水縣北部,位於東經102°52′50″-103°5′8″,北緯23°52′12″-24°5′30″。東與盤江鄉接壤,南與岔科鎮為鄰,西與李浩寨[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