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量清單對樓梯裝飾采項為 花崗巖樓梯平面周長3200以內單色請問應如何理解 洪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東北面的洪坑村。13世紀(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2000年有638戶2310人居住在該土樓群內。林氏先人在此開基時所建方形土樓崇裕樓、南昌樓已坍塌。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土樓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五鳳樓、半月形及其變異形式。此外還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後宮、日新學堂、林氏宗祠、關帝廟等。奎聚樓、福裕樓、如升樓、振成樓為該土樓群的傑出代表,其中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於200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振成樓]位於湖坑鄉洪坑村,建於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外圈4層,每層48間,按八卦形設計,每卦6間,一樓梯為一個單元。卦與卦之間築防火牆,以拱門相通。振成樓的祖堂是一個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精致的鑄鐵花格欄桿,是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大廳裡門楣上有民國初年黎元洪大總統的題字。1986年4月在美國洛杉矶舉辦的世界建築模型展覽會上,振成樓曾與雍和宮、長城並列展出。引人矚目,轟動一時。<br>[如升樓]建於公元1901年,距今近百年。據說樓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後得一夢:一輪紅日下落此地。他認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時間才建成這座最小的圓樓。為什麼命名為如升樓?是因<br>樓小,像客家人昔時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許多游客稱之為“袖珍土樓”。如升樓是單圈結構,樓底直徑僅有8米,屋內天井圓形,屋頂瓦面內側連緣為八卦形,外側邊緣為圓形。<br>[福裕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br>[奎聚樓]奎聚樓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裡,樓裡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br>[振福樓]位於湖坑鎮下南溪,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建於1913年,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共有3個廳堂,96個房間。中廳高二丈、寬二丈二,兩邊是花崗巖石柱,上刻“振興有慶瞻輪奂,福履同綏頌熾昌”的對聯。樓外的右邊是昔日的制煙工場、工人住房等;左邊已坍塌的建築原先是一座西洋式學堂和游藝場所,“文革”期間被毀。<br>[衍香樓]是一座圓形土樓,坐落在新南村,建於1880年。衍香樓樓名的含義是”繁衍子孫昌盛發達,書香門第世代流傳”。樓外大門上書”大夫第”,兩旁對聯是:”積德多蕃衍,藏書發古香”橫披是”詩禮傳家”。現居住在衍香樓裡的有16戶,近百人,其中教師25人,大中專生32人。歷代以詩書傳家,是典型的書香門第。<br>[環極樓]環極樓坐落於南中村。創建人是蘇卜臣,於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這座土木結構、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大圓寨。全樓四層,高約20米,樓的直徑43.20米,周長130米,底層牆厚1.70米,牆頂0.9米;第一層32間(作廚房與餐廳),並設有一個較大的門廳與正廳、第二層34間(作貯倉),第三、四層各34間。樓的內環建有二廳十室(作待客之用)與男女浴室各二間。樓內走廊寬1.56,樓外檐廊寬1.82米。樓門高2.96米,寬3.4米,加釘了鐵皮。樓的內外各有水井一口。樓外附屬建築還有臥室16間、馬房8間、碓磨房6間。環極樓現住有21戶,116人。<br> 埃及金字塔簡介 目前埃及約有八十多座金字塔,始建於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重點位於『基沙』(giza)、『薩卡拉』(saqqara)及『孟斐斯』(memphis)。它能被列為七大奇觀之首,是因為在沒有先進的科技協助下,單靠一些原始工具及人力,竟可建成如此宏偉的建築。甚至現今最先進科技也未能做到,那古代埃及人到底是怎樣建造?另外,金字塔的神秘至今仍是一個謎。無怪不少人認為金字塔是古代外星人留下的建築物。更有人指出金字塔並非埃及人所建,而是外星文明所建的遺蹟。
基沙金字塔
芸芸的金字塔中,以基沙的三大金字塔最為聞名於世,包括古夫王(khufu)、卡夫拉王(khafre)及孟卡拉王(menkaure)三座最為宏偉及完整的。
一、古夫王金字塔 古夫王是斯奈福爾王和霍特普勒絲的兒子,是第一位在基沙台地上興建金字塔的國王。他的金字塔底部邊長230公尺,高46公尺,用了共260萬塊,每塊重達二噸半的石頭,堆積而成,是埃及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象徵國王至高無上的神格化王權。一般人稱這座金字塔為大金字塔,目前僅知古夫王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2543年至公元前2520年),對他的事蹟,則所知甚少。古夫王金字塔的四周,特別是南北兩側,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許多第四、五王朝的貴族平頂石墓,宛如眾星拱月一般,襯托出古夫王金字塔無與倫比的威勢。
古夫王金字塔令人吃驚的地方,可能是方位的測定之準確。底部四邊幾乎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誤差更少於1度。這般準確的方位絕不是偶然定出來的,考古學家認為是建築師以右框星為指標定出來的。
古夫王金字塔更是巴黎鐵塔未建成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而且經歷三次地震依然岷屹立不倒。考古學家在古夫王金字塔中的一個封閉的坑洞,找到一艘表面斑駁的雪松木船,長43公尺,寬5公尺,是古夫王的繼承人傑德夫勒王為他建造,目的是讓它載送古夫王前往永生世界。
二、卡拉夫王金字塔 卡拉夫王繼古夫王金字塔後在基沙興建的第二座金字塔,規模足可與古夫王金字榙相媲美,內部構造則較為簡單,其簡樸的情形,當鄰近貴族平頂石墓的富麗堂皇和守護的獅身人面像形成強烈對比。
三、孟卡拉王金字塔 卡拉夫王的繼位者孟卡拉王,同樣地在基沙興建金字塔,不過規模比前者為小,底部邊長只有108公尺,高度也只有67公尺,實際體積僅及古夫王金字塔十分之一,而且所用的石塊較重,雕鑿較粗糙,可能在倉促下建成的。
獅身人面像
雄偉的獅身人面像橫臥在埃及基沙台地上,守衛著卡拉夫王金字塔已達五千年之久。終年咆哮的風沙不斷侵略這座龐大的石像,在長達五千年的歲月中,大半時間都被數噸流沙深埋地底。古埃及人常用獅子代表法老王,象徵其無邊的權力和無窮的力量,這種法老王既是神又是人的觀念,促使了獅身人面混合體的產生。早在四、五千年前,古埃及已出現許多獅身人面像,其中最早出現的便是基沙巨像。巨像高66呎、長240呎,姿態十分雄渾而優雅。 據說當時本來沒有想到要雕鑿獅身人面像,由於卡夫拉王金字塔竣工時,附近採石場裡的石塊都被挖去建造金字塔,只剩下一塊巨大的圓頂石灰石,擋住卡夫拉王金字塔。有一位不知名的雕刻家獨排眾議,把巨石雕刻成獅身人面像,用以紀念卡夫拉王。可惜巨像雕成不久,即為流沙掩埋。1920年代,來自歐洲的考古學家合力消除了巨像的流沙,加以修葺,使這座巨像重新雄踞於卡夫拉王金字塔前,凝視著浩瀚的黃沙。
與外星人有關?
提到埃圾,便想起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金字塔是如何建造呢?要建造這麼龐大巨型建築物,即使使用現在先進科技,也極之艱巨。何況是千萬年以前!所以有人認為,這些偉大而超乎人類想像的建築物,是古代外星人傳下來的!
格雷姆.漢科克認為基沙三座大金字塔第一大庫夫金字塔在西元前2500年建成,其原始高度481.3949英尺,底邊周是3023.16英尺,其底邊周長與塔高符合圓與半徑關係(半徑x2xπ)等於周長,而圓周與半徑的關係即π直到西元前3世紀希臘人從一次失敗教訓中才總結出來的。這不可能的事在2500年前便發生了。而另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古埃圾人不能知道π值外,也應不會知道地球確實的形狀和尺寸,但在大金字塔的面積與地球面積卻存在著比例關係,即(1:43200),讓塔高481.3949英尺乘以43200就得3938.685英裡這數值比目前最精確的地心到南或北極半徑只小了11英裡。
同樣,如果把塔底邊周長3023.16英尺乘以43200,就得到24734.94英裡,這比地球繞赤道的周長24902英裡小了170英裡,只是百分之0.75誤差。 相關圖片見 http://www.jdps.kl.edu.tw/~c510/newfile3.html
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s)建於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國王)和王後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塊修砌成的方錐形建築,因形似漢字“金”字,故譯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於埃及古王朝時期。在埃及已發現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高地上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它們是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與其周圍眾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為埃及金字塔建築藝術的頂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它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占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稱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海夫拉金字塔,據傳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擬像。長期以來,由於該金字塔內的濕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牆壁出現裂縫。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經歷了一次強度為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此後經過兩年多的全面修繕,於2001年7月重新開放。
門卡烏拉金字塔的底邊邊長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國探險家首次打開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發現一具花崗巖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裝運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國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
1993年初,考古學家在吉薩省的金字塔區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古墓群,裡面共有160多個古墓,墓裡的象形文字記錄了金字塔修建時的情況。墓壁上有繪畫,生動地展現了金字塔修建時的情況。這群古墓造型多樣,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狀,有的呈圓形拱狀,有的是長方形平頂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種:土磚、玄武巖和花崗石。為了進一步研究新發現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個科研小組,有關[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