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幫我詳細說下啊謝謝了 (1)貨幣比價上的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不是按各國的鑄幣平價來確定匯率,而是根據各國貨幣法定金平價的對比,普遍地與美元建立固定比例關系。 (2)匯率調節機制不同。戰前,黃金輸送點是匯率波動的界限自動地調節匯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為地規定匯率波動的幅度,匯率的波動是在基金組織的監督下,由各國干預外匯市場來調節。 (3)貨幣兌換的程度不同。國際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自由兌換,對國際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許多國家不能實現貨幣的自由兌換,對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當然,基金組織規定,一般不得對經常項目的支付進行限制,並規定在條件具備時,取消限制,實行貨幣自由兌換。 (4)國際儲備上的特點。金本位制度下,國際儲備資產主要是黃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儲備資產則是黃金、可兌換貨幣和特別提款權,其中黃金與美元並重。在外匯儲備上,戰前除英鎊外,還有美元與法國法郎。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幾乎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而美元則是最主要的外匯儲備。 (5)國際結算原則上的差異。國際金本位制下,各國實行自由的多邊結算。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尚有不少國家實行外匯管制,采用貿易和支付的雙邊安排。 (6)黃金流動與兌換上的差異。國際金本位下,黃金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而布雷頓體系下,黃金的流動一般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戰前英、美、法三國都允許居民兌換黃金;而實行金匯兌本位的國家也允許居民用外匯(英鎊、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國兌換黃金;戰後美國只同意外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而不允許外國居民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這是一種大大削弱了的金匯兌本位制。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651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