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放。在陽光的照射下,花卉瓣紋形成一種柔和的韻律,使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這些青磚磨雕的美麗紋樣,正是中國穆斯林多少世紀以來積累的智慧和技藝成果。寺內的小木作裝飾也極精美可觀,如邦克樓的六角形網狀窗棂、大殿的格門雕刻,全是佳作。後窯殿內部壁面尤其精致,壁面全為木鑲,做兩部分處理:上部作天宮樓閣式,由平坐欄桿、格門、斗栱,上承天花藻井;下部為格門式屏風,格心雕有各種山水花卉,裙板雕刻壽字;最下面是須彌座,也雕滿各式博古紋樣。聖龛邊緣,雕有卷草花紋;龛頂尖拱上部雕一碩大傘形圖案,圖案內滿雕卷草花卉,與龛邊緣花紋相連。聖龛的左右及上部,則為極光平的木板牆,全無雕飾,襯托出花紋的豐富和美麗。這些精美的木雕,絕不使用一絲一毫的油彩,均露出淡黃褐色木面,古色古香,淡雅清麗,樸素大方,確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中國清真寺的石工裝飾亦足有道者。如山東濟寧清真東大寺,抱鼓石、蟠龍柱、盤花柱、石柱礎上面的雕飾,全是少見的精品;寺內照壁上的二龍戲珠、麒麟走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八字牆上的琉璃、六角形的磨磚,均屬上乘之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座康熙三十九年(1700)季春所建的石刻日月坊。它立於全寺第一道木柵門及大門之間,3門4柱,寬厚安穩,氣勢威嚴。中門額枋上雕有“敦化”二字,筆法渾厚,刀法有力。坊上雕刻獅、羊、麒麟及山水、花卉、雲朵,大小額枋上全刻卷草;正中頂端有一石刻寶瓶,兩旁各飛一團石雲,雲上分別托著一輪紅日和一彎新月。令人感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宇宙蒼穹盡在眼底。石坊通體潔白,與後面大門八字牆的綠色琉璃交相輝映,別具風采。 伊斯蘭教建築裝飾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不用動物形紋,最常使用的花紋是卷草花卉等物,即使是正脊、大吻等,也全部以植物葉莖形式塑成,然後進行燒制。彩繪、木雕、磚雕、石雕一般也均如此。這種裝飾手法,突破了中國古建築使用龍鳳及各種走獸的制度,豐富了中國古建築裝飾內容。但是也須承認,由於中國傳統裝飾已經根深蒂固地滲入到清真寺的建築細部,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一些獸形題材的裝飾。如泊頭市清真寺屋脊的吻獸,北京東四清真寺門前抱鼓石的獅子,濟寧清真東大寺的跑龍脊,石柱上的蟠龍,石坊上的麒麟和羊,照壁上的二龍戲珠和麒麟,石碑下的玄武等。盡管總的數量不多,但這種不符合伊斯蘭教義的裝飾確有存在。一般群眾喜聞樂見的這些吉祥物,被用於清真寺的建築裝飾,有的寺甚至以之命名(鳳凰寺、仙鶴寺、獅子寺、麒麟寺),也是別具一格的。 第四,富有中國情趣的庭園處理。中國清真寺大多具有濃厚生活情趣的庭園風格,反映出中國穆斯林不避世厭俗、注重現實的生活態度。他們在寺院內遍植花草樹木,設置香爐、魚缸,立碑懸匾,堆石疊翠,掘地架橋,大有“小橋流水”的園林風味。試想,人們在完成嚴肅的宗教功課之余,漫步庭院,觀賞那袅袅香煙、吐芳花木,站在小橋聽流水潺潺、賞金魚游嬉,內心該是何等欣慰。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的庭院布置可謂中國清真寺的佼佼者。在其第四進南北庭院中央,建鳳凰亭一座。主亭六角形,兩座邊亭為三角形,承襲中國傳統木牌樓手法,三亭相連,有如鳳凰展翅,風格輕巧,極富庭園趣味,與那宏偉壯觀的禮拜大殿及月台的嚴肅宗教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極佳。亭西有登月台之甬道,長約10米,兩側置石欄板,欄板外有海棠形魚池,池深約2米;池底砌盆座,疊石成峰,高約4米,南峰曰“招雲”,北峰曰“邀月”;通道下有石拱涵洞,貫通魚池,意境若橋,兩峰頂端,泉石涓滴,時聞水聲淙淙。分明一塵不染之佳境,暗隱園林畫意之靜幽。 第五,中國清真寺的伊斯蘭教特點。無論其如何花樣繁多,也無論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國傳統建築手法,中國清真寺都必須嚴格遵循伊斯蘭教建築的一些基本原則,具備伊斯蘭教建築的某些特點。 從主要建築設置上看,中國清真寺一般都有禮拜大殿、邦克樓或望月樓、沐浴室,大殿的內部有聖龛(米合拉布)及其右側(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爾)。 從方向上看,無論寺址位於東南西北哪個方向,其禮拜大殿一律建在坐西朝東的方向,聖龛均背向西面。這是因為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克爾白是伊斯蘭教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禮拜時都必須面向它。湖北原武昌清真寺方向不正,寺門面向東北;所以大殿建為六角形的六方重檐周圍廊式,殿門雖與寺門一樣面向東北,但聖龛恰在正西,符合伊斯蘭教的朝向要求。這種既堅持教規原則又因地制宜靈活施建的處理手法,確實是富於創造精神的。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中國清真寺大殿,無論其華麗還是淡雅,無論飾以彩畫還是素雕,大都是以美化的古蘭經文作為裝飾,從而使殿內清新爽目。 上述種種伊斯蘭教原則,使中國千姿百態的清真寺具有共同的特色,從而將其與偶像廟宇區別開來,在中國宗教建築之林中,別有一種風貌。 綜上所述,中國早期清真寺采用磚石結構,平面布置、外觀造型和細部處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樣,是以阿拉伯建築風格為主的建築物。但盡管當時受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影響很少,這種影響也並非絕無。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為中國古代建築增添了新法式,新內容;另一方面也為伊斯蘭教建築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進行了某些嘗試。到元代,這種嘗試更加趨於大膽,除一般外觀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後窯殿用磚砌圓拱頂做法之外,已開始吸取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布局和木結構體系,出現了從阿拉伯式建築向中國建築的過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如杭州鳳凰寺、定縣禮拜寺等均如此。這些清真寺以獨特的無梁殿結構以及精美的伊斯蘭教石雕,豐富了我國古建築文化的藝術寶庫;同時也是中國與阿拉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和交流的歷史見證。 (二)當代新建清真寺的阿拉伯風格 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新建清真寺如雨後春筍。其中不少寺借鑒了阿拉伯的建築形式和風格,使伊斯蘭教建築的特色更為突出。銀川南關清真寺、錦州市清真寺、北京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等,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這類建築的阿拉伯風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外觀造型上看,這些新建寺不再使用大木起脊的中國傳統廟宇型制,而仿阿拉伯式樣。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殿頂上的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頂,四個小穹頂,在形象上相互呼應,在尺度上恰成正比,組成了豐富的天際線,在整個清真寺建築藝術形象的構成中,起著統率作用。有人說,這組穹頂含有象征意義:大穹頂象征穆罕默德,小穹頂象征伊斯蘭教的四大法學派或四大哈裡發。這種說法確否姑置不論,其藝術效果確實很好。如果說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清真寺外觀,與其他廟宇殿堂相似,不易區別;那麼,這種穹頂式建築則使人一望便知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 第二,平面布置上不再使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制度,而是采用集中式構圖。銀川南關清真寺,不是強調平面的中軸線,而是強調垂直的軸線,體形完整,輪廓穩定。整個建築物被處理成上下兩層,最高點是正中大穹頂上那盞月形燈,距地面近22米,從而使大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體量。下層是寬敞明亮的小禮拜殿、阿訇休息室和會客室,其間有回廊相連。沿弧形樓梯拾級而上,是上層那座禮拜大殿。殿前有水磨石地面的月台向南北延伸,圍繞著大殿,使殿前現出一片緩沖的余地,舒展而不局促。大殿與月台之間,還有一道用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這既是殿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又是穆斯林禮拜出入殿時脫履穿鞋之處。大殿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也與那種呈窄而深平面的清真寺大殿有異。大殿中部有綠色瓷磚飾面的4根方柱,支撐著那直徑9·5米的巨大穹頂。穹頂底部與方柱之間,有一段圓柱體的鼓座,上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出6扇大窗,可保證殿內光線充足,視野開闊。顯然,這種集中式構圖,強調垂直軸線的建築,阿拉伯風格是很濃的。 第三,殿堂一般都淡雅、素潔,雕塑和彩畫不多。 新疆維吾爾族地區清真寺,與我國內地清真寺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分布密集化。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多於內地,教派情況也比內地復雜,各族穆斯林居住集中,因此清真寺建築鱗次栉比,與內地比較要密集得多。如喀什市,清末穆斯林人口約4萬,清真寺多達126座。解放初期,清真寺發展到12000余座。經過10年內亂,清真寺遭到破壞,僅余152座。現在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貫徹落實,穆斯林人口發展到17·3萬有余,清真寺也已恢復到6000余座。每條街巷幾乎都有一座甚至幾座清真寺,人們的宗教生活基本得到了滿足。這種密集化的分布,是新疆維吾爾等民族地區清真寺的一大特點。 第二,平面布置不同。新疆維吾爾等民族地區的清真寺,不象內地大多數清真寺那樣復雜、院落重重、曲折深邃,而是簡單明了。外面一座大門樓,進門迎面即大殿;附屬建築很少,小寺只附有阿訇住所,大寺多附有宗教學校。至於水房、碑亭、牌樓、住房、會客室、圖書室等,則不多見。此外,他們不甚注意建築的中軸線和左右對稱,平面布置比較隨意,有的甚至故意做得左右不對稱。如喀什艾提卡爾大寺,寬120米,門樓不在正中,而是略偏北側,距北側尖塔較近,二者之間僅有一段院牆,牆上無任何裝飾;距南側尖塔較遠,二者之間院牆上有兩個尖拱狀圖案裝飾。這種故意打破左右對稱概念的建築布置,是很有特色的。 第三,建築型制不同。無論是寺門、邦克樓,還是禮拜大殿,新疆維吾爾等民族清真寺與內地都有很大的不同。那裡的清真寺,無論其大小,都非常注意門樓的裝飾,大門周圍或用油彩寫滿阿拉伯經文,或用磚砌成尖拱壁龛狀圖案,極為華麗。門樓高大,兩側各建一座圓形尖塔,它們與大門相連,顯得雄偉壯觀。這兩座尖塔,不僅是大門的陪襯,而且作為邦克樓,是召喚教民來寺禮拜的理想建築。內地清真寺的邦克樓,多建在二門或庭院正中處,高度多為2至3層,至多4層。而新疆寺的尖塔往往5、6層高,與大門連建,使清真寺的標志明顯,而且還可以節省許多建築材料和人工。內地寺邦克樓多為木制結構或磚木混合結構(下部磚砌、上部木建);新疆寺尖塔一般平面為圓形,塔身下部大,逐層縮小,頂建一磚砌圓亭,亭頂作穹窿式,頂尖為一彎新月,阿拉伯風味極濃。 ****** 上面我們概括地介紹了中國清真寺建築的兩大體系。如前所說,無論是中國傳統風格為主的清真寺,還是以阿拉伯風格為主的清真寺,都是中國與阿拉伯文化相互交流的產物。它們與佛寺、道觀、文廟、基督教堂等建築有顯著差異,帶有濃厚的伊斯蘭教風格;它們也與外國伊斯蘭教建築不同,表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些遍布全國的清真寺,豐富了中國建築文化和世界建築文化的花壇。它們是歷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與阿拉伯人民長期友好往來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理應得到我們的保護和認真的研究。 最近些年,在廣大農村悄然興起了牌樓熱。 牌樓,是建於街頭鬧市或名勝之處的裝飾用建築物。近年來,我縣不少農村都建起了風格迥異的牌樓見到了不少牌樓。北石村的牌樓毓秀鐘靈,前社村的牌樓雄渾威武,西郊村的牌樓瑰麗玲珑,對於大修牌樓,大家眾說紛纭,各種各樣的牌樓,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社會繁榮,蒸蒸日上的氛圍,牌樓可以美化村容村貌,是農村人精神風貌的一種體現和象征,雖說牌樓花了點錢,但值得。那就是牌樓的興起是一種盛世的象征。太平修史,盛世建閣,牌樓雖不是閣,但也都屬於裝飾類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的不斷湧現,只能說明如今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更多的農村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 銘振古建以鋼筋混泥土結構為主體,以精美的水泥構件為輔,美輪美奂的的斗拱給世人造就了一個腐朽的傳奇,讓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