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紫砂鍋壞了在哪裡維修 114°07’15”之間。株洲市現轄醴陵市、炎陵縣、茶陵縣、攸縣、株洲縣五縣市和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區,以及113個鄉鎮。 長沙(湖南省會)、株洲、湘潭三市同處湘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長沙到株洲和湘潭的距離都是50公裡,目前已經由高速公路連接。除了地緣上的緊密,三地在經濟社會上亦有相當多的聯系,“長株潭城市群”是長沙、株洲、湘潭的簡稱,其中株洲市是“長株潭城市群”中工業基礎最強的城市。“長株潭城市群”早在10年前,就已經啟動了包括金融改革、供電、交通、供氣、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址等十大工程,是中國第一個自覺地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試驗區。它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也是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中重點發展的城市群之一,國務院於2007年末已批准“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近年先後批准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成都、重慶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如今位於中部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截至2006年,株洲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24個街道、66個鎮、46個鄉、1個民族鄉。 株洲市面積1126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76.9萬人(2006年)。 天元區面積15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3.6萬。郵政編碼412000。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北路。 荷塘區面積15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2.7萬。郵政編碼412000。區人民政府駐新華東路。 蘆淞區面積6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0.2萬。郵政編碼412000。區人民政府駐1815線。 石峰區面積16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3.8萬。郵政編碼412005。區人民政府駐建設北路。 醴陵市面積215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00.7萬。郵政編碼412200。市人民政府駐來龍門街。 株洲縣面積138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4.6萬。郵政編碼412100。縣人民政府駐渌口鎮。 攸縣面積265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76.3萬。郵政編碼412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茶陵縣面積250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7.9萬。郵政編碼41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炎陵縣面積203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8.1萬。郵政編碼412500。縣人民政府駐霞陽鎮。 區號:0731長株潭三市共用該區號,電話號碼為8位,株洲首位數字為2,(23醴陵24攸縣25茶陵26炎陵27株洲縣28、22(除226號段外)市區(電信)226市區(鐵通)110、119、120等特殊號碼不變。) 車牌號:湘b{車牌首位(湘ba、b、c、d、1、2、3、4)市區車輛湘b5株洲縣湘b6醴陵湘b7攸縣湘b8茶陵湘b9炎陵湘bh醴陵與攸縣邊界地區湘bx、湘by出租車湘byy銀行運鈔車湘bj駕校教學車湘b00政府機關湘bm非機動車} *注:部分“特殊”車牌,並未在分配之內,有部分不夠詳細,有待調查更新 郵編號:412000(412000—412599之內均屬株洲轄區內郵編) 市樹:樟樹 市花:紅檵木 湘山寺 [編輯本段]二、自然條件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為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產過噸的縣(市)就產生在株洲管轄的醴陵市。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金、錫、鈾、钼、銅、銀、铌、钽、稀土、螢石、石膏、硅石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巖等40余種,為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和礦藏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植被所具有的多樣性特征,為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株洲地貌 市域地貌類型結構:水域637.27平方公裡,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裡,占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裡,占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裡,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裡,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裡,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布。 株洲山脈 株洲市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 中國南方最大編組站株洲北 [編輯本段]三、交通條件 株洲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發達,是我國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株洲素有“被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京廣、浙贛、湘黔三大鐵路干線在這裡交匯,與北方鐵路樞紐城市鄭州並稱"北鄭南株"。株洲火車站是全國五大客貨運輸特級站之一,平均每3分鐘接發列車一次,株洲北站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同時也為特等站,日均辦理車17000輛,解編12000輛,株洲為鐵路雙特等站城市。同時,武廣高速鐵路在株洲設一等站,滬昆高速鐵路在株洲境內醴陵設站。 株洲市內交通便利,5座大橋橫跨湘江,湘江五橋紅港大橋、湘江四橋天元大橋、蘆淞區建設路和天元區長江路形成株洲的“城市內環線”,響石路、響田路、東環路、南環路、西環路5條路,東湖、田心、紅旗3座大型城市立交橋,湘江二橋石峰大橋、湘江三橋建寧大橋兩座跨湘江大橋形成株洲的“城市中環線”。 株洲公路四通八達,106國道、320國道、211省道、京珠高速公路、醴潭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公路及規劃中的京珠高速復線、上瑞高速公路和連接閩南、贛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內穿過,全長41.629公裡的長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會長沙距離更近。繞城而過的長江第二大支流“湘江”,四季通航,沿江上溯衡陽、廣西,下通洞庭湖、長江,株洲港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千噸級船舶順湘江、經長江、通上海達世界各地。空運方面,株洲距黃花國際機場37公裡,經長株高速公路二十五分鐘可以到達。 建設中的“衡茶吉”鐵路開通後,株洲將縣縣通鐵路,縣縣通高速公路,交通強市地位進一步鞏固。 岳飛題字 [編輯本段]四、歷史沿革 株洲古稱建寧,後又名槠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裡,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考古發現,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巫中地區為黔中郡,株洲屬之。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縣,孫權割湖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建寧縣城商業發達,後一度毀於戰火,據《水經注》建寧有新舊二城:舊城在槠州,吳所立:其新城則朱亭、淦田間有古城基地是也。公元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隋滅陳,廢建寧。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六年後即唐太宗元年,將建寧並入湘潭。 清順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商業又有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余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民國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黨員)與友人合資在株洲新街(建寧街)開設米店。次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發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屬湘潭縣管轄。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立專轄市,由長沙專署領導。1953年6月,株洲升格為省轄市,由湘潭專署領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四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隨後,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1959年,析湘潭縣和醴陵縣的部分鄉鎮入株洲市,1965年4月又設立由市管轄的株洲縣。1983年5月,為發揮工業城市的中心作用,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湘潭地區的醴陵縣(市)、攸縣、茶陵縣、酃縣(今炎陵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共轄城市四區(含市郊區)、五縣(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湘江西岸設立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至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撤銷郊區建制將市區劃分為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個行政區。 [編輯本段]五、經濟發展水平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909.5億元,增長13.4%。經濟增幅位於長沙、岳陽、湘潭之後,居全省第四位,排位較上年提前一位;高出2001-2007年年均增幅1.1個百分點,經濟仍處在持續增長期的較高平台上運行。全市經濟總量三年連續跨越600億、700億元和900億元三個台階。全市人均gdp達到24563元,居全省第二位。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09.6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97.2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02.7億元,增長13%。在全國百強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56位,居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之首。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2008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82.1億元,總量居全省第二,增長21.4%,一般預算收入46.7億元,增長24.3%。從2005年開始,全市財政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已連續4年超過20%,2008年繼續保持了較快的速度增長但月度波動十分明顯。全市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為78.6%,低於上年1.9個百分點。2008年全市財政總支出108.9億元,比上年增長39.6%。 金融運行基本平穩。2008年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現金支出分別為2193.7億元、2118.1億元,增長2.2%和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755.4億元,增長18.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96.6億元,增長22.9%。各項貸款余額349.3億元,增長15%,其中短期貸款186.7億元,增長6.3%;中長期貸款140.2億元,增長23.6%。銀行存貸比為46.2%,回落1.3個百分點。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市保費收入21.1億元,增長45.1%,增幅加快13.8個百分點。其中財產保險收入4.9億元,增長30.7%;人身保險收入16.2億元,增長50.1%。2007年各項賠款和給付額6.9億元,增長28.3%,增幅回落48.6個百分點,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3.7億元,增長74.2%;人身保險賠付3.2億元,下降1.2%。 2008年主要指標排名:株洲市gdp總量在全省排名第5,財政收入總量和城市綜合實力排名第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居民儲蓄、人均規模工業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項人均指標保持全省第2。 (一)農業2008年全市一產業增加值109.6[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