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一邊的屋頂有一個內置的空調主機位置,從屋內看是放床的頂上在靠落地窗的位置有一個大概80cm寬的凸起,也就是說床的一邊大概80cm的頂部屋內內高比其它部分矮了大概60cm,這樣不知對風水有沒有影響? 每部空調在壓縮機啟動時都會有這樣的聲音的,只要不是太大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聲音太大影響了正常的生活或是還伴有其它聲音那就要進行處理了。聲音太大有可能是腳架震動或是機內有什麼結構不緊固。也有可能是因為你家的空調有些正常的振動而你的床又離得近或靠在牆上那就有可能只有在床上才聽得到要是這個原因聽到的正常聲音的話那可以考慮將主機移移位置。 腳架就是放主機的那個架子,防震墊和腳膠是主機與腳架接觸點上的膠質墊,夾在主機與腳架之間用镙絲固定在一起起到防震作用 115艦
當2002年起江南造船廠這個後起之秀陸續推出052b/c飛彈驅逐艦與054巡防艦而造成轟動之際,中國艦艇研發的傳統重鎮──北方的大連紅旗造船廠則在建造051c驅逐艦,代號為988計畫(tema-988),首艦編號115,於2004年12月28日下水。不過,這艘115艦的現身卻引發許多爭議與批評,因為她的艦體與1999年服役的旅海級驅逐艦深圳號(dd-167,亦由大連廠建造)完全一樣,僅在幾個小細節上稍有不同,例如艦橋頂上雷達平台由原先二階簡化為一階,原本艦尾兩側的舷窗以及機庫結構邊緣37mm快炮炮位的半圓形結構都被取消,尾艛結構也稍微拉長(向艦體中段延伸);此外,原本深圳號尾艛結構中的機庫部分較為突起,但從115不僅沒有這個部分,尾艛後段反而還稍稍比前段低了一階,意味著115艦很可能沒裝機庫。在先前052b/c、054、元級潛艦與2208型快艇將大陸軍事迷胃口越吊越高之際,突然冒出一艘以前的設計無異於大開倒車(倒是大陸軍事網站早先已有文章提到051c將沿用旅海級的艦艇,顯示早已有風聲透露了)。雖然如此,旅海級的艦體畢竟歷經多次遠洋航行的考驗,其蒸汽動力系統也較052、054的燃氣渦輪便宜。
剛下水的115艦面上一片光禿(這恐怕顯示大連造船廠的功力開始比不上江南廠這種後進了,052c與054下水前已經有不少裝備安裝妥當,而115還是需要過了下水這個沖擊力量大的過程後才敢把裝備加上去),於是大陸眾多軍事迷又可以在網上盡情推測未來051c的面貌與裝備。根據目前大陸網友的主流推測以及漢和信息中心在2005年1月的報導,115艦將加裝引進自俄羅斯的rif-m垂直發射區域防空飛彈系統,北約代號為sa-n-6牢騷(grumble),是俄羅斯最先進的艦載區域防空飛彈系統,采用中途慣性導引/資料鏈指揮+終端trace-via-missile導引模式,系統核心為一套30n6e1型多波束相位陣列搜索/射控雷達(采用單面旋轉相位陣列天線),據說能同時導引12枚飛彈攻擊6個不同目標。sa-n-6之前配備於俄羅斯基洛夫級(kirovclass)與光榮級(slavaclass)飛彈巡洋艦上,中國在2002年已自俄羅斯購入兩套sa-n-6系統進行技術研究與評估,而現在中國海軍很可能打算將這兩套系統搬到051c上。雖然2000年代初期推出的052c蘭州級「中華神盾」飛彈驅逐艦已經配備中國自制的海紅-9區域防空飛彈系統,性能與sa-n-6屬於同一等級,不過推測是預防海紅-9從發展到成熟可能面臨的種種挑戰,中國還是自俄國購入「看得到、吃得到」的sa-n-6,以加速中國艦隊防空能力的現代化。在目前大陸網友關於115系統配置的推測中,裝填防空飛彈的八聯裝轉輪式垂直發射器將分置於艦首b炮位與尾艛結構,總數可能是六組,而30n6e1射控雷達也安裝在尾艛上,此外主桅頂端裝置一座與現代級相同的俄制頂板(topplate)3d對空搜索雷達。平心而論,無論怎麽配置,旅海級的艦體要安裝sa-n-6防空飛彈系統即便可行,也是有點勉強:首先,30n6e1雷達顯然只能放在機庫結構上,但如此一定會被前面的船樓、桅桿、煙囪擋到;其次,前方b炮位能安裝的垂直發射器數量最多不超過四組,因此尾艛結構勢必得再安裝至少兩組,再加上前述的相位陣列雷達,原有的機庫勢必得犧牲掉才能有足夠空間,反潛能力將大打折扣。據說有人發現大連廠中的115艦沒有機庫尾門(前述圖片中也有此一徵兆),加上前述尾艛結構修改的跡象,似乎為這種推測做了背書。此外,如果051c將b炮位與機庫空間拿去安裝垂直發射器,勢必無法如052c般在前、後方各裝一門近迫武器系統,勢必被擠到上層結構兩側,無法擁有最佳的射擊范圍。除了「sa-n-6說」外,還有一派認為為了避免與052b/c形成重復投資,051c會是一艘反潛艦艇,並配備大型艦首聲納、拖曳陣列聲納以及中國新近研發的長纓-2型(cy-2)反潛飛彈。如果051c作為一艘反潛艦,頂板、海鷹-381乙這類3d旋轉式對空搜索雷達就已經相當夠用,此外也只會搭載近迫快炮、點防御防空飛彈等自衛性防空武器。由於網路上的各種猜測常與最後的事實有很大的出入(旅海級與052b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暫時還先不宜對051c將來的面貌有太多太賭定的揣測,等到完工再看也不遲。
當江南廠已經推出采用燃氣渦輪的052艦體載台之際,大連廠卻還是端出以往采用蒸汽動力的設計,這可能是中國外購燃氣渦輪的來源始終不穩定(提供da-80燃氣渦輪主機的烏克蘭由於近年政局不穩,連帶影響了貨源。如果將來美國以其政治勢力施壓,中國勢將面臨更多類似的窘境)、經費不足以讓艦艇全面換裝燃氣渦輪等客觀因素使然,不過也顯示出中國造艦業在小步快跑從後追趕的過程中似乎是讓各廠家各行其是,而沒有做特別的統一整合,使得江南造船廠推出052b/c系列之際,大連廠仍以先前自家的旅海級為基礎進行改良。雖然這可能是中國的發展路線與環境下會產生的現象,不過有一件事實卻是不會改變的──艦型與裝備種類一雜,後勤體系就會倍感壓力,整個壽命周期成本也會增加。而歐美先進國家在這點就做得好很多,尤其是美國,同一功能與等級的艦艇幾乎都只會出現唯一一種載台,各項裝備更是完全達到標准化(不過對於裝備來源較多、經費較有限的中國而言,這項比較顯然不太公平),顯然中國國防發展在這此方面仍有成長的空間。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69/64/71/1163696471.2821452.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69/64/71/1163696471.2821452.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中國北方制造的中國解放軍海軍051c級大型“神盾”導彈驅逐艦,很有可能配備了由俄羅斯方面提供的先進的rif—m垂直發射艦對空導彈系統,這也使該型導彈驅逐艦的區域防空能力大大加強。
俄式防空系統武裝中國“神盾” 有消息表明051c級導彈驅逐艦上配備了rif—m垂直發射艦對空導彈,這套防空系統是在俄國的技術協助下重新設計,雙方還特別成立了聯合工作協調小組。《漢和防務評論》還指出,這艘舷號可能為115的導彈驅逐艦,滿載時的排水量能達到七千多噸。《漢和防務評論》認為,此舉表明,中國在軍用造船領域,與俄羅斯方面合作的現象日趨明顯。 051c工程的俄方代號為tema—988。中國大陸在2004年就已經獲得兩套rif—m艦對空導彈。每套rif—m由一套48n6e艦對空導彈,及一套30n6e1型目標搜索誘導雷達構成。漢和還轉引俄羅斯方面權威消息來源表示,為了向大陸出口rif—m系統,俄國海軍本身的改良計劃受到一些影響。在報道中,《漢和防務評論》還把051c級導彈驅逐艦稱為“中華俄式神盾”導彈驅逐艦。 由其工程的相控陣雷達布局判斷,051c級導彈驅逐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神盾”jaegisk防空驅逐艦,而極有可能成為綜合作戰能力更強的大型驅逐艦,特別著重於防空和反潛,基本結構改良自051b型167深圳號導彈驅逐艦。 真正意義上的“神盾”防空專用驅逐艦,應是中國海軍正在建造之中的052c型導彈驅逐艦。基於其實驗性質強,中國才決定進口技術相對成熟的rif—m垂直發射系統,在052c全面形成戰斗力前,依靠051c型導彈驅逐艦建立更加可以依賴的海上遠程防空網。 第一艘051c級“中華俄式神盾”艦在2003年底已經開始動工,第二艘“中華俄式神盾”艦也即將開始動工。即將出版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還評論了051c型導彈驅逐艦的技術特征,並認為該艦的整體設計是經濟、務實的。
中國海軍要“轉型” 另外,最新出版的《漢和防務評論》還談到了中國海軍轉型的理論依據以及具體成效。 報道聲稱,中國海軍轉型的基本特點是海軍的活動范圍逐漸加大了。由“近岸防御”型向“近海防御”型的轉變,使中國海軍在理論上成為除美國之外,與日本、北約各國、俄羅斯相同類別的海軍。這樣,中國在不遠的將來與同樣推行“近海防御”戰略的周邊國家諸如日本、韓國海軍發生摩擦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推行“近海防御”、“近海進攻”的海軍在防御、進攻區域劃定方面難免重迭。 在經過仔細分析轉型特點的基礎上得出如下結論:基於上述轉型,中國海軍的水面戰艦、戰略核潛艇的制造噸位正在逐步加大。這樣開始具備很強的“攻防兼備”的性能,這一點,海空軍的轉型在形式、理論上是相同的。 中國海軍轉型的理論依據何在?前中國海軍司令劉華清上將的回憶錄非常有系統地闡述了這一問題。他首次提出了確立“海軍戰略”的問題。即解決了“海軍戰略”的有無問題,認為海軍必須有自己的“戰略”,這一思路很明顯地受到了前蘇聯海軍司令戈爾希可夫元帥的影響。《漢和防務評論》的評論員平可夫1993年在日本《軍事研究》月刊上發表的題為“中國海軍的遠洋化戰略”的長篇論文中就指出劉華清是“中國的戈爾希可夫”。當然,戈爾希可夫確立了蘇聯海軍成為遠洋進攻型海軍的理論戰略,這一點,中國海軍不能相比,但是劉華清和戈爾希可夫都改變了兩支海軍的基本性質和類型、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同時創造了自己的新理論,就此而已,二者在兩支海軍歷史上的作用相同。 劉華清認為近海防御的屬性是“區域防御”類別,而中國海軍的作戰區域,“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主要將是第一島鏈和沿該島鏈的外沿海區,以及島鏈以內的黃海、東海、南海海區”。“隨著經濟力量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增強,海軍力量進一步壯大,中國的作戰海區將逐步擴大到太平洋北部至第二島鏈”。
中日海軍差距正在縮小 《漢和防務評論》的評論員平可夫認為,就目前亞洲各國海軍實戰能力分析,日本“八八”艦隊實力應該高出一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八八”艦隊非常重視各艦隊的均衡部署與發展。每個艦隊都各部署一艘“金剛”級神盾(宙斯盾)驅逐艦、其他搭配包括2至3艘多用途驅逐艦、一艘hatakaze級驅逐艦、兩艘左右的asagiri級驅逐艦、一艘搭載直升機的驅逐艦。通過這樣的均衡搭配,形成了完整的反潛、防空、艦對艦打擊力量,並且是各艦隊的力量均衡。 還有,日本艦隊噸位普遍大於中國艦隊,8艘驅逐艦的平均艦對艦導彈攜帶量戰時都能夠達到16枚的標准,總共128枚。[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