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保溫建材 路過,節能環保,保溫隔熱建材—為建築穿上“節能外衣”,頂力支持!b 保溫系統材料介紹 a.jcta-950無機保溫砂漿系統 1、系統簡介 jcta-950無機保溫砂漿是一種用於建築物內外牆的新型保溫節能砂漿材料,以無機類的輕質保溫顆粒作為輕骨料,加由膠凝材料、石粉、抗裂添加劑及其他填充料等組成的干粉砂漿。 2、新型無機保溫材料---玻化微珠 玻化微珠為不規格球狀結構,其外殼封閉,但又具有微孔結構,其表面呈玻璃化態。具有輕質、絕熱、防火、耐高溫、耐老化、吸水率低等顯著特點。 3、優勢和特點 1.用玻化微珠無機材質作為主要的節能材料,其強度高、吸水率小,克服了傳統的膨脹珍珠巖材料吸水性大、易粉化、在料漿攪拌中體積收失率大、易造成產品後期保溫性能降低和空鼓開裂等現象。 2.玻化微珠作為無機類的保溫材料,燃燒性能等級為a級不燃,彌補了聚苯有機材料的防火性能差、高溫產生有害氣體和抗老化耐候性低、施工中反彈性大以及易受蟲蟻噬蝕等缺陷。 3.玻化微珠保溫砂漿為單組分保溫材料,質量穩定可靠,粘結性好,早強快干,施工周期短,施工質量易得到保證,這些特點都大大降低了保溫系統的成本,減少施工工序和勞動強度。 無機保溫砂漿抗裂性、防火性能和耐候性良好,應用中抵抗外界環境對保溫層侵蝕破壞作用的能力強,因此產品使用壽命長,可以適用於內外牆的保溫節能工程。 簡介
zhègū 鹧鸪(鹧鸪) 雞形目>雉科>鹧鸪屬 galliformes>phasianidae>francolinuspintadeanus
山鹑(partridge)類幾種常見的獵禽的俗稱。 鹧鸪是一種山中珍禽,中央電視台多次報道、宣傳,大力推廣鹧鸪養殖。其最大特點就是:肉厚骨細、營養豐富,每只成年體重約1市斤,飼養成本僅3.5元/只,每只售價僅12-15元左右,誰都買得起,無論城市農村極為俏銷,需求巨大。 飼養鹧鸪的4大優勢 1、營養高:經華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測定,鹧鸪肉所含蛋白質為30.1%,比普通雞肉高1倍,脂肪含量則低4.2%。自古民間有“飛禽莫如鸪”、“一鸪頂九雞”之說,足見其營養、滋補、保健功效之神奇,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補佳品。民間把鹧鸪作為健脾消疳積的良藥,治療小兒厭食、消瘦、發育不良,效果顯著。婦女在哺乳期間食用鹧鸪對促進嬰兒的體格和智力發育具有明顯的效果。目前獨生子女有“小皇帝”之稱,普遍厭食,令父母頭痛,僅這個市場,就一定讓您財源滾滾! 2、易飼養、成本低:鹧鸪屬雜食性鳥類,抗病力強,飼養簡單。主食植物種子、花、草、菜、根等,規模養殖用普通飼料加青草、樹葉飼養。城鄉空房、倉庫均是圈養鹧鸪的好場所,每平方米養10只,也可高密度多層籠養,一個50平方米的房間可養幾千只。出殼80天可達0.8~1.0市斤即可上市,耗料約2公斤,成本3.5元。本農莊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飼養技術有重大突破,飼養180天可開產,每只鹧鸪年產蛋量120枚,受精率、孵化率、育雛率可達85~90%。 3、效益高: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一個勞力可養50組(每組1公3母),年出籠商品鸪約1萬只,每只10-15元,年產值達10~15萬元,利潤可達6~11萬元。由於鹧鸪抗病力強、養殖風險小,其效益是普通雞、鴨、豬、兔等傳統養殖業的5~10倍。 4、銷量大:鹧鸪鮮美無比,價格又便宜,倍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還被作為人民大會堂招待外賓的美味佳肴。據國家有關部門調查表明,日本需求量極大,市場售價為6000日元/只。一些廠商已開始出口東南亞和日本,小小鹧鸪正進入國際市場。“一鸪頂十鴿,有鸪不吃鴿”的說法在香港很流行,每只鹧鸪50港幣仍供不應求。預測今後香港每年從內地購入鹧鸪將達幾億只之巨。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年需求量約2億只,但目前全國產量只有5000萬只,只有市場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鹧鸪又稱石雞、紅腿小竹雞,鹧鸪肉是一種很好的滋補營養品。鹧鸪骨細肉厚,肉嫩味鮮,營養豐富。鹧鸪肉蛋白質含量為30.1%,比珍珠雞、鹌鹑均高6.8%,比肉雞高10.6%。脂肪含量為3.6%;比珍珠雞低4.1%,比肉雞低4.2%。並含人體所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的64%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營養特性。 描述:雄鳥:中等體型(30厘米),不會誤認的黑色鹑類。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 虹膜-紅褐色;嘴-近黑;腳-黃色。 叫聲:獨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鳴叫,聲如'do-be-quick-papa'或'cometothepeakha-ha'。晨昏時數鳥可同時鳴叫。 分布區域: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引種至菲律賓。 分布狀況:常見留鳥,見於雲南西部及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 習性:棲於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叢。 俗名:赤姑花雞懷南越雉鹧鸪鹧鸪鳥中國鹧鸪
生活習性
鹧鸪被馴化的歷史較短,僅有50年左右,所以家養鹧鸪同野生鹧鸪仍有許多共性和特殊性。1,鹧鸪喜溫暖,怕寒冷,怕炎熱,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濕,厭陰暗。適宜氣溫在20℃~24℃,相對濕度60%。晝夜光照時間為14~18小時的條件下,鹧鸪生產性能發揮的最好。氣溫低於10℃或高於30℃,對鹧鸪的生長發育和生產均為不利。2,鹧鸪喜歡群居,膽小,易受驚。遇到響聲或異物的出現,立即出現不安,跳躍飛動,反應靈敏。有較強的飛翔能力,飛翔快,但持續時間短。3,鹧鸪生長快。尤其是12周齡前生長較快,剛出殼的雛鹧鸪,體重為14~16克,10周齡時,公鸪體重達500克,相當於初生重的33~38倍。4,鹧鸪食性廣,是雜食性鳥類。不論雜草、籽實、水果、樹葉、昆蟲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飼料,均能采食,且覓食能力強,活動范圍較廣。5,鹧鸪好斗。由於鹧鸪馴化時間短,仍有野性。雌鹧鸪性稍溫馴,雄鹧鸪性好斗。性成熟後的雄鹧鸪,在繁殖季節,常因爭奪母鹧鸪而發生激烈的啄斗,直到頭破血流。6,鹧鸪有趨光性。在黑暗的環境中如發現有光,就會向光亮處飛竄。
鹧鸪品種介紹
鹧鸪產於我國雲南、貴州南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及安徽黃山也有分布。 當前鹧鸪在世界的品種與分布大致如下: (一)法國和西班牙紅腿鹧鸪分布於法國和西班牙。 (二)巖鹧鸪分布在意大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地中海國家。 (三)野鹧鸪分布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塞浦路斯、伊朗、尼泊爾、印度、俄羅斯、蒙古和中國的內蒙古、西藏。 (四)巴勃雷鹧鸪分布在阿爾及利亞。 (五)大紅腿鹧鸪分布在中國西南部。 (六)阿拉伯紅腿鹧鸪分布在沙特阿拉伯南部和也門。 (七)菲爾比紅腿鹧鸪分布在沙特阿拉伯的中部。
相關詩句
鹧鸪天
(宋)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 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
【簡析】
又是精美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纖手捧來,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勝酒力,也無以推卻了。為了佳人的良意柔情,今宵一准拚他個醉顏酡紅!佳人自然也有以相報,只見他翩翩起舞於楊柳樓頭,只聞她的清歌起於桃花扇底、飄渺於晚風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終不空,她也直舞到月下樓頭、直歌至風兒消歇!若不是佳人這番多情,風流的公子又怎來得這般佳句。月兒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窺她的舞姿;風兒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靜聽她的嬌音。不過畢竟是家道中落後感傷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悅公子,公子憐佳人的旖旎情事,他總愛放在漫長的別後去追憶,在一盞孤悄的銀燈下,在相對如夢寐的驚疑惝恍之中……
鹧鸪
(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白話文的理解: 鹧鸪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斓的羽毛那麼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鹧鸪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鹧鸪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鹧鸪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簡析】
這首詠物詩重在表現鹧鸪啼聲哀怨淒切,借以抒寫游子的鄉愁旅思。反復詠吟“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兩句,讓人仿佛置身湖邊古廟,聆聽鹧鸪聲聲哀鳴。
1.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鹑,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以谷粒、豆類和其他植物種子為主食,兼食昆蟲。為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文選·左思<吳都賦>》:“鹧鸪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劉逵注:“鹧鸪,如雞,黑色,其鳴自呼。或言此鳥常南飛不止。豫章已南諸郡處處有之。”元陳旅《題雨竹》詩:“江上鹧鸪留客住,黃陵廟下泊船時。”清尤侗《聞鹧鸪》詩:“鹧鸪聲裡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 2.借指鹧鸪鳴聲。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詞:“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鹧鸪。” 3.曲調名。即《鹧鸪詞》。唐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酩酊歌《鹧鸪》,顛狂舞《鸲鹆》。”宋賀鑄《菩薩蠻》詞:“《鹧鸪》聲幾迭,灎灎金蕉葉。”清孫枝蔚《題扇上俞雪朗畫江南山水圖長句》:“醉聽隣船唱《鹧鸪》,江南樂事輸姑蘇。”任半塘《唐聲詩下編·格調一》:“《山鹧鸪》,﹝別名﹞《鹧鸪辭》、《鹧鸪》。”參見“鹧鸪詞”。
湘江曲 (唐)張籍
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 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鹧鸪飛。 【簡析】 張籍的樂府詩,白居易曾有過“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的評價。他宦游湖南時寫的《湘江曲》,更是語淺情深、看似平常然而奇崛的一首。 這首詩,寓新語於古風,寫來淺白輕靈而富於情韻。詩的首句先點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無風無浪,放眼望去,更顯得江面開闊。七個字中出現兩個“水”字,這是詩詞中常見的“同字”手法。前一個“湘水”,點明送行的地點,後一個“秋水”,點明時令正是使離人多感的秋天,筆意輕捷而饒變化。聯系全詩送別的情境來理解,秋江的無潮正反襯出詩人心潮難平;秋江的開闊正反照出詩人心情的愁苦郁結。次句“湘中月落行人發”,具體交代送行的時間,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時分。第一句著重寫空間,第二句著重寫時間,而且,次句開始的“湘中”和首句開始的“湘水”,“湘”字重復,不僅加濃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加強了音韻的回環往復之美。流利自然,是樂府詩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長短句,是獲得流利自然的藝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首詩的後半首就是這樣。“送人發,送人歸”,以“頂針”格的修辭手法緊承第二句,前後連用三個“人”字,兩個“送”字,兩個“發”字,加強了詩的珠走泉流回旋復沓的旋律,再加上“[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