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編輯本段]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應,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處於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故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規律亦確是如此。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出萬物,並形成雨霧,雷電,雨露,陽光,空氣,和誰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產生。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生物得以發育成長。在人類,男女構精,新的生命個體得以誕生,代代相傳,人類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命。可見,陰陽交感又是生命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編輯本段]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周易_<乾坤譜>中有陰陽對演圖.如上圖: [編輯本段]陰陽分形集 陰陽五行分形集 中醫古老的"陰陽說"實際上是最古老的"樸素文字分形論",它是以陰陽的二元(或三元)為分形元的二分(三分)法,具有分形自相似,無標度,多層次的二(三)進制,循環,放大或縮小的最簡單,最古老的"中醫分形集"之一,其分維是1(相似維數).可以容易地構造出陰陽分形集,它們類似康托集(見鄧宇等的"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志>>;.鄧宇等的"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2:59-61). [編輯本段]諸子中的一家 中國春秋戰國時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等10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孟子為代表)、墨(以墨子為代表)、道(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法(以韓非子為代表)4家。代表他們政治和學術觀點的著作分別是《論語》、《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 陰陽現代發展簡史表 [編輯本段]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 play中醫 陰陽的揭秘,歷史悠久,偏重現象羅列,重視表面敘述,是古典陰陽的特點。而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志。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1995年,李榮興,陰陽定義析疑,遼寧中醫藥雜志,1995,6期。陰陽定義偏向中醫臨證。 1997年,趙喜新,中醫陰陽學的數學模型,河南中醫,1997,5期。 1998年,鄧宇等,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2:59-61.數理陰陽,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1期。 1999年,鄧宇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v12,3期.創建“陰陽分形集”等概念。陰陽的分形維數=1. 2003年,林劍鳴,中醫現代化與數學,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1期。 2004年,齊鳳軍,論陰陽的數理權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7期。 2005年,趙致镛,趙威,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醫,2005,11期。 2007年,孟凱韬,陰陽五行數學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期。 1998年,陰陽的哲學和邏輯學現代定義 定義1: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系.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數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 u=ep。 e是運動學或動力學指標能量;p是系統混亂度(有序度)指標,與熵密切相關。 [編輯本段]五行解釋陰陽的最新解析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王英博士在對五行進行訓诂之後,對陰陽作出如下解析: 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天地變化之道,萬物運行的法則,生命變化的規律,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系,生命力的源頭。這五點是對《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陰陽五行理論內容的提煉: 第一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天地生成和變化。中國古代認為在混沌之後,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又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如在人體上:“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而這一過程和天地生成過程構成了天地之間的物質循環。 第二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陰陽用來闡述運動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結果[如在人體上:“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第三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力量就是陰陽[“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用來說明生命變化形式的“生、長、收、藏”。推動了生命過程的“生、長、化、收、藏”,形成終而復始的運動,這正是五行理論的內容之一。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論是用來解釋和落實陰陽理論的。 第四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系[這種關系是用五行理論來表達的,具體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來說明:“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張介賓:《類經圖翼》卷一《五行通論》);“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同上);“蓋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張隱庵:《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論》)]。 第五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能力的源頭。在中國古代,道家和醫家都是用“神明”來描述生命的生滅現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長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為神明。”(《淮南子泰族訓》)]。陰陽正是這種生滅現象發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來理解生命現象的。 上述五個方面代表了中國古代對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黃帝內經》歸結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pre>概述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內容;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活力。
中醫藥學在中國歷史悠久,自1982年國家《憲法》寫入“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之後,1991年我國又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新時期衛生工作總方針之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一次明確指出要“中西醫並重”、“扶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賦予中醫合法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
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顯然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醫”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求實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國呢!
西漢開始有“中醫”的說法,若“中”不指中國,究竟何意呢?中國最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後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歷史 [編輯本段]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裡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