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是什麼? 蝼蛄蝼蛄 molecricket 拼音:lóugū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約65種昆蟲的通稱,生活在地下,濕土中可鑽15~20公分深。前足適於鏟土,體圓柱形,頭尖,體被絨狀細毛。有翅,夜間可出洞。產卵管不突出。產卵於土穴內,穴內存放植物作為孵出若蟲的食物。歐洲蝼蛄(gryllotalpagryllotalpa)有護卵和若蟲的習性,吃植物根,大量發生時,損害作物和園林。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蝼蛄科。大型、土棲。觸角短於體長,前足開掘式,缺產卵器。本科昆蟲通稱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約50種。中國已知4種:華北蝼蛄、非洲蝼蛄(應該是東方蝼蛄,發生遍及全國,一般在長江以南東方蝼蛄較多)、歐洲蝼蛄和台灣蝼蛄。 體狹長。頭小,圓錐形。復眼小而突出,單眼2個。前胸背板橢圓形,背面隆起如盾,兩側向下伸展,幾乎把前足基節包起。前足特化為粗短結構,基節特短寬,腿節略彎,片狀,胫節很短,三角形,具強端刺,便於開掘。內側有1裂縫為聽器。前翅短,雄蟲能鳴,發音鏡不完善,僅以對角線脈和斜脈為界,形成長三角形室;端網區小,雌蟲產卵器退化。 一般於夜間活動,但氣溫適宜時,白天也可活動。土壤相對濕度為22~27%時,華北蝼蛄為害最重。土壤干旱時活動少,為害輕。成蟲有趨光性。夏秋兩季,當氣溫在18~22℃之間,風速小於1.5米/秒時,夜晚可用燈光誘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內尤其如此。成蟲和若蟲均善游泳,母蟲有護卵哺幼習性。若蟲至4齡期方可獨立活動。蝼蛄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系,常棲息於平原、輕鹽鹼地以及沿河、臨海、近湖等低濕地帶,特別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質的地區。 華北蝼蛄的生活史較長,2~3年1代,以成蟲和若蟲在土內築洞越冬,深達1~16米。每洞1蟲,頭向下。次年氣溫上升即開始活動,在地表營成長約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僅在洞頂壅起一堆虛土或較短的隧道。6~7月是產卵盛期,多產在輕鹽鹼地區向陽、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處所。卵數十粒或更多,成堆產於15~30厘米深處的卵室內。每蟲一生共產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為若蟲,在10~11月以8~9齡若蟲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齡若蟲越冬,第三年以成蟲越冬,第四年6月產卵。非洲蝼蛄在黃淮地區約2年完成1代,長江以南1年1代。產卵習性與華北蝼蛄相似,更趨向於潮濕地區,集中於沿河、池塘和溝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黃淮地區當年化為若蟲,以4~7齡若蟲越冬,若蟲共8~9齡,於第二年夏、秋羽化為成蟲越冬,第三年5~6月產卵。 蝼蛄都營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種子,咬食作物根部,對作物幼苗傷害極大,是重要地下害蟲。通常棲息於地下,夜間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動。潛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與土壤分離,因失水而枯死。蝼蛄食性復雜,為害谷物、蔬菜及樹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為害水稻。台灣蝼蛄在台灣為害甘蔗。據國外記載,某些種類還取食其他土棲動物。如蛴螬、蚯蚓等。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 2、藥劑防治:a、施毒餌;b、堆馬糞c、施毒土 3、燈光誘殺,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4、挖窩滅蟲(卵) 附中藥蝼蛄: 釋名: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氣味:鹹、寒、無毒。 主治:1、水腫病(腹滿,喘急,不能安臥)。用蝼蛄五枚,焙干為末,飯前用開水送服一錢,以小便通暢為效,加甘遂末一錢、商陸汁一匙,忌鹽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錢,立通。又方:用蝼蛄一個、葡萄心七個,搗爛,露一夜,曬干,共研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陰干,分頭、腹、尾,焙過收存,治上身水腫,用頭末七個;治身體中部水腫,用腹末七個;治下身水腫,用尾末七個,飯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腫。用蝼蛄炙熱,每天吃十個。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黃各三錢,共研為末。以蝼蛄七個,加搗爛的蔥,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個剪作左右兩半。退左側水腫時,即以蟲的左側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藥末二錢,黎明時,用淡竹葉、天門冬煎激發調服。三天後,照 這種方法服蟲的右側七片。 3、鼻消水(頭面乳腫較重)。用蝼蛄一個。輕粉二分半,共研為末,每次取少計,入鼻中,以黃水出盡為效。 4、石淋用痛。用蝼蛄七個、鹽二兩,在新瓦上焙干,研為末。每服一匙,溫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個,男取蟲頭,女取蟲身,瓦上焙焦,研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極效。 6、胞衣不下。用歸蝼蛄一個,水煎開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齒疼痛。用蝼蛄一個,裹舊糟中,濕紙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處。 【別名】蝲蝲蛄、杜狗 【來源】蝼蛄科昆蟲蝼蛄gryllotalpaafricanapalisotetbeaurois或大蝼蛄g.unispinasaussure的成蟲全體。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干。 【原形態】 體長圓形,淡黃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軟毛。雌蟲體長約3厘米余,雄蟲略小。頭圓錐杉,前尖後鈍,頭的大部分被前胸板蓋住。觸角絲狀,長度可達前胸的後緣,第1節膨大,第2節以下較細。復眼一對,卵形,黃褐色;復眼內側的後方有較明顯的單眼3個。口器發達,咀嚼式。前胸背板堅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條下陷的縱溝,長約5毫米。翅2對,前翅革質,較短,黃褐色,僅達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後翅大,膜質透明,淡黃色,翅脈網狀,靜止時蜷縮折疊如尾狀,超出腹部。足3對,前足特別殳達,基節大,圓形,腿節強大而略扁,胫節扁闊而堅硬,尖端有銳利的扁齒4枚,上面2個齒較齊白石工筆畫大,且可活動,因而形成開掘足,適於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後足腿節大,在胫節背側內緣有3~4個能活動的刺,腹部紡錘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較淡,呈黃褐色,末端2節的背面兩側有彎向內方的剛毛,最末節上生尾毛2根,伸出體外。 生活於潮濕溫暖的沙質土壤中,特別是在大量施過有機質肥料的地中更多。春、秋兩季,最為活動,常在晚間出動開掘土面成縱橫隧道,白天隱伏洞中。趨光性強,能飛翔。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地區有分布。主產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安徽、遼寧等地。 【性狀】干燥的蟲體,多已碎斷而少完整。完整者長約3厘米,頭胸部呈茶棕色,雜有黑棕色;復眼黑色而有光澤;翅膜質,多碎落,足亦多折損不全,腹皺縮,淺黃色,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絨毛,或無毛,質軟,易碎。有特異的腥臭氣。以身干、完整、無雜質及泥土者為佳。 【化學成份】血淋巴中游離氨基酸有13種,其中丙氨酸、組氨酸、缬氨酸含量較高。睾丸中的游離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組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絲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濃度為最高,天門冬氨酸、絲氨酸、酪氨酸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詳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賴氨酸。 【藥理作用】蝼蛄粉混懸液灌胃,對家兔不能證實其利尿作用。蝼蛄長期喂飼,對家兔與小白鼠並未見中毒現象。 【炮制】揀淨雜質,除去翅足,或焙至黃褐色用。 【性味歸經】鹹,寒。有小毒。歸膀胱、大腸、小腸經。 入胃、膀胱經。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腸、胃。" ③《玉楸藥解》:"入足太陽經。"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治水腫,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癰腫惡瘡。 ①《本經》:"主難產,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 ②《日華子本草》:"治惡瘡,水腫,頭面腫。" ③朱震亨:"治口瘡。" ④《綱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藥解》:"清利濕熱。" 【用法用量】3~5只,焙干研粉,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注意】體虛及孕婦忌服。 【備注】(1)用於大腹水腫、小便不利等實症,可與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閉,可用蝼蛄焙焦,趁熱研碎,用黃酒或開水調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非洲蝼蛄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含谷氨酸最多、其次是丙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 2.藥理作用:蝼蛄粉混懸液灌胃,對家兔不能證實其利尿作用。用蝼蛄粉末長期喂兔和小鼠,未見中毒現象。 蝼蛄的“方言” 蝼蛄的“方言”蝼蛄也叫喇喇姑,是一種在土裡鑽來鑽去的地下農業害蟲。在土質疏松的地區,發生量尤其多,活動猖獗。鑽行地表之下,咬食作物根部,造成作物枯死。蝼蛄主要在晚間活動,時常可聽到一片咕咕的鳴聲,這種聲音可全是男聲合唱,因為只有雄蝼蛄的翅膀才能摩擦出聲音來,其實它們是在唱情歌,以招來蝼蛄姑娘前來幽會,生兒育女呢。沉默羞澀的蝼蛄姑娘常為這種動聽的歌聲所打動,並姗姗地爬到雄蝼蛄身旁。當然它們愛情的唯一後果就是使當地蝼蛄的數量增多,加重對農作物的為害。我國的昆蟲學家為了消滅蝼蛄,最近試驗了一種聲誘法,就是用靈敏的錄音機,先行將雄蝼蛄唱的情歌一首首的錄下來,然後需要時在晚間於田野中以大音量進行播放,在這雄壯多情的歌聲感召下,果然蝼蛄姑娘成群結隊地奔向錄音機,但隨之而來的卻不是雄蝼蛄的愛撫,卻是人類對它們無情的消滅,當然十分方便而容易。農作物受到了保護。可是,當昆蟲學家們將蝼蛄情歌在各地播放時,卻發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各地“聽眾”多寡不一。如把北京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磁帶在北京附近播放時,可深得雌方歡心而趨之若鹜,但要是拿到河南播放,卻得不到當地蝼蛄姑娘的青睐。原來那裡的姑娘聽不懂或不愛聽北京情歌,它們只對河南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賞心悅目。由於發現了蝼蛄這種方言上的差別,所以現在所錄歌聲,一定要在磁帶盒上注明演唱者的籍貫,以避免使用時發生誤會,影響效益。 蝼蛄蝼蛄 molecricket 拼音:lóugū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約65種昆蟲的通稱,生活在地下,濕土中可鑽15~20公分深。前足適於鏟土,體圓柱形,頭尖,體被絨狀細毛。有翅,夜間可出洞。產卵管不突出。產卵於土穴內,穴內存放植物作為孵出若蟲的食物。歐洲蝼蛄(gryllotalpagryllotalpa)有護卵和若蟲的習性,吃植物根,大量發生時,損害作物和園林。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蝼蛄科。大型、土棲。觸角短於體長,前足開掘式,缺產卵器。本科昆蟲通稱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約50種。中國已知4種:華北蝼蛄、非洲蝼蛄(應該是東方蝼蛄,發生遍及全國,一般在長江以南東方蝼蛄較多)、歐洲蝼蛄和台灣蝼蛄。 體狹長。頭小,圓錐形。復眼小而突出,單眼2個。前胸背板橢圓形,背面隆起如盾,兩側向下伸展,幾乎把前足基節包起。前足特化為粗短結構,基節特短寬,腿節略彎,片狀,胫節很短,三角形,具強端刺,便於開掘。內側有1裂縫為聽器。前翅短,雄蟲能鳴,發音鏡不完善,僅以對角線脈和斜脈為界,形成長三角形室;端網區小,雌蟲產卵器退化。 一般於夜間活動,但氣溫適宜時,白天也可活動。土壤相對濕度為22~27%時,華北蝼蛄為害最重。土壤干旱時活動少,為害輕。成蟲有趨光性。夏秋兩季,當氣溫在18~22℃之間,風速小於1.5米/秒時,夜晚可用燈光誘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內尤其如此。成蟲和若蟲均善游泳,母蟲有護卵哺幼習性。若蟲至4齡期方可獨立活動。蝼蛄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系,常棲息於平原、輕鹽鹼地以及沿河、臨海、近湖等低濕地帶,特別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質的地區。 蝼蛄蝼蛄 molecricket 拼音:lóugū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約65種[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