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镘表面磨光,養護後的表面硬度能達到較重荷載的承重要求而不損壞。
對於此類做法,一方面節約了地坪表面另外增加的一道20mm厚的水泥砂漿整體面層的費用從而節約了投資,另一方面因為在結構層高不變的情況下,減少了20mm的水泥砂漿整體面層的厚度,從而使房間的淨空高度增加了20mm。
另一方面,此類做法降低了設計難度。因為三角洲地區多為軟土地基,地基的承載能力相對較弱,處理地基承載的費用相對於整個工程造價來說較高,水泥砂漿密度按2000kg/m3計算,此時若減少一道20mm厚的整體砂漿面層的重量,則每平方米建築面積減輕結構自重1×1×0.002×2000=40(kg),而本廠房建築的地面均布荷載的設計標准值為3000kg/m2,故相當於減輕荷載40/3000=1.33%,使得地基處理的費用相應有所降低,從而減小建設單位的投資及設計單位的設計難度。
再者,施工方便。相對於住宅建築剪力牆結構來說,采用直徑為1m的圓盤抹光機進行金剛砂地面處理時,大開間的廠房具有足夠的操作面,除地面與廠房柱接茬處需手工進修磨外,均可進行機械操作,減少了因工人技術素質不能滿足要求帶來的精度降低。
一次性成型混凝土地坪施工難度的分析
1.1、現行規范中沒有對一次性成型混凝土地坪的質量驗收標准進行標注。根據《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關於混凝土地坪(毛地坪)平整度的要求為8mm,一般均能滿足,但是施工過程中唯一能參照的驗收標准只能按《建築地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的砂漿面層地坪的平整度(4mm),這樣,對施工單位來講,相對於砂漿面層,一次性成型混凝土地坪施工方面的難度大大增加。
1.2、由於設計要求地面一次成型後方可進行上部結構的施工,施工過程中的對已成型的地面的破壞的可能性很大。柱及圈梁以及鋼屋架施工過程中的排架搭設與拆除過程中均有可能破壞已成型的地面,造成產品保護的技術措施費用及管理難度大大增加。
控制措施
鋼筋綁扎完畢後,將水准儀放置在現場周圍,由控制點引入標高,在地板鋼筋每4m×4m焊接一條垂直地面方向的鋼筋,將鋼筋截斷在地面成型標高的位置,澆灌混凝土時由裸露的鋼筋頭控制地面成型標高,澆搗混凝土時厚度略高於鋼筋頭,隨即振搗密實,然後以鋼筋頭為標志,檢查平整度,在二次長刮尺刮平時再進行標高復核,保證標高誤差控制在4mm以內。混凝土初凝後,開始做金剛砂地面,並在安放豎向鋼筋的位置用木抹子用力搓打抹平,將金剛砂和混凝土漿混合,使面層達到緊密結合。
金剛砂地面成型後,要落實好產品保護的技術措施,達到上人強度的2~3天內要求澆水養護,並覆蓋2~3層薄膜,防止水分快速揮發的同時起到保護地面的作用。在後續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材料上落實人工提升,嚴禁拋落。吊裝鋼屋架時由於汽車吊必須開進廠房內部,因此要求地面鋪20mm厚的沙,並在車吊支撐架下交叉墊2層10×10木枋,以防止集中荷載過大破壞地面。
結束語:經現場檢查,本基礎未發現溫度變形裂縫,地面平整度、光潔度一般能滿足要求。實踐證明,在優化配合比設計,改善施工工藝,提高施工質量及加強養護等方面采取有效技術措施,堅持嚴謹的施工組織管理,完全可以控制混凝土溫度裂縫和施工裂縫的發生,達到良好的自防水抗滲效果;提高管理力度,認真落實制定好的技術措施,能有效控制一次性成型金剛砂地面的表面平整度和光潔度,滿足廠房的使用要求。(還有歷屆很多博士碩士畢業論文我就不方便發表了隱私問題)在多給小甜甜瓜分噢。。。。。。。。。。。。。。。。。。。謝謝了。記得多給分 你問的太籠統了,怎麼給你詳細答案呢?
第一,你的消費預期值是多少?
第二,你家六口人,男女比例,年齡結構如何?
第三,你自家有汽車嗎?
----------------------
以上問題才是決定你如何“玩”的問題。建議:
1、電話咨詢滑雪場:二龍山、亞布力等地方,看有無汽車接送,及報價,每個季節都不同。
2、冰雪大世界:江北太陽島,友誼路29線汽車到,110元1位
3、賓館:多錢都有,招待所便宜,酒店略高,如此而已,全國都一樣。戰前旅社很多,盡量住大一點的,小心"hei"店。 普洱茶的沖泡 簡單點:先要有個紫砂壺或蓋碗,壺價高低不一,蓋碗就幾元錢。公道杯一個,幾個小瓷碗,濾網和濾網座,接水盤一個。基本配置就這些了,其他的東西就是錦上添花了。 1,沸水沖洗茶具,放茶入壺或蓋碗。 2,洗茶,也就是倒沸水沖泡10秒左右,將水倒掉不要。 3,頭道,倒沸水沖泡10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然後就可以倒各個小瓷碗,溫了就可以喝了。 4,2-10道或者更多,隨君所便了.
關鍵問題: 1,用沸水,最好用專用泡茶的電水壺燒水。 2,頭3道茶,每泡不要太長時間,否則太濃了。 3,每次泡好要倒入公道杯裡慢慢喝,不能泡在壺裡太長時間,否則焖熟茶葉不好. 4,濾網放到公道杯上,過濾碎茶。 向賣茶具的人一問,什麼都清楚了。 昆明的這些東西大概是:紫砂壺價高無限,低的20左右。蓋碗就5元。公道杯5--10元。小瓷碗1元,濾網和濾網座幾元。接水盤30---200不等,整個樹根的就要幾千了。電壺40---100不等。 有點羅嗦了,但是想想入門的朋友,還是就多羅嗦點。
青餅的曬青和烘青問題 雲南普洱茶的原料-曬青毛茶,也就是滇青,與雲南烘青綠茶最主要的制程差異是在殺青溫度與干燥方式為日曬或烘干,也就是溫度與時間掌控。當然,滇青特殊的『太陽味』是無可取代的特色。 日照充足是滇青茶在制程中,干燥工序最具關鍵的因素。雲南與江南地區的氣候差異甚大,江南二十四節氣的說法在雲南並不適用,采摘制茶時節明顯不同,『散收無采造法』『采無時』一詞已充分將雲南傳統制茶精確的形容。但雲南每年五月到十月為雨季,陰雨綿綿無日照時,如何制茶? 民間少量制茶只需一至二天的時間,在陰雨綿綿的天氣裡是很少制茶,鮮葉過於潮濕殺青不易,而青毛茶干燥不足容易發霉;另或避免干燥不足,以燒材火烘干,但如此處理毛茶或成品特色盡失。現代拜科技文明之賜,在陰雨天氣制茶,仍可以烘干機或烘房將青毛茶與緊壓成品干燥完全。 綠茶殺青溫度在攝氏210~240度之間,而滇青殺青溫度應該低於攝氏180度以下,此為兩者第一個差異處。雨季時,鮮葉過於潮濕殺青不易,過與不及都容易導致殺青不透或發酵度過高、香氣不足、薄湯或苦澀不化等現象。曬青茶在揉捻完之後,直接均攤在竹席或水泥曬場,以日曬干燥,曬干過程翻拌2-3次,日溫一般不會超過攝氏40度。但如果以烘干機進行干燥工序,通常溫度掌控在攝氏80度以上,甚至100-130度之間;殺青溫度高、毛茶高溫干燥,緊壓成品如果仍以烘房高溫干燥,就成為標准的滇綠普洱。 殺青溫度過高導致陳化完全停止作用,加上新制品含水量低於9%,在長時間存放與空氣接觸過後,可能只會讓普洱茶出現類似綠茶的吸濕受潮劣變而不是後發酵。新制滇綠普洱的特色為茶菁淺綠或青綠色、湯色黃綠清香,但一二年後通常湯色變濁、香氣減低、口感變薄而較不回甘,無法出現曬青茶越陳越香的特色。有一些十多年的生餅,雖未入過濕倉,但品茗之無香無味。 滇綠普洱能叫普洱茶嗎??沒有了越陳越香的青餅還是不要買了。 “普洱茶”在眾多的茶類中,除了它的品質外,還以其飲法獨特、功效奇妙而著稱。品飲“普洱茶”,分“泡飲”、“煮飲”兩種基本方法。飲用普洱散茶,多以泡飲方法;泡飲“普洱茶”,以“定點沖泡法”為上。茶具選用白瓷蓋碗,水具則用銅壺。飲用普洱緊茶,則以“煮飲”為佳,並輔之以調料(蔥、姜、鹽、糖等)。除此之外,有諸多獨特的飲用方法,如哈尼族的大罐茶(煮清茶)、土鍋茶、蒸茶,彝族的烤茶(鹽巴茶),傣族的蜜茶、竹筒茶,拉祜族的大鍋茶,布朗族的煮青竹茶,佤族的鐵板燒茶等,各具品味特色,功效奇妙。飲茶,從古至今都是普洱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可謂:“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在“普洱茶”眾多的獨特飲用方法中,普洱烤茶、普洱油茶、普洱酥油茶以其奇妙的功效最受國人喜愛。
定點沖泡法:具體分為10個步驟:一是“孔雀開屏”,即向客人展示茶具;二是“溫壺滌器”,即以沸水沖洗茶具;三是“普洱入宮”,即撮茶入碗,投茶量為茶碗之四分之一;四是“游龍戲水”,即以銅壺之沸水呈45度角快速沖入蓋碗,令茶隨水流翻滾而洗滌,充分釋放其真味;五是“淋壺增溫”,即以碗中茶湯淋洗公道壺;六是“祥龍行雨”,即以銅壺之沸水由低至高沖入蓋碗;七是“出湯入壺”,即將碗中茶湯拂去浮沫後倒入公道壺(第1泡至第3泡,1-3分鐘);八是“鳳凰點水”,即將茶湯以“鳳凰三點頭”之勢倒入公道壺中;九是“普降甘霖”,即將壺中茶湯均勻地依次倒入品茗杯(碗)中(以七分滿為度);十是“齊眉敬奉”,即將品茗杯(碗)呈園狀放置於托盤中,然後舉杯齊眉一一奉敬。
普洱烤茶 將“普洱茶”放入瓦罐中,放在火塘上用慢火將茶烤香。其方法是:烤茶時不斷轉動瓦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茶葉烤成黃色、梗子發泡時,及時將沸水沖入瓦罐,煮沸後即可倒入茶具飲用,此為烤“清茶”。另外,在烤制時放入適量的鹽,即為“鹽巴茶”。
普洱油茶 將瓦罐先放在火塘上烤燙,然後放少量的豬油或雞油,加少許鹽(或加糖),放入適量普洱綠茶,再放點花生米(米、芝麻、核桃仁也可),煎黃後,將沸水沖入瓦罐中,煮沸即可倒入茶具趁熱飲用。
普洱酥油茶 先用一個瓦罐將水煨沸備用,用另一個瓦罐將“普洱茶”烤香,然後將沸水沖入茶罐中煮沸,濾出茶渣後將茶水倒入竹筒,再加入事先炒熟並已沖碎的核桃仁(或花生米)、鹽(或糖)和酥油,調勻後倒入茶具趁熱飲用。
普洱三味茶 除上述飲法外,“普洱三味茶”也頗具風韻。第一味茶,是哈尼族的煮清茶,湯清、葉綠、香高、味醇;第二味茶,是彝族的鹽茶,滋味醇濃、提神生津;第三味茶,是傣族的蜜茶,醇厚甘甜,功效奇妙。品飲普洱三味茶,欣賞茶藝歌舞,不僅是一種藝術享受,還可以從那三味茶的品飲中去體味人生的過程、人生的真谛。因為,茶積澱著生命的況味,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作禮,這是普洱人的傳統習俗。客來時,敬杯茶,以增情誼;口干時,飲杯茶,潤喉生津;疲勞時,喝杯茶,舒筋解乏;心煩時,品杯茶,靜心清神;閒暇時,品珍茗,口鼻生香;滯食時,飲杯茶,消食去膩。普洱人為客人沖茶也頗有講究,就是杯中茶水只能七分滿,而留下三分“情”。
飲茶,因人品性與追求不同,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將茶當做飲料而大杯、大碗海飲解渴,此為“喝茶”;二是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與茶具,飲用時細細品啜回味,此為“品茶”;三是在品茶時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人際關系等,此為“茶藝”;四是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和道德,天人合一,修身養性,品味人生,參禅悟道,此為“茶道”。清·袁牧雲:“品茶應含英明華,並徐徐體貼之”。即將茶湯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在吞下時應注意感受茶湯過喉時是否爽滑。品茶,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品“普洱茶”,是一品其香味,即靠近杯沿用鼻由輕至深地嗅其香氣;二是品其滋味,即將茶湯少量入口,用舌尖將茶湯邊吮啜、邊打轉,以辯別滋味的濃淡、醇甜和苦澀。“普洱茶”入口,先微苦而後甜,稍後頓號感鮮爽,煩倦頓除。品飲“普洱茶”上品後,一是舌根回味甘甜,口內生津;二是齒頰回味苦醇,留香持久;三是喉底回味苦爽,感覺氣脈暢流,心曠神怡。田芝蘅在《煮泉小品》中,也道出了品茶之要谛:“鑒賞茶葉,首重風韻”。
“普洱茶”是茶中珍品,采摘要求嚴格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