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制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意大利偷藝賺得千萬歸
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著強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 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尋訪那家在世界上開風氣之先的塑膠公司的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風塵僕僕來到該公司門口,但卻戛然卻步。 他素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也許應該名正言順購買技術專利,然而,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領市場,賺得盤滿缽滿,直到准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 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只有旅游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板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他能夠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動,雙眼卻恨不得把生產流程吞下去。李嘉誠收工後,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記錄在筆記本上。 整個生產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裡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佯稱他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制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李嘉誠滿載而歸。隨機到達的,還有幾大箱塑膠花樣品和資料。臨行前,塑膠花已推向市場,李嘉誠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銷售情況。他發現繡球花最暢銷,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作樣品。 李嘉誠回到長江塑膠廠不動聲色地把幾個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干召集到辦公室,他宣布,長江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 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按理說,物以稀為貴,賣高價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誠明察秋毫,他認為塑膠花工藝並不復雜,因此,長江廠的塑膠花一面市,其他塑膠廠勢必會在極短時間內跟著模仿上市。倒不如在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極短的第一時間,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占香港的所有塑膠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的旗號,掀起新的消費熱潮。賣得快,必產得多,以銷促產,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界的游戲規則。這樣,即使效颦者風湧,長江廠也早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膠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費者心中。 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 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 果不出所料,很快,香港冒出數家塑膠花專業廠。長江廠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將是與同業的公平而無情的競爭。大家都在搶占市場,而長江廠的現有規模,無法保證長江號在同業的龍頭地位。 李嘉誠到親友中集資招股,籌集的資金用於租賃廠房,添置設備。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同時對歐洲的企業結構和管理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他深知私營企業財力單薄,發展緩慢。他看好股份制企業,他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歲尾,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 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塑膠花大王的美名,不僅蜚聲全港,還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側目。
4.李嘉誠的愛情傳奇
李嘉誠先生已經連續多年榮膺世界華人首富稱號。關於他締造商業神話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關於他感情世界的文章卻極為鮮見。為什麼呢?李嘉誠不喜歡談私人感情。近日,筆者在陪同撰寫李嘉誠傳記的青年女作家麗妮采訪李嘉誠時,總算對這位富豪的情感世界有了一點了解。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1928年7月29日(農歷六月十三日),李嘉誠出生在廣東省潮州市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雲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李雲經與妻子莊碧琴商議,決定帶上李嘉誠、李嘉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莊靜庵。
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是香港鐘表業的老行家。今日有關香港鐘表業的著作,莫不提及莊氏家族的中南鐘表有限公司。莊家長女叫月明,比李嘉誠小四歲,聰明伶俐,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月明在教會辦的英文書院念書。小月明一點也不嫌棄窮表哥李嘉誠,相反還十分同情他。
李雲經發現香港是一個金錢至上的商業社會,於是告誡李嘉誠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學做香港人。而要與香港社會融為一體,第一步就是要過語言關,改掉潮汕口音,學好廣州話。從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誠的廣州話老師。表妹用心教,表哥認真學。不久,李嘉誠便能用廣州話與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興。李嘉誠也發揮自己的長處,教月明學習中國古典詩詞。
這一對“金童玉女”兩小無猜、互相學習的情景,是當時莊家最為動人的風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嘉誠動蕩童年中最溫馨的回憶。
赤手空拳打天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聖誕節前夕,香港英軍向日軍投降。港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李家生活愈加困難,而李雲經又在這時病倒了。1943年冬天,李雲經病重,他把李嘉誠叫到床前,輕聲告誡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15歲的李嘉誠堅定地點了點頭,李雲經才放心地閉上了眼睛。
父親去世了,李嘉誠自覺長大了許多,他明白,從此以後他要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擔了。盡管舅舅表示要資助李家,但倔強的李嘉誠仍然決定中止學業,打工掙錢。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出人頭地。舅舅表示支持他,因為舅舅自己也是十多歲就離開父母到廣州打天下的。不過,他仍然沒有讓李嘉誠進他的公司。李嘉誠明白沒有人可以幫助他,他必須赤手空拳闖出一條路來。
月明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條路。她以優異成績從英華女子中學畢業後,進入香港大學,後來又留學於日本明治大學。她的生活之路充滿陽光和鮮花。但難得的是,她從來沒有嫌棄過表哥。而且,她與李嘉誠兩小無猜的純真感情還隨著年齡的增長轉變為熱烈的愛情。她一直牽掛著在香港拼搏的表哥。李嘉誠踏上謀生路後,不管是當茶樓的堂倌、還是當鐘表公司的學徒,月明對李嘉誠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對李嘉誠的慰藉和支持,鼓舞著李嘉誠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1950年,年僅22歲的李嘉誠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長江”取意於“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裡”,足見李嘉誠的雄心壯志。月明更加欣賞表哥,並為他感到自豪。
辦廠初期,曾經出過質量事故,李嘉誠再一次體會到世態炎涼。危難之中,不變的是莊月明對表哥的一片赤誠之心。愛情的力量,將歷經磨難的李嘉誠鍛造成不屈的男子漢。
1955年,長江塑膠廠終於出現了轉機,產銷漸入佳境。1957年,李嘉誠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後率先推出塑膠花,隨即成為熱銷產品。不久,他又積極開拓世界市場,很快就成為“塑膠花大王”。
1958年,李嘉誠涉足地產業,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1960年,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李嘉誠的事業迅速走向輝煌。
有情人終成眷屬
李嘉誠已經事業有成,他與莊月明的愛情也本該瓜熟蒂落,但好事多磨,若按世俗的眼光,他們並不門當戶對。月明出身富貴名門,受過高等教育,才貌雙全;而李嘉誠出身寒微,只讀過初中,雖然事業初成,但將來怎樣還是未知數。而莊靜庵和李嘉誠母親莊碧琴也表示反對。
轉眼到了1963年,李嘉誠已經35歲,月明也已經31歲,他們對愛情的執著和真誠終於感動了莊靜庵夫婦和莊碧琴,同時李嘉誠在商業上創造的奇跡也越來越讓莊靜庵感到驚奇,他們終於同意兩人結婚。在一片祝福聲中,李嘉誠牽著莊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紅地毯。
為了讓愛妻住得舒適,李嘉誠斥資63萬港元買下一幢花園洋房,這就是李嘉誠現在仍然居住的深水灣道79號3層住宅。當時李嘉誠並不算大富豪,一下子拿出63萬港元很不容易,所以有人說,這是他送給妻子的最好禮物。
婚後,莊月明加入長江工業公司,她流利的英語和日語、謙和勤勉的作風,深得同事的尊敬。
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李澤钜和李澤楷兄弟相繼出生,莊月明漸漸退居幕後,相夫教子,孝敬家婆。在她的悉心教導下,李澤钜、李澤楷兄弟均勤奮好學,先後赴美國大學深造。
1972年11月,“長江實業”上市,這是李嘉誠事業上的重大轉折點。莊月明出任執行董事,是公司決策層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誠不少石破天驚的決策,均蘊含了莊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莊月明在公眾面前始終保持低調,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記者采訪。所以人們在談論李嘉誠的“超人”業績時,很少會提到莊月明。其實如果李嘉誠的生命中沒有莊月明,真不知他會變得怎樣。
一生只愛你一人
進入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的事業如日中天。莊月明別無所求,丈夫事業成功就是她最大的心願。
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誠攜夫人出席在君悅酒店舉行的迎新年宴會,夫婦倆容光煥發,是宴會上最“搶鏡頭”的一對伴侶。不料翌日下午,莊月明卻突發心髒病,於醫院逝世,年僅58歲。
當時李嘉誠也才60出頭,身體硬朗,精神奕奕,又是富豪,因此不乏主動示愛的美女。香港不少富商都以绯聞為榮,但李嘉誠始終如一塊白璧。港人都知道李嘉誠和莊月明情深似海,所以至今竟無人向他提及續弦之事。
這些年來,李嘉誠獲得了無數的名譽,這便是他的人品的最好證明。
5.李嘉誠用人之道的關鍵
出身寒門的李嘉誠通過半個世紀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從一個普通人成為商界名人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每當提起他的成功,李嘉誠總是坦然告知,良好的處世哲學和用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 白手起家的李嘉誠,在其長江實業集團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敏銳地意識到,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一個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專業人才,而他當時的企業所面臨的人才困境較為嚴重。李嘉誠克服重重阻力,勸退了一批創業之初,幫助他一起打江山的“難兄難弟”,果斷起用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員,為集團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此同時,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諸如開辦夜校培訓在職工人,選送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出國深造,而他自己也專門請了家庭教師學習知識、自學英語。 在李嘉誠新組建的高層領導班子裡,既具有傑出金融頭腦和非凡分析本領的財務專家,也有經營房地產的“老手”,既有生氣勃勃、年輕有為的香港人,也有作風嚴謹善於謀斷的西方人。可以這麼說,李嘉誠今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和他回避了東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分不開的。他起用的那些洋專家,在集團內部管理上把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帶入長江集團,使之在經濟的、科學的、高效益的條件下運作;而對外,李嘉誠不但把西方人作為收購的主要對象,而且讓西方人作為進軍西方市場的主導。 精於用人之道的李嘉誠深知,不僅要在企業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