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鹼現象觀察 泛鹼是建築物表面的一種常見的病害,根據其不同成因和表現方式,有泛霜、泛白、析白、起霜、牆身和裝飾面侵蝕等多種叫法,是土、土坯、磚體、水泥、砂漿、混凝土、砌體、瓷磚、塗料等建築材料的內可溶性鹽鹼隨溫度、濕度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吸收水分、水分遷移、水分蒸發過程中隨著物理、化學變化的發生而使原建築材料破壞的一種病害現象,侵蝕破壞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異,常見的有返潮、起泡、粉化、起鼓、空鼓、開裂、剝落、發霉、結晶等現象。河南大學大禮堂外牆、門庭、圍廊、大廳內等多處牆身均有不同程度的泛鹼現象,現分述如下: ⑴西牆自西北角往南22.70m距地面高1.50m-3.25m處,病害部位上界由北至南高度降低,中部有白色晶體析出(既泛鹼),析出物大致呈帶狀,有水漬,在析出帶的上面和下面,磚和石灰砂漿都有相當嚴重的粉化、剝落,上部顏色較淺,下部較深,磚的表皮已經松脹,輕微的擊打即成層剝落,剝落物可用手捻碎,有砂的質感,下部修復的水泥砂漿抹面再次出現泛鹼。 ⑵西牆自西南角向南2.5m,下部55牆與上部40牆之間的4-5cm厚、約20cm(三皮磚)高的石灰砂漿和水泥砂漿已剝落,裸露出內部結構部分,部分磚體表面已經剝落,剝落物呈片狀、粉末狀,裸露的磚表面上有一層“白霜”,砂漿已經失去膠結強度。 ⑶東面入口出北側窗台下,有一皮磚,長度有20cm,表面疏松,有片狀的剝落物,周圍的磚體無明顯的破損。 ⑷牆外修復時用的是水泥砂漿抹面,在水泥砂漿與牆身交接的地方和抹面上再次出現了結晶體。泛鹼病害的重復性可見一斑。 ⑸東面、北面和西面作為勒腳1.5m高的水刷石有70%-80%的已經空鼓,西牆自西北角向南有11.5m,西入口向南有3.0m;整個北牆自西北角向東有2.7m未空鼓,其余的都已經空鼓。北牆東入口向西的水刷石上沿已經與牆身產生裂縫,裂縫長度可達7.5m,最大寬度可達12.2cm,可以說到了一觸即倒的地步。裂縫內的牆身有大量的白色晶體析出,在潮濕的環境中有滑膩感,有鹹味和澀味。
關於泛鹼,求助
http://bbs3.sinoaec.com/forum/detail3263731_1.html
混凝土為什麼會泛鹼
http://bbs3.sinoaec.com/forum/detail1190075_1.html
濕貼天然石材牆面泛鹼現象的成因和防治
http://bbs3.sinoaec.com/forum/detail1021961_1.html
既有建築物泛鹼問題成因分析及治理意見(轉貼)
http://bbs2.sinoaec.com/forum/detail3193318_1.html
石材表面污染及泛鹼的防治
http://bbs3.sinoaec.com/forum/detail287466_1.html
用鏟刀把它全部徹底鏟掉清理干淨刷一遍膠水批刮膩子2-3遍一遍防霉抗鹼底漆刷2-3遍面漆就萬無一失了建議使用富亞健康漆它不存在後期怎樣去除味道了甲醛的煩惱環保最重要你說是嗎
先鏟掉牆面,刷一變鹽酸干後,刷兩邊膠,可以上膩子和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