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海城哪有做牆繪的?我要結婚,做個手繪牆藝!正文

海城哪有做牆繪的?我要結婚,做個手繪牆藝!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700公裡的太原“房屋間有倒塌,人民微傷”;句;距震中1000公裡的北京“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更遠的上海“時鐘停擺,懸燈搖晃”;廣州“掉繪泥片”;汕頭“客輪蕩動”;香港“大多數人感覺地震”。其有感范圍超過了大半個中國,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觀象台上也有“時鐘停擺”的現象。
3.人員傷亡
海原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數字是世界撒謊能夠除了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外最多的一次。1922年八、九期《地學雜志》的資料表明這次地震共死亡人數234117人。其中海原縣死亡73027人占全縣人口的59%,占總死亡人數的31`2%,固原死亡39068人;通渭死亡人數18208;人靜寧死亡人數15213人,震中所在地海原縣,死亡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地震還壓死大量的牲口,造成大量房屋倒塌。這一次強烈地震給震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災情慘重。
4.地面構造的變形
海原地震的震中烈度所以被定為12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震中和極震區范圍內,出現了普遍而強烈的的構造變形帶和各種各樣規模巨大的其他現象。銀川以北接近蒙古沙漠的長城被地震切割,黃土高原地貌全改,高斷成溝地,連山裂開巨口,平地出現了小湖。
斷層:極震區范圍內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斷層,有的斷層長達數十公裡,水平斷距最大達17米,垂直斷距如同脫缰的野馬橫沖直撞,它們錯斷山脈。錯開田埂,穿過河流,越過峽谷。位於斷層展開地帶的居民住宅受到破壞最為嚴重,許多村莊被夷為平地,因而傷亡極為嚴重,有個村莊共有170多口人,只有6人幸存。這次地震後形成了一條斷裂帶。這提哦啊斷裂帶由固原的硝口起,經海原、西安州、干鹽池至景泰縣的興泉堡,全長220公裡,斷裂帶的總體為北50度——70度。在干鹽池西發現十幾條石砌田埂被大地震的斷裂帶錯開,錯距2米,方向為反時針扭動。
地裂縫:如同斷層一樣,穿陌過阡,不可阻擋。地裂縫與斷層不同的是地層,每有出現水平或垂直錯動,在地裂縫發育的地帶,形成了串狀的壕溝或低塹,陡坎或凹陷;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寬大的地裂縫從下邊通過。而地表的冰土層被植物的根系結著懸在空中,宛如一座座橋梁。
鼓包:地震時,由於地殼強烈地擠壓作用,在很多地區,地面上產生了鼓包或隆起,這些隆起和鼓包看上去仿佛是一道一道長城或一座一座的墳墓。
滑坡或崩塌:滑坡和崩塌是由於地震產生的強烈振動,使原來已不很穩定的崖坎塬邊出現重力失穩而產生的一種地殼地質現象。滑坡主要發生於坡度相對較緩的溝邊塬坡;崩塌主要發生於懸崖坎地區。海原地震所發生的滑坡和崩塌現象是任何一次地震所未有出現過的,這和地震的烈度及發生在黃土地區有很大的關系。滑坡和崩塌不僅加劇了災情,還形成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著名的有海原李俊的海子和西吉的震湖。
5.災民慘狀
由於地震發生在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的六盤山山區,當時由於軍閥混戰、兵荒馬亂,北洋軍閥對巨大的地震災難無力救助。當時逢冬令,天寒地凍,災民又繼續死於凍傷、饑餓、瘟疫之中。據當時《陝甘地震記略》一文報道,大震後災區人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饑,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這就是當時海原大地震災區慘況的真實寫照。
二、地震考察
海原大地震,距今已八十多年了,曾有不少地震工作者深入震區,對海原地震進行了實地考察,獲取了大量珍貴的資料。1920年海原大地震發生後的次年,當時的內務、教育、農商三個部曾派翁文灏、謝家榮等六委員赴災區調查。他們於1921年4月15離開北京,經呼和浩特、銀川到達蘭州,爾後進入震區,經會寧、靜寧赴固原經平涼、天水返回蘭州。這次調查歷時四個月,他們除了解了災情,還特別著重了科學考察。翁文灏等六人的調查的資料是十分可貴。盡管當時交通不便,他們考察的范圍受到了限制,對震區內的大多數地方末能實地考察,但是他們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翁文灏一行的這次調查堪稱是我國地震史上第一次對大地震所做的詳細的科學調查。與此同時,國際饑餓救濟協會的j•w•霍爾(j•w•hall)、u•克勞斯(u•clormik)、e•麥克考爾密克(e•mcormik)等,也曾到達震區調查結果發表在1922年美國地理雜志上,題目是《在山走動的地方》。在這篇報道中列舉了大量有關災情的實際資料,特別是對地震滑坡作了很生動的描述,並附有珍貴的震害的照片。解放後,我國地震工作有了迅速的發展。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組成地震考察隊對海原大地震進行實地考察,這是繼翁文灏等人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較大的調查。這支考察隊翻山越嶺,跨溝渡河,歷時一個多月,取得了較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之後又有蘭州地震研究所等地震部門到震區考察。編寫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書。1979年,國家地震局蘭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對、隊在銀川召開了“1920年海原地震學術討論會”共同對這次地震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80年代後,關於海原活動斷裂帶項目的研究列入國家地質所和寧夏地震局的專家歷時4年,在取得了重大科研的基礎上,完成並出版了《海原斷裂帶》這一科技著作。
海原大地震和海原活動斷裂帶引起了中外科學家反對極大興趣。大地震造成的斷裂、滑塌、地裂縫、鼓包凹陷等地表形變遺跡,歷經幾十年滄桑仍保留完好。另外,在六盤山至賀蘭山一帶還發現了古地震事件和構造活動的遺跡。科學家們認為:寧夏不僅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歷史地震遺跡博物館,而且是一部活的地震活斷層研究的教科書。從1981年至盡,先後有日本、美國、原蘇聯、加拿大、泰國等10多批30余位外國專家來寧夏,從事地震考察和研究。國內專家來的就更多了。中國海原不但又一次成了世界地學界關注和開展地震研究的“風水寶地”,而且也成了世界認識寧夏,了解寧夏的一個“窗口”。
海原大地震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塗炭生靈,造成巨大損失,大地震也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幾個第一。地震時舊中國沒有一台現代地震儀和地震台,震後誰也弄不清震中在那裡。直到一個月後才將震中圈定在海原。地震後,北洋政府中央地質調查所立即建立自己地震台。並與1921年派員赴法國學習,1923年開始籌建,歷經7年,直到1930年終於在北平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地震台,拉開了中國地震觀測工作的序幕。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著名地質科學家提交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繪制了我國第一張震區烈度等線圖;他還首次在中國大陸東部地區劃分了地震危險帶。1922年,世界萬國地質大會在比利時是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中國學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講台上宣讀了關於海原大地震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帶內容的論文,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的重視個極大的興趣。
三、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
(一)史書關於地震的記載
海原是個多地震區,地方史書中有比較豐富的地震記載。在現存的固原地方史書中:明嘉靖《固原州志》、明萬歷《固原州志》、清康熙《隆德縣志》、清乾隆《海城廳志》、清光緒《海城縣志》、清宣統《新修固原縣志》、民國《固原縣志》、民國《重修隆德縣志》、民國《新編化平縣志》等九種。每本史志幾乎都有關於地震的記載。海原大地震在《固原縣志》中的地理志、居民志、物產志、建置志、職官志、藝文志等專志都有詳細的記載。據統計有大量文字記錄的檔案、詩文有26處。地震活動性是地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把六盤山地區的地震按時間順序畫成地震序列圖。可以看出本區的地震活動有著明顯的起伏,即相對的活躍期和平靜期。據專家分析六盤山地區歷史地震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活躍期和兩個平靜期。海原大地震發生在空區,震後空區消失。大震前的序列特點,據《固原縣志》記載:海原大震前的1913年4月24日、25日、27日29日,1914年1月14日、18日有七次地震,次後再沒有地震記載。相隔六年後才有民國九年(1920年)的地震。這些資料說明海原大地震前很不發育。根據研究推測1920年海原大地震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地震發生。
(二)地震前的預兆
民國《重修隆德縣志》輯錄的震前的“震兆六端”,在地震學界具有很大影響,流傳甚廣。“震兆六端”即:“一、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二、池沼之水,風吹成毂,行藻交萦,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使必地震。三、海面遇風,波浪高湧,奔騰萍溷,此為常情;若風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湧異常,使必地震。四、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蜿如長蛇,橫亘空際,久而不散,使必地震。六、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蓦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粟,使必地震。”據說在海原大震前,有許多征兆在昭示這一次災難的降臨。那一年也是持續大旱,氣溫異常且居高不下,天氣或驟降雨雪,或土霧彌湧日月昏暗,或黑或黃大風揚沙肆暴,雞犬不寧,無故亂啼淒叫,牛、馬、羊、豬等家畜驚慌不安,飛禽驚鳴掠空而過,地下水位或升或降,西北天空光球滾動,山谷空響,地下炸雷隆隆。
(三)民間傳說
和所有的自然災害一樣,海原大地震後,謠言、神話四起,擾人心亂,在海原,盛傳兩個老道的故事。地震前還流傳著一首“搖擺歌”。其內容:“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後人第一次記錄下這一蹊跷古怪的史實。其中的玄機無人可解。固原縣紳士白星階的府第當夜名人會荟萃,縣裡有身份人都被邀請來飲酒打牌。這些名人玩興正酣時,酒菜斷上來。正在這時,房子嘩啦一聲塌下,在場的23個人,當場壓死20人,幾乎囊括了當時固原縣所有的名人。在這次大震中還流傳著一個胡琴救主的故事。大震一個的月後,一支商隊來到了海原極震區。映入商客們眼簾的到處是斷壁殘垣,人煙斷絕,雞犬滅跡的悲慘景象。突然隱隱傳來一陣陣如泣如訴,悲苦淒慘的胡琴聲。商客們尋聲覓去,發現琴聲竟來自一間震塌了的窯崖內。商客們急忙動手挖開塌土,救出了一位蓬頭垢面的興存者。原來這個人的窯門被埋堵後,他僥幸存活下來。一月多來,他靠吃窯內僅存的半罐酸菜維持生命,用胡琴求救,保全了生命。固原、海原兩縣交界的地方,是須彌山旅游勝地。山上古松翠柏濤濤聲響,佛洞神龛星羅棋布,這就是著名的須彌山石窟——圓光寺。此窟開於魏、唐朝代,共有佛窟130多處,曾經是游客如雲,香火不斷。這裡原距海原大地震的震中80公裡,但地震烈度仍高達11度,強烈的震動將佛窟中仙公寺龛壁震塌,佛像裸露在外。這次大震是慘痛的,留給每個災區家庭的記憶都是難以忘卻的,每個家庭都有一段悲傷的故事。而大震的這一天就成了人們紀念亡人的災難節。
四、防災與減災
人類誕生以來,經過一場又一場劫難,不但沒有被毀滅,而且得到不斷發展,從而創造了燦爛文明。展望未來,人類社會將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更加理智,更加聰明,具有更高的組織性和協調能力,不但能量最大限度地協調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能夠協調人類社會內部的關系。因而說,盡管未來時期各種人為災仍不可避免,但人類不會被毀滅。為了有效防止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我們也要積極地投入防災與減災的行動上來。海原大地震後災情慘重。由於當時北洋政府沒有及時采取有力的救災措施,致使災情進一步加重,時甘肅旅京人員抨擊說:“甘肅為國家征出租稅之地方,甘肅人民即為國家負擔之分子,今遭此亘古以來未有之浩劫,竟不能兼顧之余惠,既佛輿情,亦非人道”。解放後發生破壞性地震,黨和政府立即派出抗震救災隊伍趕赴現場搶險救災,發展生產,重建家園,使災情降到最低限度。
五、開發和利用地震資源
海原大地震後造成了許多地震遺跡和遺址景觀今天在這裡隨處可見。代表性的有13處。它們是:海原縣干鹽池唐家坡田埂錯動;海原縣干鹽池解解家莊地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電視背景牆選用牆紙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我的家具大致是紅白色的.牆紙應該選什麼顏色?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