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者常從報刊中看到有關如何確定天線尺寸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推崇天線口徑如何如何小,似乎是口徑選的越小越時尚。如接收c波段的節目時,大多選用1.5米的正饋天線,接收ku段衛視節目,有選用0.75米和0.6米的天線,還有選用0.45米甚至0.35米的天線。當我看到電視台的天線口徑大多在三、四米或四、五米時,心裡還想:用得了這麼大嗎。前些時候選購衛視器材時,我也抱著這種觀點買回0.75和0.6米的天線各一付,經過兩個月的接收實踐,我對天線口徑的尺寸有了新的認識。不可否認,天線口徑越小,運輸、安裝、擺放越方便,尤其對於住在城市的衛視愛好者,他們的接收條件和環境不太令人滿意,大多把天線放在陽台裡,由於陽台面積也都不太大,也總希望天線口徑越小越好。擺放問題雖然解決了,但隨之而來的是圖像常常馬賽克,聲音也時斷時續,我想所有的衛視愛好者都會經常受這種現象的侵擾。前段時間暑期梅雨連綿,更是如此。幾場大雨,連有線電視台的信號也時常中斷1、20分鐘,想不到天氣和雨衰對信號的影響這麼大。前幾天看到某報介紹說,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擁有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用戶的電台、電視台,如果信號中斷一秒就算事故;中斷一分鐘,就要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大意如此),在各種自然條件下,他們都要保證節目的正常播出。無怪乎他們的天線口徑比我們的天線口徑常常要大數倍。因此,廣大衛視愛好者如果想可靠的接收衛視節目,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還是把天線的口徑盡量往大的尺寸選擇為好。使用衛星信號場強覆蓋圖來選擇接收天線口徑是廣大衛視愛好者十分關注的話題之一。
總的來說,在進行次項工作時,首先是要了解到欲收衛星信號覆蓋的分布情況,是全波束覆蓋還是分片波束覆蓋,進而根據接收地所處波束覆蓋的實際場強eirp值和區別是集體接收站還是個體單收站等情況去選擇接收天線的口徑大小。如大家早已熟悉接收的亞洲1號衛星就是南北兩個波束覆蓋衛星信號。北波束中心場強36~37dbw,主要覆蓋中國、莫古、尼泊爾、南北韓等范圍,南波束中心場強37dbw,覆蓋東南亞等國。當作為個體接收選用1.5m天線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可以正常收視其北波束衛星電視節目,卻不能正常接收南波束的衛視節目。又例如:位於東經113度的印尼c2星,雖然說是一顆大功率衛星,c波段信號的中心場強值高達40dbw,可由於該衛星信號主要覆蓋東南亞,因而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就不能以1.5m天線進行正常信號接收。還有前年升空的“中新1號”衛星,它的ku波段是分k1東南亞波束跟k2中亞波束。其中k1波束又分為高功率點波束(52dbw)和中功率波束(49dbw),在我國地域上,除東南沿海的少數幾外,絕大多數省區內都不可能接收到該衛星的ku波段信號。
對於衛星信號的場強e irp值,是以“dbw”作為單位,該單位數字越大,表示衛星的發射功率越強。目前c波段場強值由邊緣到中心波束一般在32至40dbw,ku波段場強值由邊緣到中心波束則是42至60dbw。隨著衛星制造技術進一步提高,衛星發射功率越來越強,衛星信號覆蓋的場強值還將得到突破,從而導致地面接收天線口徑日趨縮小。
在衛星接收方面,國內屬於專業性天線廠家不少.基本上都能夠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接收天線的性能要求生產出效率與增益都符合標准的天線產品。下面是根據兩家企業的產品列出其天線口徑及增益指標說明:
當具體選擇天線口徑是,如果接收地的c波段衛星信號場強值在36至37dbw內,單收站可選用1.8m口徑(甚至1.5m)天線即可打倒正常收視要求.集體接收站選用3m天線也可達到正常收視的4級圖像標准,用戶數量較大的接收站則選用4.5m口徑天線,至於ku波段的天線口徑,因為其衛星信號場強值遠遠高於c波段,可以達到60dbw,再加上ku波長的特點,因此ku波段專用偏饋天線尺寸大大縮小,甚至小到o.35m的口徑.以接收實踐中表明:場強值為54dbw的地區,可用0.45m的ku偏饋天線收出ku波段數字節目。場強值達52dbw的地區,可用0.6m的偏饋天線,而場強值只有46dbw的地區,使用1.2m的ku偏饋天線接收也是不成問題的。象亞太2r,在其ku波段信號場強達到58dbw地區,又不考慮雨衰影響的情況下,用0.35mku天線收出數字節目就是並不誇張的事情。
其它,對一些暫時沒有專用偏饋天線,需要使用原先的c波段天線接收ku節目者,當然也可根據當地實際的衛星信號場強值確定接收目標。如:ku波段場強有50至52dbw地區的單收站就能以標准的1.5m或1.8mc波段天線達到ku波段數字節目收視效果,,而ku場強達47dbw地區的單收站,一副2.4mc波段天線將完全能夠勝任 中天衛視燒友論壇 www.ctitvro.com
www.ctitvro.com/wap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