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哪裡有輕質隔牆板,包安裝運輸的. 你好。我公司是湖南株洲的,珍珠實業輕質隔牆板廠,專業隔牆板生產、運輸、安裝一條龍服務。如有需要可以到我公司網址浏覽更多信息: http://www.zzqzqb.com
,使人們有五谷食用。所以,湖南花垣縣麻栗場至吉首市矮寨一帶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來前,要過趕秋節,把神農派去取谷種的一男一女稱為秋公秋婆,以此紀念神農的恩德。因為農歷立秋日到來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黃熟,由於神農的護佑,豐收已成為定局,因此,趕秋節如同動員會一樣,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趕秋集會舉行對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娛樂活動,紀念神農先祖與秋公秋婆。後來,趕秋節插入英雄美女的愛情傳說,使趕秋節具有禱念神農取谷種偉業和歌頌自由愛情意義的群眾性娛樂節俗活動。近年來,花垣縣麻栗場的趕秋節,每年參加的群眾達七八萬人之多。可見苗民對神農派人取谷種之崇拜。苗族節慶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打背節
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跳香節
苗族不僅在豐收定局時的立秋之前祭拜神農,而且在秋收完成後,還要舉辦大祭神農的節慶,苗民谷稱為跳香。跳香節,一般在秋後農歷十月舉行。盛行跳香節祭五谷神和神農的地區,有湖南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縣市,每當跳香節到來時,由苗族祭司主持,節期一般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谷神與神農外,還要跳跳香舞,當地苗族稱之為“督熊”,“督”苗語意為起伏地跳,“熊”,意為苗族。即這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來祭禱五谷神與神農。像苗族這樣的秋收前和秋收後的十月,有專門的節俗和舞蹈來祭禱神農,在其他民族尚未發現。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除此之外,苗族也過漢族的春節等節日。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浏陽三朝送號習俗
浏陽北鄉有三朝送號習俗。鄰裡親友將取定的男嬰字、派、號名用大楷書於紅紙上,額以“恭惟某某夫婦喜得文郎志慶”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孫志慶”之類的賀詞,在鞭炮聲中貼於廳屋正梁兩端牆上。因屋場、族人等情況不同,有同時送幾個號的。清代以前,生女嬰不道號。民國以後,也有給女嬰送號的,但只送一個名字,一般是“閨字某某”。 還有辦滿月酒、百日酒、周歲酒的。長沙縣有用鯉魚給嬰兒親嘴並喂湯的習俗,叫“開葷”或取“鯉魚跳龍門”之意。親友赴宴,贈之金銀手钏、項圈、“長命鎖”等物。周歲時,有的將文具、針線、口紅、書畫之類擺於盤中,讓嬰兒去抓,以測其志趣,名曰“抓周”。以後每歲生日都叫“長尾巴”,父母總要維以荷包蛋,所謂“大人生日一餐飯,細伢子生日一個蛋”。10歲、20歲等叫“總生”、“整生”,親友多送布料鞋襪等作為禮物,父母一般要請幾桌客。平時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媽登門之外,鄰裡婦眷要送以雞蛋、面條等相賀,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稱“吃茶”。古語雲:44百歲曰上壽,八十曰中壽,六十曰下壽”,可見古人稱壽的最低限度是60歲。以後有50歲稱壽的。長沙人做壽講“男進女滿”,即男做虛歲,女做實歲,做60大壽被認為是重開花甲,特別隆重,稱為壽星公、壽星婆。有的搭壽台、陳壽桃、點壽燭,有的親友送壽匾、壽屏。壽星端坐壽台,接受兒孫跪拜,此時鞭炮燃放時間越長越好。開筵時,先吃壽面,面條細長,象征長壽,故長沙人叫生日飯為吃面。也有50歲以前就慶壽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說,即男滿29歲,女滿40歲不做壽。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壽”的古訓,即使是60歲或70歲,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壽,自己生日看成母親的難日,只給母親添菜,以感謝母親的生育之苦和養育之恩。
結草標哭嫁
土家苗寨有結草標為記的習俗。草標為幾根草編結而成,以形狀區別不同用意,廣泛用於生產生活和交易活動中,旱地播種或水田插秧後,將標結成"又"字形,以祝願豐收和看護莊稼,鋤草時把草結在鋤頭上,放鴨時結在浪竿上,封山育林時結在樹上,背柴時結在背簍上,以示物有其主。賣牛,草標結在牛角上,賣豬時結在豬籠上,以示此牛此豬出售。草標還是情感交流的載體。青年男女戀愛,在約會地點結成圓形的草標,表示團聚求愛。若女方同意即在草標上系上一根絲線,不同意就另結兩個分開的草標,表示不再往來。若草標用青草與黃草扎成,表示秋後相會。幾根草結在一起表示相會,其根數表示幾天後相會。哭嫁:清康熙13年清朝廷對湘西土司王朝實行改土歸流制,即改土官為流官。地方官吏不再由土司王指派或世襲,而由封建朝廷派遣。從此,中原文化進入湘西,湘西的千年俗風開始受到沖擊。開放自由,純情率直,以歌會友,以歌戀情的自由戀愛方式開始被“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門當戶對”所取代。男女一生的婚姻,終身的幸福,全憑父母、媒婆一句話而定。有些女的結婚時還從未見過夫婿的面貌。懷著對未來生活的恐懼,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同時,借哭聲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鄰裡鄉黨的照顧之情,敘述兄弟姐妹的手足情誼。父母親、諸位長輩、兄弟姐妹也均以哭聲作答,勸慰女子到夫家後尊重雙親、愛護弟妹、和睦鄰裡、常回家看看。哭嫁的高潮是大罵媒婆,把媒婆罵得狗血淋頭。媒婆卻決不生氣。因為媒婆憑經驗知道女子新婚之夜即能認識媒婆的價值。土家族常以未婚女子的哭嫁水平來衡量該女子的聰明程度。
趕僵屍
趕僵屍:全世界范圍內唯湘西有此民俗。看香港的電視台鬼片電視和內地錄相廳鬼片,均可見到趕僵屍的恐怖場面。古代湘西人在外地做官、經商、求學、闖蕩江湖,死後不願火化,由親朋雇請湘西巫師將死人穿上黑衣、黑褲、黑襪、黑布鞋,戴黑帽,口中念念有詞,求神作法,讓僵硬的屍體站立起來走路回老家。趕僵屍有兩個條件:一、必須是在夜晚,人少的地方,白天陽氣太盛則不成;二、所趕僵屍必須是三具以上,太少趕不動。至於僵屍為什麼能走路,則是一個至今無人能解的迷。
吊腳樓背簍
吊腳樓苗族、土家族住宅,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以姓氏做寨名,如李家灣、向家坡。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樓三部分組成。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間,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或"七柱十一棋"。"七柱十一棋"的大屋為十扇九間。住山地的,多依山傍水建造坐北朝南、純木結構的居腳樓。吊腳樓為每扇四柱撐地,橫梁對穿,上鋪木板呈懸空閣樓,繞樓三面有懸空的走廊,廊沿裝有木欄扶手。木欄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吉祥圖案。憑樁可觀景,可晾曬衣物。閣樓屋脊以瓦作太極圖形,四角翹檐,玲珑飄逸。屋脊與檐均用灰漿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塗刷油漆。 背簍武陵源一帶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便肩挑而宜背負。當地土家、白、苗族人多用竹片織成長筒形背簍作生產、生活用的負重工具。根據不同用途,背簍規格、制作各異。用於生產的大而粗糙耐用,用於生活的小巧玲精細。柴背簍用粗厚的青竹篾編織,形狀較大,四周用竹片做成"牆";洗衣背簍選料精細,用水竹破成細篾精心編織,上大下小;陪嫁背簍形狀如同洗衣背簍,只是制作工藝更為考究,簍口用斑竹和青竹鑲邊,表示陰陽交合,中部用紅漆刷約3厘米寬的圓圈,以示喜慶。篾絲細膩,圖案別致,花紋巧,以示新娘心靈手巧。背小孩的是椅架式背簍,簍框用毛竹制成,用布做背帶。
趕年
關於“趕年”的來歷,傳說不一。有的說明朝時,朝廷調士兵赴沿海抗倭。時值春節前夕,便提前過年,團年後,將士好出征。有的說,客王派兵征打土家,年關已近,土家人便提前過春節,上山躲避。等客兵進寨住下後歡度春節時,土王令土兵雞鳴時殺回,大獲全勝。因雞報曉有功,故過年不能殺雞;而財物被掠走,沒有食品,春節後便上山圍獵野豬。有的說,貧窮的土家人負債累累,財主年關要來討債,他們便提前過年,上山躲債。這些說法,都與古代的戰爭和土家族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系。 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編輯本段]湖南人口
人口統計
2008年末,全省總人口6845.20萬人,比上年增加39.50萬人,增長5.8‰。其中,城鎮人口2885.25萬人,鄉村人口3959.95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20.2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9.1%,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12.68‰,比上年提高0.72個千分點;死亡率7.28‰,提高0.5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5.40‰。全省常住人口6380萬人。
民族及人口
湖南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白族、回族、維吾爾族等41個民族。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省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782.54萬人,占89.7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57.53萬人,占10.21%。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了2.26個百分點。世居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東山區。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湖南省轄區包括: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4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區號0731(以8開頭),轄5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岳麓區岳麓大道。 所轄縣區如下:岳麓區、芙蓉區、天心區、開福區、雨花區、浏陽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 株洲市區號0731(以2開頭),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天元區。 所轄縣區如下:天元區、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醴陵市、株洲縣、炎陵縣、茶陵縣、攸縣。 湘潭市區號[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