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裡士多德 aristotle(greek:?ριστοτ?λη?aristotélēs)(384bc-322bc) 亞裡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亞裡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裡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亞裡士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閒暇。 亞裡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從事的學術研究涉及到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等,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生平(一) 亞裡士多德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公元前366年亞裡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此後20年間亞裡士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裡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雅典。 離開學園後,亞裡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的統治者。亞裡士多德在那裡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裡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3年後,亞裡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回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裡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裡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亞裡士多德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但是,亞裡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 盡管自己的學生已經是貴為國王,亞裡士多德並沒有一直留在國王身邊,他決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學園,教授哲學。亞裡士多德得非常重視教學方法,他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於是他經常帶著學生在花園林蔭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哲理,因此後人把亞裡士多德學派稱作“逍遙學派”。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裡士多德又回到雅典,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學園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在此期間,亞裡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亞裡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亞裡士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因此有人將亞裡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個教科書的作者。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系,亞裡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一年之後,公元前322年,亞裡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種多年積累的疾病所造成的。關於他被毒死,或者由於無法解釋潮汐現象而跳海自殺的傳言是完全沒有史實根據的。 [編輯本段]生平(二) 公元前三八四年,亞裡士多德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這座城市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侍醫。從他的家庭情況看,他屬於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他於公元前三六七年遷居到雅典,曾經學過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過很多年,成為了柏拉圖學院的積極參加者。 從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的二十年,對亞裡士多德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裡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裡士多德表現的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裡士多德可不是個只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有記載說,柏拉圖曾諷刺他是一個書呆子。在學院期間,亞裡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 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圖去世,亞裡士多德在雅典繼續呆了兩年。此後,他開始游歷各地。公元前三四三年,他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起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當時,亞歷山大十三歲,亞裡士多德四十二歲。公元前三三八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打敗了雅典、底比斯等國組成的反馬其頓的聯軍,從此稱霸希臘。次年,腓力召開全希臘會議,會議約定希臘各邦停止戰爭,建立永久同盟,由馬其頓擔任盟主。在會議上,腓力宣布,他將統帥希臘各邦聯軍,遠征波斯。至此,馬其頓實際上掌握了全希臘的軍政大權,希臘各邦已經名存實亡,成為馬其頓的附庸。 腓力於公元前三三六年被刺身亡。他的兒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位為王。公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打跨了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接著摧毀了古老的波斯帝國。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亞——建立起來了。公元前三二三年,亞歷山大病故。這個憑著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經過混戰,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 就在這個時局動蕩的年代裡,亞裡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裡一住就是二十年,即從亞歷山大出發遠征的前一年到亞歷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這段時間裡,雖然馬其頓在軍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裡的反馬其頓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亞裡士多德來到雅典,可能肩負有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裡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辦的呂克昂學園,占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在學園裡,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裡創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為“逍遙派”。據說,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提供的研究費用,為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亞歷山大還為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為亞裡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 事實上,亞裡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對一百五十八種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這項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沒有一批助手的協助,是不可能做完的。當亞歷山大去世的消息傳到雅典時,那裡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雅典人攻擊亞裡士多德,並判他為不敬神罪,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裡士多德最終逃出了雅典,第二年,因身染重病離開人世,終年六十三歲。 [編輯本段]主要觀點及主要思想 亞裡士多德把科學分為: (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 (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 (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編輯本段](一)哲學方面 亞裡士多德首先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裡士多德則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征。就像是現在有一只鼓翅亂飛的雞,這只雞的“形式”是它會鼓翅、會咕咕叫、會下蛋等。當這只雞死時,“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雞的物質。柏拉圖斷言感覺不可能是真實知識的源泉。亞裡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亞裡士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可是亞裡士多德對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圖的更為豐富,因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臘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舉個例子來說,制陶者的陶土為陶器提供其質料因,而陶器的設計樣式則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輪子和雙手是動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亞裡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蘊藏在一切自然物體和作用之內。開始這些形式因是潛伏著的,但是物體或者生物一旦有了發展,這些形式因就顯露出來了。最後,物體或者生物達到完成階段,其制成品就被用來實現原來設計的目的,即為目的因服務。他還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的結合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這一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 亞裡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裡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於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當然,他也犯錯誤,但次數很少。 [編輯本段](二)天文學方面 亞裡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編輯本段](三)物理學方面 亞裡士多德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還認為作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的比輕的落得快(此結論後被伽利略推翻)! 1.地上世界由土、水、氣、火,四大元素組成。其中每種元素都代表四種基本特性(干、濕、冷、熱)中兩種特性的組合。土=干+冷;水=濕+冷;氣=濕+熱;火=干+熱。 2.天上世界由以太組成(行星等)。 在物理學的力學上,亞裡斯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是最常被提到的,卻是他所犯的錯誤。亞裡斯多德提出的假設是“凡是運動的物體,一定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是建立在日常經驗上。若你看到一個東西在移動,你就會尋找一個推動它的東西(像是我們的手、身體)。當沒什麼東西推它時,它就會停止移動,是一個推著一個,不能無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動者”,中古世紀的基督教說“第一推動者”就是指上帝,並將亞裡斯多德的學說,與基督教教義結合。這樣的結合讓亞裡斯多德的學說成為權威學說,一直到了牛頓手裡,才建立正確的力學學說。另外,亞裡斯多德又認為較重物體的下墜速度會比較輕物體的快,這個錯誤觀點要到十六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從比薩塔上擲下兩個不同重量圓球的實驗中才被推翻。 還有亞裡士多德認為白色是一種再純不過的光,而平常我們所見到的各種顏色是因為某種原因而發生變化的光,是不純淨的,這種結論直到17世紀大家對這一種結論堅信不移,為了驗證之一觀點,牛頓把一個三稜鏡放在陽光下,陽光透過三稜鏡後形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光帶照射在光屏上,牛頓得到了跟人們原先一直認為正確的觀點完全相反的結論:白光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這七種光才是純淨的。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