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制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制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征是:質地松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赝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制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采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制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制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制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制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制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采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余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鹹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制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采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采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采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锉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裡,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游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采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制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占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占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采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采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赝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征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