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設計規范》規定,條件許可宜將噪聲源設計在地下,但不宜毗鄰主體建築和主體建築下,如不能避免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防震、隔音措施。 專家認為暫不能直接說孩子的死就是因為噪聲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影響評價室主任窦燕生指出,現在有很多的高層塔樓使用的都是二次供水,這種利用高壓水泵供水的方式會產生很強的低頻噪聲,尤其對四層以下的居民會有很大的影響。 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研究所王秋菊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低頻噪聲按傳播途徑主要分為結構傳聲、空氣傳聲及助波,其中助波危害最重,對於樓內的變壓器、水泵等造成的結構傳聲,可以在安裝電梯、變壓器、水泵等時加裝減震措施,最好是將這些裝置安在樓外。 北京市宣武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孟慶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低頻噪聲對人體的損害是非常大的,而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對聽力的損害,尤其是對心腦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極大,對胎兒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廣州市環境檢測中心站的高級工程師盧慶普告訴記者:“低頻噪聲的穿透力很強,連牆壁、玻璃都能穿透,對腹中的嬰兒有影響是肯定的,雖然不能直接地說這個孩子的死就是因為噪聲,但是根據這麼多年的噪聲研究,可以肯定地說,孩子的病和這個噪聲的長期刺激是有直接關系的。” 孩子的死究竟與低頻噪聲是否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我們還將繼續關注。 新聞內存 低頻噪聲 據記者了解,目前低頻噪聲源主要有四大類:電梯、變壓器、中央空調(包括冷卻塔)及交通噪聲。低頻噪聲對生理的直接影響沒有高頻噪聲那麼明顯,但近來國內從事低頻噪聲研究的專家指出,低頻噪聲會引起頭疼、失眠等神經官能症。目前國內聲環境質量標准極其監測方式主要針對高頻噪聲檢測,低頻噪聲由於分貝數並不高,這樣市民被低頻噪聲折磨後常常投訴無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低頻噪聲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城市道路、橋梁和各種大樓的建成,特別是在一些住宅小區內,那些本來屬於樓外設施的變壓器房、水泵房紛紛被移入居民樓內,使用時產生的震動就形成了低頻噪聲。 實地探訪 屋裡的牆都在震動 2007年4月8日晚8點,記者跟隨馬良來到了他位於富貴園小區一區八單元101室的家。 寬闊的室內,因為一段時間以來主人的離開顯得有些空曠。記者在廳裡呆了一會,很快就有一種持續的嗡嗡聲傳進了記者的耳中。“你把手放在這個牆壁上感覺一下,這個牆是震動的。”在馬良夫婦曾經居住了一年多的主臥,馬良把手放在了牆上對記者說。 馬良告訴記者,他們房子下面的b1、b2兩層為中水泵房,常設4台大功率的水泵,每兩台交替運作,24小時不停,聲音就是從那傳出來的,而且一直到四層都能聽見。 記者跟隨他下到地下,剛進入b1層,就聽到巨大的蜂鳴聲。位於b2層的泵房的門緊鎖著。 據業主們介紹,以前泵房門是開著的,後來因為他們一直找開發商要求將泵房移走或改造,開發商就把這裡給鎖上了。但是七單元一個細心的業主還是在早些時候用自家的小dv拍下了泵房運作時的情形,並自己配了音。在他給記者出示的一段錄像裡,水泵正在工作,傳出巨大的聲音。 改造建議 每台水泵約兩萬元可改好 既然部分住宅裡存在噪聲污染,那麼該小區又是如何通過驗收的呢?馬良向記者出示了一份相關部門給他提供的驗收合格報告,記者看到,在備注裡明確注明:小區裡的供水供電等設施不在驗收之列。但根據1993年建設部《關於〈城市住宅小區竣工綜合驗收管理辦法〉的通知》第六條規定,住宅小區竣工綜合驗收必須符合下列要求:住宅及公共配套設施、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等單項工程全部驗收合格,驗收資料齊全。而2007年3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區住宅與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同步交付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生活用水及節水設施齊全,水質符合相關標准。生活用水納入城鄉自來水管網的,須取得供水專業單位的供水認可。采用自供水的住宅小區,供水設備應符合給水設計規范,設備完好時房地產開發企業方可組織住宅工程的竣工驗收。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富貴園小區總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中水處理站為小區內數千戶居民及開發商單獨出售的商業面積提供用水服務。 “小區內這麼大的面積,這個水泵房完全可以單獨設置,他們之所以把泵房設在樓下,完全是被利益所驅動,將面積省下來蓋樓,而且出了問題根本不管,這太讓人失望和傷心了。”馬良說。 廣州市環境檢測中心站的高級工程師盧慶普多年來一直從事噪聲的檢測工作,深知噪聲對人體的危害,作為廣州市的政協委員,這幾年他也一直為當地受到噪聲侵害的居民維權。他說:“其實水泵產生噪聲的問題根本不難解決,完全是開發商不作為的原因,每台水泵按廣州的標准兩萬塊錢就可以改造好了,比他輸官司付出的還要少,這個問題主要是安裝單位沒有按照國家標准安裝,導致結構傳聲,使低頻出現了異常,只要將基礎重做,做減震安裝,將與建築物如牆體相連的地方用彈性管道連接就解決了。” 那麼對於已經存在和證明了的噪聲污染問題,環保部門是否承擔監督責任呢?市環保局宣傳處的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低頻噪聲對人體的確有危害,但這個問題屬於建築方面的問題。 法規匯集 百萬豪宅裡嬰兒不幸夭折低頻噪聲是隱形殺手 36歲的馬良夫婦結婚8年後終於在北京一個非常有名的高檔社區買下了一套價值100多萬元的豪宅,也迎來了自己的寶寶。對於馬良和他的太太,這是多麼大的喜訊。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馬良的孩子不但心髒殘缺,而且大腦和肺都有毛病,醫生檢測發現他沒有聽力,寶寶在9天後就夭折了。
對於這起悲劇,馬良認為是他家樓下水泵房的噪聲長期刺激造成的。他在剛搬進新居、妻子懷孕前半年就曾經就這個問題和開發商交涉過,並在2005年5月8日把開發商告上了法庭。法院2005年12月31日一審判決噪聲污染存在,二審又判賠1.68萬元,但馬良認為近三年過去了,開發商仍沒有解決問題,為此馬良堅決要討個說法。2006年12月13日二審結束後,12月19日,馬良就申訴到了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目前檢察院還在處理中。究竟是不是這種被專業人士定義為低頻噪聲的聲音殺死了嬰兒,目前還沒有最終定論,但馬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低頻噪聲的危害。
事件回放
新居裡的水泵噪聲讓人坐立不安
36歲的馬良和同齡的妻子一直計劃著要個寶寶,但是結婚8年,因為工作和住房的原因,他們一直沒有要孩子。他說:“我們一直在計劃,等買了好點的房子後再要孩子,這樣等孩子出生時,就可以讓他有個好的生活環境。”夫妻倆在職場打拼幾年之後,終於在富貴園花了一百多萬買了套自己喜歡的房子,同時也開始計劃著要孩子。
2004年6月,他們歡天喜地地搬進了新居。可是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喬遷之喜,夫妻倆就被樓下晝夜不停的水泵噪聲吵得難以入睡。白天上班感受不到,一下班走進家門,就會被這種聲音所包圍,兩人為此煩躁不安。“那聲音特別沉、特別重,像一種沖擊波的聲音,半夜聲音更大,真的受不了。”
馬良開始找開發商協調解決這個問題,希望開發商能對泵房進行改造,或者將其移走,但多次交涉都沒有結果。在此期間一些同樣受到干擾的鄰居也和開發商交涉,但是都沒有得到回復。為了顯得正式些,馬良還幾次以書面的形式向開發商遞交了投訴信。“你找他們一次他們也不說什麼,也不解決,找多了就煩了,不搭理你了。”
2005年4月,馬良委托“北京市勞保所聲與震動控制產品檢測中心”對家裡的噪聲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表明,家裡的普通噪聲高達43.3分貝,125赫茲的低頻噪聲高達59分貝。而《國家城市噪聲標准規定》,室內夜間噪聲不得超過35分貝。
在多次協商未果的情況下,馬良將當時名為“京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開發商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精神損害11萬元,承擔噪聲檢測費3000元,將泵房進行改造,移出樓外或永久性停用。
孩子出生九天後就死了 沒想到到了2005年5月19日,馬良帶著馬上就要臨產的妻子到協和醫院做產前的最後檢查,檢查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孩子被查出完全性心內膜缺失(雙向分流),動脈導管未閉(左向分流;右房右室增大)。面對這樣的結果,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喜悅一下子落空了,馬良夫婦感覺身心像掉進了冰窖一樣冷。 5月21日,馬良的妻子剖腹產下了一個男嬰。孩子出生後,首先發現大腦有問題,然後發現心髒畸形缺失,還沒有聽力,出生第二天就被送進了嬰兒重症監護室。 馬良一直珍藏著一段錄像資料,雖然很短,但他說,這是他和妻子一生都割捨不下的情結,也是相隨一生的痛。在這段錄像裡,靜靜的室內暗黃色的燈光下,還在襁褓中的寶寶看上去非常可愛,可是眼神卻直直的,嘴唇也是青紫的。馬良告訴記者,這是在孩子出生的當天,他用攝像機拍下來的。馬良說:“孩子的心髒上有個兩毫米寬的洞,尤其是沒有聽力,這個結果太殘酷了,我一直就認為是這個噪聲造成的。雖然在產前我們就一直在查噪聲對孩子的影響方面的資料,知道它對孩子會有影響,也一直很擔心,但是沒有想到這麼嚴重。孩子送進監護室後,醫生就告訴我說孩子必須馬上做手術。一般來說,剛生下來的孩子太小了,沒辦法做手術,但看孩子的情形必須馬上做,他們醫院做不了,讓我聯系一下其他的醫院,看看有沒有辦法。我當時把北京所有的大醫院都跑遍了,專家們都說沒有辦法。第八天的時候,我告訴我愛人孩子保不住了,我愛人聽後大哭了一場,對我說,‘你把孩子接回家吧,讓我再和他呆幾天,出生後我只看了他一眼,我很想他。’我想想也是,就把孩子接回了家。”說到這裡馬良傷心地低下了頭,“我妻子也屬於大齡產婦了,我們要個孩子不容易,那些天她終日以淚洗面。” 孩子出生的第九天就病危了。5月30日,孩子在送往醫院搶救的途中死亡。因為馬良夫婦本身就是晚育,所以雙方的老人都趕過來期盼著抱上孫子。可是得而復失的痛苦,讓四個老人痛心不已。馬良說他永遠都忘不了年老的父親哀傷的眼神。他父親大哭著對死去的孩子說,“你讓我等了你八年,你哄了我啊!” 法院認為孩子的死不能作為直接證據 馬良說,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醫生給他們夫妻都做了詳細的檢查,他們身體都很健康,孩子怎麼一出生就患上了多種嚴重的疾病,協和醫院的醫生也說不清楚。 馬良開始查閱很多的書籍,想想自己的生活環境,除了在妻子懷孕前就開始折騰的噪聲問題外應該再無其他。 2005年12月31日,崇文區法院一審做出判決,承認樓下泵房的噪聲對馬良家的影響及噪聲超標問題屬實,判令開發商對水泵噪聲污染進行處理,以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賠償馬良噪聲損害費2000元。 而此時馬良妻子已經懷孕5個月了。“我覺得法院沒有考慮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那時我愛人懷孕5個月了,如果考慮到對她的影響,就不應該這樣判。我打這個官司不是為了錢,但水泵噪聲超標在豐台的案子業主就獲賠了10萬元。同樣的官司怎麼差別這樣大?而且法院判決後,開發商只簡單地做了隔音處理,根本沒有效果,然後就不管了,噪聲的污染繼續存在,我不服!” 對崇文區法院判決不服的馬良2006年1月向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訴。 2006年8月,馬良又將孩子的死以刑事案件單獨起訴到了法院,但法院說孩子的死不能作為直接證據,所以不予考慮。 2006年12月,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馬良在當年1月提起的上訴作出了判決,判京都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賠償馬良噪聲損害費1.68萬元,駁回其他上訴。 各方聲音 開發商希望能與業主一起商談把問題解決 幾經周折,記者終於找到了現已更名為“國瑞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開發商。負責對外宣傳的武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說:“你沒有去過你不知道,他們家噪聲不高,過去高過,但現在剛20多分貝。”當記者告訴他前幾天剛親自去體驗過後他說:“馬良一直不在家,你不可能進去。”當記者告訴他,為接受采訪馬良曾經回來過並帶記者去過他們家時,武先生說:“開發商檢測的噪聲沒有超標,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