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價格和價格支持是同一個概念嗎 這個問題提的好,很有挑戰性,實際上涉及到學術研究中的一些核心問題.我的看法是:
第一,把佛教歸入唯心主義范疇是過於簡單化,這個問題如果不明確,後面的問題就無法說清楚
目前在學術領域對於佛教是否為唯心主義是有爭論的.這個爭論起始於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時.學術上的帶頭人是山東人呂先生.是佛學研究世家.
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佛教的宇宙觀不具有唯心主義的特征,佛教並不認為世界是一個神或一個觀念創造出來的.而且,佛教認為成佛完全是個人的覺悟而不是別的什麼超自然力量的拯救.
當然,佛教的理論體系中含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這並不能成為佛教是唯心主義范疇的依據.因為,就是唯物主義本身,也不能說就是純而又純的理論體系.
第二,什麼是唯心主義
對於唯心主義這個概念的漢語翻譯一直存在學術上的爭論.實際上西方關於我們所理解的"唯心"的概念指的是"理性".漢語翻譯成了"唯心".
因此,我們是從漢語的"唯心"出發去理解那個與唯物主義對立的概念.但我們知道,這裡可以馬上提出兩個懷疑,一個是"唯心"這個詞能否完整和正確地概括西方"理性"這個詞的含義,二是中國漢語是一詞多義,人們能否准確理解這個詞在眾多詞義中的那個正確的含義.
比如"心",人們一看到這個詞,第一反映出來的就是那個永遠不停跳動的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第二才是指人的思想和感情功能.但西方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心不是思想的器官.因此哲學家們對"心"做了一次抽象,告訴你,哲學上的"心",指的不是人體的器官,而是人所特有的思維現象.而實際上人的思維現象種類多了,有理性的,非理性的,精神病也應該算一種思維現象吧."唯心"的"心"指哪一種呢.西方是指理性的.而從斯大林開始的前蘇聯哲學把一切非理性的思維也歸入到唯心主義之中了.
第三,佛學中的“心”,和唯心主義的“心”,不是同一個概念
佛學對"心"這個概念研究起始於佛教禅宗這一派,而這個概念的建立是由物質實體逐漸抽象的過程.就是目前,禅宗也沒有完全甩掉"心"的物質的外客.而唯心主義純粹是一個理念.因而兩者可以比較,但不是同一概念.
第四,馬克思主義還是在發展的,哲學也在發展
從目前研究情況看,西方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不僅在繼續,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學術機構中成為一門顯學,也有很多重要成就.這和國內的情況正好相反.
哲學也在發展,實際上社會科學的進步也要求哲學發展.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計算機的人工智能進步很慢.一些科學家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決定於哲學的突破.恐怕這就是這次哲學上的語言學轉向的動力. 唯心主義的“心”屬於佛教八識中的第六識,而佛教的“心”,指的是“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禅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禅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丑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佛法講的“心”和唯心主義的“心”是完全不同的。佛法講的“心”是真正的心,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而唯心主義的“心”是佛法裡講的“識”,甚至這個“心”比佛法的“識”的范疇還要窄。佛法之“心”是我們現在這個心所無法想象的,這個“想象”當然還是“識”,即使唯物主義還是用“識”的。用“識”是無論如何看不到“真心”的。佛法這個“真心”就是整個法界,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無不在我們的“真心”裡。那麼誰能見到,人到何時才能見到“真心”呢?一定要到明心見性以後。明心見性以後,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雖然見性,但並不是圓滿的見性,一直到等覺菩薩只剩一品無名未破,雖然離圓滿的見性不遠,可是仍然有那麼一點欠缺,一直要到成佛,才算是真正圓滿地見到“真心”了。所以,見性之前,所用的都是“識”。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哲學說諸心皆為是心,是名唯心.
兩說心之區別,一目了然.哲學之唯心,與佛教之唯心,迥然不同。一切眾生,皆以非心為心,以非身為身,以非物為物。哲學,只是凡夫的戲論。 佛教唯心講的是:法法皆心,心外無法(除心而外,再沒有任何東西)
欲明世界真相,請看守培法師所著《無生論》!<br/>附件:<ahref="/browse/download.php?path=/15/28/13/1237152813.7975112.doc&filename=無生論.doc"target="_blank">無生論.doc</a>1. 佛學中的“心”,和唯心主義的“心”,是同一個概念嗎?其它宗教是 不是唯心主義,我不知道,但是佛學是不是應該如此簡單明了的歸 類於現代哲學的唯心主義范疇,這是一個問題?
討論: 雖然佛學和唯心主義都強調“心”,但內涵似乎並非同一個概念?因為 唯心主義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精神的產物, 是第二性的。它是對物質與意識關系的一種反映。顯然,唯心之心講 的是意識心.而佛教大乘講的三界唯心之心,不是單指的意識心,而是八 識心王之心.(可以參看我的共享資料中對八識心王的解釋)
如此看來,兩者之“心”不是同一概念.但為什麼又把佛教以及宗教歸類 在唯心主義之中呢?因為無論基督教講上帝創造世界,還是佛教講三界 唯心,萬法唯識,都比較復合於唯心主義的主張:精神第一,精神是世界的 本源等.其實宗教與哲學是兩個學術領域,攙和在一起說確實比較麻煩. 跨領域探討必然分歧太多?
2. 佛學中的“色”,和現代哲學中的“物”,應該是相同概念;
討論: 此說並不太准確?因為佛教中的著名佛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之”色”主要是指人的色身.此經文是在講色身與空性如來 藏之間的關系.而哲學所說的物,是講整個物質世界之物,應該比佛教中 的“色”的概念與含義的外緣要大得多?我的理解對嗎?既然大得多,似 乎就不能說是“相同概念”吧?
3. 佛學中的“受想行識”,應該是和現代哲學中的“心”是相同范疇。
討論: 概念有一點點交叉,但絕非相同.因為,佛教講五蘊的“色受想行識”蘊不 僅有心法還有色法。而在五蘊的識蘊中的七轉識中的第六識才涉及或 包括“意識”心。如此看來,佛學中的“受想行識”,不能等同於哲學 中“心”(意識心)的范疇。
4. 佛學“心”,和實相般若是同一概念,這是佛學的基礎概念之一,不可 以妄作诠釋的。誤導他人之因,會結下何等後果?因此,生出這樣一 個問題來。
討論: 佛學“心”,和實相般若是同一概念,這是佛學的基礎概念之一。但你 的理解似乎是把般若心等同於唯心主義的意識心了。反而批評他人 “妄作诠釋”和“誤導他人”是不是有點像賊喊捉賊?哈哈,開玩笑, 可別生氣。
…… 心稱其性。性定其品。心。性。品。一切生於心。滅於心。誰是主體。客觀和主觀的問題。。佛以主觀為動。以修心為大。思維之心、無觀自心、怎知無心、無無心。 我們的哲學在要緊事情上講的很模糊扯淡的事情上才說的很清楚,主要是為了混淆黑白亂中取勝。什麼是物質什麼是精神,他是怎麼定義的我一直不很清楚按說1+2的問題都不會那就是不及格。可是居然也過關了。對他們的寬宏我絲毫沒有感激之情,我覺得我們的哲學等課程純粹是誤人子弟!不要含糊其詞,要說實話。我不知道物理化學課程是不是也在欺騙可能也是吧?我說不清楚起碼人家把道理說圓了。我們的哲學類課程那真是赤膊上陣,直截了當的欺騙。馬克思主義最終被他們牽連進去了。 根據我學的知識知道唯心主義是壞的,唯物主義當然很不錯了,可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在早期工業革命中-----哈!錯拉,那是機械唯物主義,也不怎麼樣。還有一種唯物主義他也認為--------你看你又錯了,這個是樸素唯物主義。主要是不科學 好唯物主義在這裡呢。他叫辯證唯物主義那才科學呢。這個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 所以宗教都是壞的全是唯心主義別的思想反正也不怎麼樣除了馬克思主義以外沒有什麼好主義。 既然是這麼教的那還討論什麼?定下來這個主義有什麼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