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家具中小企業發展戰略問題研究 1.中小型外經貿企業創新機制的模型分析 馮德連文獻來自:國際貿易問題2000年第09期caj下載pdf下載 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具有空間上的並存性,兩者的協調是至關重要的。2.協調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工藝創新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產品創新。例如,在全國4100多萬錠棉紡設備中,屬於先進水平的不到40%,25%左右的設備足50年... 被引用次數:3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2.促進中小型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探討 姚鋼鷹文獻來自:中國科技產業2001年第01期caj下載pdf下載 促進中小型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探討@姚鋼鷹$福建省科技開發中心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創新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已經確定,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型企業還不具備技術創新主體的條件和能力。本文提出:一方面企業要自覺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不斷改革,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被引用次數:5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3.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的幾個問題 遠德玉,丁雲龍文獻來自: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01期caj下載pdf下載 日本中央大學教授齋籐優先生總結了日本中小型企業成功的案例,提出了中小型企業產品和工藝創新的7個特點:①通過專利保護獨特的新產品和新技術,防止大企業滲透... 被引用次數:8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4.中小型外經貿企業創新機制的模型分析 馮德連文獻來自:國際經貿探索2000年第03期caj下載pdf下載 企業的真正活力就在於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但是,產品創新往往是與工藝創新聯系在一起的。工藝創新包括對生產設備的更新和對生產過程的重組,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組織創新是中小型外經貿企業創新的支... 被引用次數:3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5.中小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問題分析及其對策 王宏達文獻來自: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06期caj下載pdf下載 均使得中小型民營企業承擔技術創新風險的能力差.2中小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優勢條件2...以增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技術創新需要法律保護,因為技術創新包含技術創新、設備創新、工藝創新、材料創新和管理創新5個內容,整個過程包括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推廣等一系列活動... 被引用次數:1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6.我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探析 王明權,樊相如文獻來自: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03期caj下載pdf下載 我國中小型企業多以模仿創新為主,難以形成長期的競爭優勢,應在進行發展戰略、市場和行業、企業能力和資源等分析之後,確立適合自身的技術創新戰略。 被引用次數:1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7.中小型企業生命周期中的動態創新戰略 余志虎,董雅梅文獻來自: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05期caj下載pdf下載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包括產品(服務)創新和工藝創新、研究與開發、技術轉移等,既有大量的漸進的產品(服務)和工藝創新,也有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原始創新成果。與大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既有技術上的劣勢也存在創新上的優勢。我國中... 被引用次數:1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8.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難點及對策 邵興祥文獻來自:科技創業月刊2004年第08期caj下載pdf下載 我省必須在戰略層次上確立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中的獨立地位。1中小型企業高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在我省面廣量大,數量、銷售額、安置就業人數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成為推動我省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在實現科... 被引用次數:1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9.提高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劉德平文獻來自:特區經濟2005年第03期caj下載pdf下載 較大的風險直接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大企業相比,中小型科技企業要承擔更大的創新風險,因為中小型科技企業往往只能進行單一技術的開發活動,缺少必要的替代技術開發途徑,一旦某一技術失敗,則意味著整個創新的失敗。而且,中小型科技企業很難... 被引用次數:1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10.關於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中的產學研結合的思考 李鳴文獻來自: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01期caj下載pdf下載 才能保持企業的持續發展和構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關於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中的產學研結合的思考
回答
什麼是自主創新?簡單地講,自主創新有這樣幾個關鍵的要素:一是屬於自己的;二是創造出來的;三是新的東西。怎麼樣才能算屬於自己,只有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根據什麼創造,根據市場需求;為什麼能獲取利益,因為是新的,是別人沒有的,同時又是市場需要的,是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
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它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那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形成是在20世紀的事情。由一個學經濟學、學管理學,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換句話說,從經濟的角度他提出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
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采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辟市場,市場開辟,市場開拓創新。要采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第五,制度、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美國另外還有個管理大師,學經濟學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這個人叫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上一個世紀的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現在“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
《建議》指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判斷,是對未來五年乃至今後較長時間我國科技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出的根本性戰略部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技術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素質也有了相當提高。但總的來看,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變革,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以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征的激烈國際競爭,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十一五”時期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時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主要體現在:一是國外技術儲備急於獲得新市場,這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進行必要的技術引進和主動選擇創造了條件,使我國的自主創新有可能站在較高的起點上,並支付較低的成本;二是國內人才和科技儲備已有相當基礎,企業的研發能力有了明顯增強,這得益於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三是巨大的內需市場將提供創新的廣闊空間;四是我國公共財政實力大大增強;五是激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建立,對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加大,按要素參與分配已成為重要的分配原則,國家在稅收、折舊、財政和投資等方面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和路徑。要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創新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強集成創新能力,形成單項相關技術的集成創新優勢,努力實現關鍵領域的整體突破。要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後發優勢加快發展。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要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綜合協調和服務功能,創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強有力的創新激勵體系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激勵體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增強稅收制度對創新的激勵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動力來源。 找論文是嗎?這裡面有你需要的論文,你可以去了解下!
資料來源: www.daixielunwen010.com
根據一家創業組織的報告,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創業高峰期,平均每100人中有3.5人具有創業的想法。但是,在同樣的一份報告中,我們還知道,創業不久的企業,在3年內,50%的會消失,真正能生存發展壯大的從來都是非常少的,超乎我們想象的少。
成長是生存與發展的共同結果,也就是說:成長=生存+發展。成長,不能光說生存,也不能只是說發展,而是生存與發展和諧起作用,就像是一個孩子慢慢長大,他是協調的、健康的、持續的。這些能夠幸存下來並發展壯大的企業,也就是能夠成長的企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可以說是各種因緣巧合的結果。但分析起來,卻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說有好的戰略,比如說抓住了好的市場機遇,比如說運氣好,突然間政策或者輿論有助於企業的發展,等等。隨著對於中小企業的研究增多,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隨著加入wto,對於中小企業的認識可以說是越來越明確了。中小企業是否需要戰略已經不是要討論的問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戰略,那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希望。一個中小企業想要成長壯大,戰略是必不可少的,問題只是在於采取什麼樣的戰略而已。
在我看來,戰略無外乎兩種,一種是企業的定位,是產品戰略,或者說是進入戰略;一種是經營戰略,也就是如何執行自己戰略的戰略,或者說是競爭戰略。相比較而言,產品戰略是基礎,這個戰略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後期執行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制定自己的產品戰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找准自己的定位呢?該如何選擇一個行業進入呢?
中小企業是相對於大企業而言的,從規模和實力上看,是不如大企業的,這是中小企業的一個先天性的限制。在我們討論中小企業的成長時,這是一個時刻都不能忘記的前提,否則,就會形成一些錯誤的看法和思路。考慮到中小企業的這個顯著特點,我認為有必要將一些大企業為延伸自己的產品線進入臨近市場而設立的企業從中排除掉,因為雖然開始的時候他們的規模會比較小,但是他們是有實力的,如果他們願意,是可以主動采取一些市場行動的。比如說tcl進入計算機領域和手機領域,比如海爾進入黑色家電領域,他們是可以主動采取市場攻擊行為的,不需要等待或者跟隨其他廠商的行動,也不用考慮會在一兩次的價格戰中被絞殺掉。排除掉這一類的企業,我們來看看真正的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定位,他們該如何制定自己的產品戰略。
在確定戰略的時候,中小企業要始終把握一點,那就是要避免過早與大企業產生正面的沖突。由於資金、規模等方面的限制,過早的與大企業的沖突只有可能讓自己成為大企業的絞殺對象,失去自己積累的時間,達不到以時間換空間的目的。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中小企業的產品戰略可以選擇的有兩個,一是填補戰略。企業進入一個被大企業所忽略的市場,定位於新顧客、新的細分市場,並由此構成一個新的行業或者產業。一是配套戰略。結合大企業的生產要求,為大企業的生產提供配套的產品或者服務,跟隨著[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