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梵茄是什麼?正文

梵茄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梵茄是什麼?
 
〈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中譯:茄參屬,茄科,分布喜馬拉雅和地中海,本屬4種,我國雲南西藏產2種<br> 呵呵,疑惑的地方在這裡,還有一種咚咚也叫曼陀羅,thornapple,daturastramonium<br>〈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中譯:曼陀羅屬,茄科15-16種,我國產4種,蒴果大,常有刺,花冠喇叭狀,沒有粗大的地下根,藥用鎮靜,鎮痙,鎮痛,麻醉<br> <br>〈植物學大辭典〉914頁曼陀羅標注為daturaalba 番曼陀羅標注為daturastramonium<br><br>〈植物學名解釋〉<br>datura&lt;陰&gt;曼陀羅屬[(印地)dhattura一種植物名]茄科<br>mandragora&lt;陰&gt;茄參屬[(希)mandra畜捨+agora市集]茄科<br><br>〈中藥大辭典〉<br>曼陀羅:d.metel&amp;d.innoxia<br>曼陀茄:mandragoracaulescens<br><br>〈本草綱目〉<br> 釋名: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此名花。曼陀羅,梵言雜色也。茄乃因葉形爾。姚伯聲花品呼為惡客<br> 集解:曼陀羅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長,獨莖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八月開白花,凡六瓣,狀如牽牛花而大。攢花中圻,骈葉外包,而朝開夜合。結實圓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實。<br> <br>〈哈利波特與密室〉中也出現了mandrake,在波特的魔法草藥科上,根據那大聲哭叫的人形根部來判斷,應當是指mandragoraofficinarum<br>mandrake 魔蘋果又稱毒參茄,是一種藥效非常強的解藥,可以使變形或受詛咒的人恢復原形。但魔蘋果的哭聲有著致命的危險<br>綜上所述,歐洲的mandrake不是我們亞洲平常所知道的曼陀羅,應該叫其它的名字,比如毒參茄<br>另,我還不明白曼陀羅和曼荼羅又是怎樣不同<br>呵呵<br>以上所引書目大多可在超星看到,唯〈植物名實圖考〉在超星短暫的出現了一段時間,未及保存就突然又不見了,奇怪ing,郁悶ing,此情無處可消,試問誰人可解憂
 
【豬肉頌】

淨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轼集--頌十七首
【仁宗皇帝御書頌(並敘)】

天禧中,仁宗皇帝在東宮。故太傅鄧國張文懿公諱士遜為太子谕德,帝親書十二字以賜之,曰“寅亮天地,弼余一人”,又曰“日新其德”。公之曾孫假承務郎臣欽臣,以屬翰林學士臣蘇轼為之頌二篇。

其一曰:天地不言,付之人君。明其德刑,物自秋春。人君無心,屬之輔弼。信其賞罰,身為衡石。惟天惟君,與相為三。孰能俯仰?其德不慚。於皇仁宗,恭己無為。以天為心,以民為師。其相鄧公,履信思順。天下頌之,以退為進。壽考百年,以沒元身,嗚呼休哉!寅亮天地,弼余一人。

其二曰:聖人如天,時殺時生。君子如水,因物賦形。天不違仁,水不失平。惟一故新,惟新故一。一故不流,新故無ル。伊尹暨湯,鹹有一德。“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孰知此言,若出一人。小臣稽首,敬頌遺墨。嗚呼休哉!日新其德。

【英宗皇帝御書頌】

嘉中,太常博士周秉,以文行選為諸王記室,宗室之賢者多愛敬之。時英宗皇帝龍潛藩邸,嘗賜秉手書,其家寶之。臣過曲江,見其孫袁州司法參軍超,出以示臣。謹稽首再拜,為之頌曰:

雲漢之章,融為慶雲,結為甘露。融而不,結而不散,以焘冒其子孫。

【東坡羹頌(並引)】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荠,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人生米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須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羹每沸湧。遇油辄下,又為碗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羹上薄飯,則氣不得達而飯不熟矣。飯熟羹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與粳米半為糁。余如煮菜法。應純道人將適廬山,求其法以遺山中好事者。以頌問之:

甘甘嘗從極處回,鹹酸未必是鹽梅。問師此個天真味,根上來麼塵上來?

【桂酒頌】

《禮》曰:“喪有疾,飲酒食肉,必有草木之滋焉。姜桂之謂也。”古者非喪食,不徹姜桂。《楚辭》曰:“奠桂酒兮椒漿。”是桂可以為酒也。《本草》:桂有小毒,而菌桂、牡桂皆無毒,大略皆主溫中,利肝肺氣,殺三蟲,輕身堅骨,養神發色,使常如童子,療心腹冷疾,為百藥先,無所畏。陶隱居雲:《仙經》,服三桂,以蔥涕合雲母,蒸為水。而孫思邈亦雲:久服,可行水。此輕身之效也。吾谪居海上,法當數飲酒以御瘴,而嶺南無酒禁。有隱者,以桂酒方授吾,釀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間物也。東坡先生曰:“酒,天祿也。其成壞美惡,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豈非天哉?”故為之頌,以遺後之有道而居夷者。其法蓋刻石置之羅浮鐵橋之下,非忘世求道者莫至焉。其詞曰:

中原百國東南傾,流膏輸液歸南溟。祝融司方發其英,沐日浴月百寶生。水娠黃金山空青,丹砂晝曬(一作晨暾)。百卉甘辛角芳馨,旃檀沈水乃公卿。大夫芝蘭士蕙蘅,桂君獨立冬鮮榮。無所攝畏時靡爭,釀為我醪淳而清。甘終不壞醉不醒,輔安五神伐三彭。肌膚渥丹身毛輕,冷然風飛罔水行。誰其傳者疑方平,教我常作醉中醒(一作教我醒醉醉時醒。)

【油水頌】

熙寧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元叔設食嘉(院,見召,)谒長老,觀佛牙。趙郡蘇轼為之頌曰:

水在油中,見火則起。油水相搏,水去油往。湛然光明,不知有火。在火能寶,內外淨故。若不經火,油水同定。非真定故,見火復起。

【豬肉頌】

淨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食豆粥頌】

道人親煮豆粥。大眾齊念《般若》。老夫試挑一口,已覺西家作馬。

【答子由頌】

子由問黃檗和老疾雲:五蘊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盡圓融。病根何處容他住,日夜還將藥石攻。

不知黃檗如何答?老僧代雲:有病宜須著藥攻,寒時火燭熱時風。病根既是地容處,藥石還同四大空。六月二十日。

【禅戲頌】

已熟之肉,無復活埋。投在東坡無礙羹釜中,有何不可。問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吃得是吃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碗羹,勘破天下禅和子。

【答孔子君頌】

夢中投井,入半而止。出入不能,本非住處。我今何為,自此作苦。忽然夢覺,身在床上。不知向來,本元無井。不應復作,出入住想。道無深淺,亦無遠近。見物失空,空未嘗滅。物去空現,亦未嘗生。應當正遠,作如是觀。

【醉僧圖頌】

人生得坐且穩坐,劫劫地走覓什麼。今年且屙東禅屎,明年去拽西林磨。

【石恪畫維摩頌】

我觀眾工工一師,人持一藥療一病。風勞欲寒氣欲暖,肺肝胃腎更相克。挾方儲藥如丘山,卒無一藥堪施用。有大醫王拊掌笑,謝遣眾工病隨愈。問大醫王以何藥,還是眾工所用者。我觀三十二菩薩,各以意談不二門。而維摩诘默無語,三十二義一時墮。我觀此義亦不墮,維摩初不離是說。譬如油蠟作燈燭,不以火點終不明。忽見默然無語處,三十二說皆光焰。佛子若讀維摩經,當作是念為正念。我觀維摩方丈室,能受九百萬菩薩。三萬三千師子坐,皆悉容受不迫迮。又能分布一缽飯,餍飽十方無量眾。斷取妙喜佛世界,如持針鋒一棗葉。雲是菩薩不思議,住大解脫神通力。我觀石子一處士,麻鞋破帽露兩肘。能使筆端出維摩,神力又過維摩诘。若雲此畫無實相,毗耶城中亦非實。佛子若作維摩像,應作此觀為正觀。

【阿彌陀佛頌(並敘)】

錢塘圓照律師,普勸道俗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眉山蘇轼敬捨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簪珥,命工胡錫采畫佛像,以薦父母冥福。謹再拜稽首而獻頌曰:

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雲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

【魚枕冠頌】

瑩淨魚枕冠,細觀初何物。形氣偶相值,忽然而為魚。不幸遭綱罟,剖魚而得枕。方其得枕時,是枕非復魚。湯火就模范,然冠五岳。方其為冠時,是冠非復枕。成壞無窮已,究竟亦非冠。假使未變壞,送與無發人。簪導無所施,是名為何物。我觀此幻身,已作露電觀。而況身外物,露電亦無有。佛子慈闵故,願愛我此冠。若見冠非冠,即知我非我。五濁煩惱中,清淨常歡喜。

【釋迦文佛頌(並引)】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蘇轼,為亡妻同安郡君王氏閏之,請奉議郎李公麟敬畫釋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元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設水陸道場供養。轼拜手稽首而作頌曰:

我願世尊,足指按地。三千大千,淨琉璃色。其中眾生,靡不解脫。如日出時,眠者皆作。如雷震時,蟄者皆動。同證無上,永不退轉。

【觀世音菩薩頌(並引)】

金陵崇因禅院長老宗襲,自以衣缽造觀世音像,極相好之妙。余南遷,過而禱焉,曰:“吾北歸當復過此,而為之頌。”建中靖國元年五月日,自海南歸至金陵。乃作頌曰:

慈近乎仁,悲近乎義。忍近乎勇,憂近乎智。四者似之,而卒非是。有大圓覺,平等無二。無冤故仁,無親故義。無人故勇,無我故智。彼四雖近,有作有止。此四本無,有取無匮。有二長者,皆樂檀施。其一大富,千金日費。其一甚貧,百錢而已。我說二人,等無有異。吁觀世音,淨聖大士。遍滿空界,挈攜天地。大解脫力,非我敢議。若其四無,我亦如此。

【十八大阿羅漢頌】

蜀金水張氏,畫十八大阿羅漢。轼谪居儋耳,得之民間。海南荒陋,不類人世,此畫何自至哉!久逃空谷,如見師友,乃命過躬易其裝標,設燈塗香果以禮之。張氏以畫羅漢有名,唐末蓋世擅其藝,今成都僧敏行,其玄孫也。梵相奇古,學術淵博,蜀人皆曰:“此羅漢化生其家也。”轼外祖父程公少時游京師,還遇蜀亂,絕糧不能歸,因臥旅捨。有僧十六人往見之,曰:“我,公之邑人也。”各以錢二百貸之,公以是得歸,竟不知僧所在。公曰:“此阿羅漢也。”歲設大供四。公年九十,凡設二百馀供。今轼雖不親睹至人,而困厄九死之馀,鳥言卉服之間,獲此奇勝,豈非希闊之遇也哉?乃各即其體像,而窮其思致,以為之頌。

§第一尊者,結跏正坐,蠻奴側立。有鬼使者,稽颡於前,侍者取其書通之。頌曰

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東方,惟有啟明。咨爾上座,及阿黎。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蠻奴捧牍於前。老人發之。中有琉璃器,貯捨利十數。頌曰

佛無滅生,通塞在人。牆壁瓦礫,誰非法身。尊者斂手,不起於坐。示有敬耳,起心則那。

§第三尊者,抹烏木養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獻果,侍者執盤受之。頌曰

[1] [2] [3] 下一页

怎樣區別xqj系列橋架和gqj系列橋架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