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海爾電冰箱出口存在的問題正文

海爾電冰箱出口存在的問題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海爾電冰箱出口存在的問題
 
七種標准檢驗好冰箱 
1.箱門緊閉情況因箱門磁性門條有一定的磁力,所以開門時要施加一定的拉力才能拉開,關門時箱門靠近門框就會因磁性條的吸力而自動關閉。箱門關好,應沒有明顯的縫隙。
2.啟動性能當電源接通後,冰箱能啟動並進入運行;切斷電源時,冰箱正常停機;再次啟動時,在一秒鐘內壓縮機能啟動起來,並正常運行,這說明壓縮機啟動性能良好。  
3.運行噪聲壓縮機運轉,電冰箱會微微顫動,並聽到運行噪聲,但噪聲不應高於45分貝,即在安靜的環境中,只能聽到壓縮機輕微的嗡嗡聲,在離冰箱約一米遠處,應聽不到聲音。手摸箱體,不應有明顯的振動。  
4.照明燈情況打開冷藏箱門,箱內燈亮,關閉箱門,燈滅。   
5.制冷效果啟動運轉5分鐘後,壓縮機和冷凝器發熱,吸氣管發涼。運轉30分鐘後,打開箱門,蒸發器上應結有均勻薄霜,用手指蘸水觸摸蒸發器四周,手指應有被“黏”住的感覺。
6.溫控器性能將溫控器調在停的位置,壓縮機應立即停轉;調到強冷位置,壓縮機應運轉不停(特指老式冰箱)。冰箱運行一段時間後,應能按一定的時間間隔自動開、停,此時,冷藏室溫度不應高於5℃,冷凍室溫度應達到星級規定。一般壓縮機啟動次數每小時不應多於6次-9次。
7.降溫速度在環境溫度32℃±1℃時,待箱內外溫度大致平衡時關上箱門(箱門不放食品),壓縮機連續運轉。將冷藏室內溫控器調到最大位置,冷藏室內溫度降到10℃、冷凍室溫度降到-5℃所需時間不應超過2個小時。也就是說,冰箱啟動2個小時後不論自動停機或沒停機,冷藏室內溫度不應高於10℃,冷凍室內溫度應在-5℃或以下。 
冰箱好不好,你就照上面的標准去挑,現在國內的冰箱質量都不錯,就看針對性的優點了,看你喜歡或偏向於哪方面的質量了,想省電還是想噪音小,還是外觀漂亮了!
 
人物簡介
張瑞敏,1949年1月5日出生,山東省萊州市人,現任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1984年,張瑞敏由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經理出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他確立了“名牌戰略”思想,帶領員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過多年拼搏,海爾集團由最初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2003年全球營業額806億元的中國第一品牌,並在全世界獲得越來越高的美譽度。
張瑞敏在企業管理上的不斷創新贏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評價。在2003年8月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美國以外全球25位最傑出商界領袖”中,張瑞敏排在第十九位。1998年以來,張瑞敏登上哈佛大學、瑞士國際管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的講壇。

“在中國市場上,海爾的品牌認知度已超過可口可樂和諾基亞。”近日發布的《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2003》在對1200多家上市公司進行調查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今年年初,世界品牌實驗室也揭曉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海爾排在第九十五位,這是中國本土品牌首次進入世界百強品牌排行榜。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海爾要靠三個國際化爭第一———國際化的管理、國際化的服務和國際化的品牌。
讓每個員工都成為老板
記者:20年前,在國內家電企業幾乎還沒有品牌概念的時候,海爾人舉起鐵錘,將76台有缺陷的冰箱砸碎。從此,海爾人開始一次次戰略轉型,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名牌戰略”到90年代的“多元化戰略”再到“國際化戰略”。在這幾次轉型當中,最困難的是什麼?
張瑞敏:最艱難的是現階段。從1998年開始,我們開始實行國際化戰略———把海爾變成一個國際化的品牌。這需要進行市場鏈的流程再造,在5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光組織結構的調整就有40多次,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場自身的革命,是非常痛苦的。
記者:流程再造怎麼造?
張瑞敏:說來也很簡單,海爾原來是從企業內部要求員工把每件事做到位,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現在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推行“sbu(策略事業單位)”管理,就是每個員工都成為一個老板或經營者。
舉例來說,我們有個叫張永劭的采購員,2002年初,物流推進本部和他簽了一份合同,海爾所有鋼板采購由他負責,經營利潤與收入掛鉤。結果剛簽合同,鋼板就因為國際貿易爭端提價了。如果在過去,張永劭可以說鋼板提價與我無關,你看著辦吧。現在簽了合同,他就要自己來經營:鋼板進港了,趕緊聯系拉貨,因為晚拉一天就多一天港口費用;運到物流中心,又得趕緊將鋼板發出去,因為晚發一天,就要多交一天倉儲費;鋼板漲價,他主動與國際上的供應方合作,想辦法用其它一些性能可以達到要求的材料來替代……最後結算,不但沒有虧損,反而贏利。
sbu就如同孫悟空的毫毛,我們做到3萬個sbu,就有3萬個張瑞敏,那麼這個企業就會生生不息,不斷從成功走向成功。
服務是產品設計的第一個環節
記者:這些年來,海爾不斷強調服務的重要性。海爾為什麼這麼看重服務?
張瑞敏:我們有句話,用戶的抱怨是最好的禮物。因為抱怨是產品改進的重要依據,海爾的售後服務不是簡單的維修,它是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產品設計的第一個環節。要知道,出了問題的服務不叫服務,應叫補償。要讓用戶真正滿意,應該是在用戶對潛在的問題沒有意識到,或者是隱約覺察到但還不知怎樣解決的時候,你把問題解決了。
比如,海爾人在市場上發現,用戶選購洗衣機要麼選歐洲的滾筒式,要麼選美洲的攪拌式,而這些洗衣機各有優缺點,只能選擇一種。於是我們開始研究,能否把幾種洗衣機的優點集中起來做成一種洗衣機?由此,世界上第四種洗衣機———雙動力洗衣機在海爾誕生。在此基礎上,海爾又推出了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受到用戶的青睐。
記者: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海爾如何看待與其他企業的合作?
張瑞敏:在競爭激烈的家電領域,對抗不如對話,競爭不如競合。比如開拓日本市場,日本有七大家電名牌,而且日本消費者對本土名牌有相當高的認知度,別的品牌很難進入日本市場。但海爾通過與三洋合作,利用三洋的渠道進去了。現在海爾根據日本家庭特點設計的洗衣機、冷櫃、酒櫃等在日本銷路很好,並獲得了日本政府頒發的設計大獎。
另外,我們已經開始在集團貫徹“幫客戶(供應商和經銷商)賺錢”的思路。比如,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出現了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流通”渠道,我們積極介入,尋求合作,比如,考慮為他們單獨設計產品等等。
力爭進入世界品牌榜前十位
記者:8年前,海爾提出一個讓不少人不可理解的原則,“國門之內無名牌”。當然現在這個提法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了。你對品牌國際化是怎麼理解的?
張瑞敏:企業只有擁有在世界上有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才能為企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若出口僅僅以創匯為目標,放棄自己的品牌,盡管出口量很大,創匯也比較多,但是由於只獲得加工費,利潤率卻很低,這樣便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足。
記者:可是海爾的國際化之路似乎是通過本土化實現的。
張瑞敏:是這樣的!要想成為世界名牌,必須要在每個地方成為本土化的國際名牌。
2003年以前,海爾已在全球建立了13個工廠,18個貿易中心,產品出口100多個國家。通過本土化的名牌運作,海爾獲得了更多的用戶資源,訂單大批量增加,“代工”和“貼牌”企業紛紛找上門來。去年以來,海爾沒有自己投資或合資建工廠,在全球卻增加了9個制造基地,我們把這9個制造基地叫“國際合作工廠”。本土化的海爾還可有效地規避反傾銷、技術壁壘等風險和麻煩。
記者:國內有不少人質疑,到國外建廠,尤其是到美國設廠風險非常大。為什麼海爾的國際化之路,要選擇從意大利、美國這些人力成本很高的國家開始呢?
張瑞敏:為什麼沒有人提另外一個問題:不到美國設廠風險是不是更大?
到美國建廠不是盲目的,我們測算過,29萬台冰箱是我們的盈虧平衡點。在建廠的當年,海爾進入美國市場的冰箱就已遠遠超過這個數,所以我們是先有市場再建工廠。
記者:今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實驗室揭曉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海爾排在第九十五位。對海爾的入選,你有何感受?
張瑞敏:進入世界100品牌排行榜是對海爾這些年拼搏的交代,也是對海爾創世界品牌思路的一種肯定。但第九十五位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要繼續努力,位次要前移,力爭早日進入前十名。記者:現在有許多企業都說要超過海爾,有一家外企在中國的辦公室裡掛的條幅就是“三年之內打敗海爾”,面對眾多對手,你怎麼看?
張瑞敏:競爭是常態,也是永恆的,如果海爾被打敗,那麼打敗海爾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我們自己。
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有一個大企業來找海爾合作,並向我許諾了當時天價的高薪,但要求打美國的品牌。經過很多次談判,我們堅持的底線是必須我們占大股,並使用海爾品牌。對方便威脅說:“如果你不和我合作,我與別的公司合作,第一個要把你打倒。”我當時引用美國惟一連任四屆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話,回答說:“我們現在惟一害怕的是自己。”
中華民族需要自己的世界級自主品牌,創出屬於中國人的世界名牌也是海爾人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標。我們相信:只要找對路,路就一定不會遠。▲


  《環球時報》(2004年05月12日第二十版)
 

不滿意商品,要求退款,商家拒收能否退款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