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也曾設想了許多補救的辦法,社會哲學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雖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對整個泛濫的洪流,似乎也無濟於事。 禅,這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累,到處充滿著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類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並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確切地說,它超越了這些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他一樣的穿衣,一樣的吃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有僧問道於趙州禅師,趙州回答他說:“吃茶去!”吃飯、洗缽、灑掃,無非是道,若能會得,當下即得解脫,何須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聖相通的。禅,不是供談論研究的,禅是改善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四)禅與自然 何謂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與大自然同在,禅並無隱藏任何東西。什麼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禅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同在,和一體,任取用,物合一,相入無礙,這種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禅機;一般人誤以為禅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禅的感覺,其實,禅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類,與自然是站在對立地位的,人類破壞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機摧殘殆盡,展現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為的障礙機械操縱,而告僵化、機械化。這樣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諧,怎能不感到空虛,使精神煩憂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他如天上的白雲,讓飄流四方,任運逍遙。 (五)禅與幽默 悟道的禅師,不是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師,生活風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們的心目中,大地充滿了生機,眾生具備了佛性,一切是那麼活潑,那麼自然,因此,縱橫上下,隨機應化,象春風甘霖一般地滋潤世間;有時具威嚴。有時也至為幽默,這正是禅門教化的特色。 溫州玄機比丘尼,參訪雪峰禅師。雪峰問她: 從何處來? 從大日山來。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這溶卻雪峰。(這是說若悟道,則盛名必將雪峰禅師掩蓋,哪需來向請教) 雪峰又問:叫什麼名字? 玄機! 日織幾何? 寸絲不掛! 雪峰心想,真有這個本事嗎?隨口說道: 汝袈裟拖地了! 這時玄機猛然回頭,雪峰大笑說: 好一個寸絲不掛! 太監魚朝恩,權震當朝,一日,問藥山禅師:“《普門品》中說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請問什麼是黑風?” 禅師並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氣直呼:“魚朝恩!這呆子,問此何為?”魚朝恩聽了勃然變色,正要大怒,藥山禅師笑道:“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了!” 靈圳禅師參訪歸宗禅師,問道:“如何是佛?” 歸宗禅師說:“不可語汝,汝不信;汝若信,過來吾告汝!” 然後細聲貼耳地告訴他:“汝即是!” 這些弘化教導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學禅,要有悟性,要有靈巧,明白一點說,就是要有幽默感!古來的禅師,沒有一個不是幽默大師,在幽默裡,禅是多麼活潑!禅是多麼銳利!
三、禅的修法 以上僅是就禅的歷史和禅的內容特色,向諸位作簡單介紹,現在再進一步來告訴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古代禅師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揚眉瞬目,那也是論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在參禅,趙州八十行腳,這是在修禅;這些典型,都留給後人很大啟示,現分敘幾點,略加介紹。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視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懷疑的態度去追覓教義,但是禅宗在入門時,首先須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門,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沒有疑情,則等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絕不會有開悟的時候。“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學禅的人去找資料寫論文,它只不過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參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後,進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謂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隨時隨地,用全副精神去參,並不是在打坐時才是用心參禅,這麼追本溯源的疑下去,問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鍋問到底,則豁然大悟,這種開悟的境界能描述嗎?很難。只能告訴大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三)身行力學 本來禅是不可說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今天在這裡說了許多許多,已有畫蛇添足之嫌,事實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那麼,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無一不是禅,各位,若要再問什麼是禅,告訴:“睡覺去!”懂不懂?不懂!不懂!參! (原載《星雲大師講演集》(一)416~431頁。1979年台灣佛光出版社出版) 什麼是禅?!
有人問大龍智洪禅師:"什麼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禅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禅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禅師與嵇山章禅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裡邊。"
章禅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大同禅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這就是禅,禅者的態度,禅者的智慧。
一位禅僧向趙州請教:"怎樣參禅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麼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來,邊向外邊走去邊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
剛走到門口,趙州忽然又停止了腳步,扭頭對禅僧說:"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尿這麼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
《什麼是禅?》。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來說是有問題的,因為禅不是能講的。禅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禅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分子和社會上層人士的重視。 “禅”可以開拓吾人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自由的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禅,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把內容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禅的歷史,禅的內容與禅的修法。 一、禅的歷史 佛陀談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翰無涯;可是,這些無量數的文字般若,與禅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系。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禅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禅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教,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這一下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禅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天是直心之言;但是卻得不到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禅的高妙,確實是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居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禅師的眼裡,是微不足道的。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出少林寺,拜谒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停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入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 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道: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乃告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慧能,其根法甚利,雖處南蠻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根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慧能在柴房得悉此事,心想我亦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寫 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慧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仍著人將偈試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慧能回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慧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給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慧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禅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禅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佛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禅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宏願和實踐了!
二、禅的內容 古今禅門公案皆為禅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隨各人的根性與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