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放書又能折疊的椅子嗎 方法:將椅子翻過來,在升降缸的中間有一個螺絲,先卸掉,(有的椅子有螺絲,有的椅子沒有,只有一個小圓洞)讓後用一個長點的十字螺絲刀將頂針(從剛才卸掉的洞中插進去)的螺絲卸掉就可以了。放氣的時候慢著點。 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根據思想品德課課程標准對低年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兒童的年齡特點,養成教育應該是低年級思品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低年級思品課教學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的養成教育,即學好每一課,讓學生從中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良好行為,以逐步形成習慣,內化為素質。下面筆者就低年級思品課教學中如何進行“一言一行”養成教育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讀懂課文,學習“一言一行” 低年級兒童思想單純,知識貧乏,可塑性很強。他們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處在直觀、具體的水平上;他們的道德情感具有較強的直覺性,是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的;他們的道德行為多半是在教師的要求或效仿教師的情況下實現的。低年級課文正是注意了這些特征,以圖為主,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寓“一言一行”的養成教育於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中。但低年級兒童識字少,閱讀能力低,教學中,教者更應該充分運用直觀形象的教材,靈活的教法,誘發情感,幫助學生看懂圖意,讀懂課文,認認真真地學習文中規范的“一言一行”。 一般說來,低年級思品課課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兩句話,怎麼辦?我的體會是:將課文的重要環節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指導朗讀記憶。還可采用討論、提問、講故事、放錄音、演幻燈等形式,使道理通過生動的形象,進入學生的腦海。比如上《愛護課桌椅》一課,老師先讓學生看童話小電影《桌椅的悄悄話》,學生聽到桌椅真摯的語言,看到色彩艷麗的畫面,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讀課文:“課桌椅,天天伴我來學習。不弄髒,不損壞,我們愛護課桌椅”。這樣學生較深刻地知道了課桌椅是公共財物,是陪伴學習的好伙伴,要愛護課桌椅。學生課上懂得了道理,課後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亂寫亂畫亂刻,坐在椅子上,不翹椅腿,不搖晃。又如教《學會禮貌用語》,師生同唱《禮貌歌》揭題,出示幻燈學兒歌,重點指導學習禮貌用語:“你好!再見!”並組織學生課堂表演加以練習。 思品教材第一至四冊都是彩色膠印。這些生動有趣的卡通形象,易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因此,用活插圖,讓學生去模仿,學習圖中人物的言行,是強化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教第三冊《尊敬長輩》時,要求學生仔細看圖,說說小華早晨起床後對長輩是怎樣說的?吃水果、看電視時對爸爸、奶奶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教育學生學習小華尊敬長輩的“一言一行”。又如教《課間活動守秩序》一課,這一課的插圖是由小朋友玩滑梯、跳長繩、玩老鷹捉小雞、拍皮球四幅小圖構成的一幅雙頁滿圖。為了充分發揮這幅圖對學生課間活動時“言、行”的指導作用,教學時,可采用貼圖的方法,先貼出底圖,上面有校門、操場、大樹、滑梯,然後依次貼出小朋友玩滑梯、跳長繩、玩老鷹捉小雞和拍皮球四幅圖,逐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觀察和理解圖意。這樣做,學生的認識就在具體形象之中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課後,學生在玩跳繩、扔沙包、拍皮球、老鷹抓小雞等游戲時,都能有良好的“一言一行”,做到守秩序、守規則,心中想著別人。 二、創設情境,訓練“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事情愛憎的好惡態度,是伴隨道德認識產生和發展的一種內心體驗,它對道德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和推動作用。教學中創設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又能結合所學“一言一行”,進行養成性的模仿練習。 電教設境。運用電教手段,可發揮其聲像之長,再現學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從而在意境中訓練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教第一冊《我們愛國旗》一課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國旗以後,播放一段全校師生在操場上隆重舉行升旗儀式的錄像,要求學生重點觀察老師、同學們的一舉一動。然後再放一次錄像,要求全班學生一起參加升國旗。此時此刻,學生都能像錄像中的老師、大哥哥、大姐姐那樣,立正站好,向國旗行注目禮或隊禮,還有的學生嘴裡自豪地唱起了國歌,愛國主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表演設境。讓學生當堂表演,不僅僅是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讓所學“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練習。如上《不打擾別人》,在教練習1第一幅圖時,我讓學生先閉上眼睛,隨著我的描述,想象來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區,人們都在睡午覺。這時兩個學生扮圖中的學生,突然喊叫起來,由於不知內情,全班學生為之一驚,隨之有學生舉手抗議:“老師,他們這樣做太不像話了,吵得居民們睡不好午覺”。那麼應該怎樣做呢?在學生有感而發以後,我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角色練習“爸爸在收看新聞聯播節目時……”、“當我走進老師辦公室時……”同學們都能做到低聲說話,輕輕走路:靜悄悄,不打擾。 仿圖設境。小學生喜歡模仿,善於模仿。因此在教學中,仿照課文插圖訓練學生的言行,效果是明顯的。如教《對人熱情有禮貌》一課練習,我讓學生輪流上台照圖練習,向別人借東西應該怎樣說,怎樣做?碰掉了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辦?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麼辦?別人道歉怎麼辦?這樣,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變成了一個個小節目。這樣做,學生看得見,聽得見,學得來,對養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強化作用。 三、引導實踐,規范“一言一行” 道德行為實踐,是學生由知到行的橋梁,也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伸延和拓展,對於加深道德認識,提高行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較好地達到知和行的統一。 結合課堂教學,教者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從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鞏固教學效果,以便逐步養成習慣。
1.與學校、班級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聯系,引導實踐,規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師》,結合教師節舉行《教師頌》主題班會,號召學生向教師獻愛心。又如教了《遵守課堂紀律》、《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認真做好作業》等課文後,要求學生嚴格執行學校規定的學生上課學習行為規范,做到“一個標准”,即上課發言要立正,聲音響亮,清楚,普通話標准;“兩個一致”,即上下課禮整齊一致,課上坐姿一致;“三個整齊”,即課本、文具盒擺放整齊,舉手姿勢整齊、讀書時手、書的擺放姿勢整齊;“三個一”,即看書寫字時手距筆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書本一尺。
2.與社會活動相聯系,引導實踐,規范言行。如市政府號召全市人民行動起來,為災區人民獻愛心。教者可在認真教學《心中有他人》一課後,動員學生節省零花錢,為災區小朋友獻上一本書、一支筆、一個書包……,開展手拉手、心連心活動;
3.與家庭教育相聯系,引導實踐,規范言行。如教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課後,向學生提出幾條具體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臉、洗腳,自己系鞋帶,自己洗手帕、洗襪子,自己鋪床、疊被子等等。定期在班上進行洗手帕、系鞋帶、疊衣服比賽,評比勞動小能手,努力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585943.html?si=3
養成教育的方法主要應以訓練法為主,配合以其它方法,如言教法、身教法、境教法、實踐鍛煉法、指導自我教育法、疏導法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17785.html?si=4
●與孩子一同尋找學習的樂趣,給予恰當的獎勵,孩子愛看電視,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他覺得學習遠不如看電視有趣,家長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與孩子一道發現學習中的樂趣。例如您可以讓孩子當老師,您作學生,讓孩子覺得要好好地“教你”不可。或者可以與孩子來個比賽,做個紅花台,誰優勝就印紅花。如果孩子朗讀不好,可以請其他的孩子來到家中與孩子一塊兒讀;如果孩子寫字不好,可以找來別人的作業本,讓他當醫生,治一治有病的字,再幫著改過來,您還可以抓住孩子偶爾一次認真地學習用講故事或買一本好書來獎勵他,讓孩子覺得學習中有無究的樂趣,認真學習還會得到獎勵。
●制訂學習計劃,嚴格執行。制訂學習計劃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方法,計劃上注明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可以列短期計劃,也可以列長期計劃。學習計劃最好在家長的建議下讓孩子自己制訂,家長監督執行。例如小軍比較愛看電視,制訂計劃時可以跳過動畫片時間,這樣可以使孩子容易接受一些。長此以往,不僅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培養孩子做事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
●與老師密切聯系,耐心說服教育,家長應多與老師交流,詢問孩子在校表現。如果孩子在校表現良好,可以用他在學校的表現要求他在家裡也應如此表現;如果孩子在校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要與老師一塊兒教育孩子,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幫助孩子認識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自覺約束自己不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養成後要不斷鞏固,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如果孩子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可放手讓孩子自覺學習,但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丟棄好習慣。 參考資料:白度 參考資料:子女教育網 www.znjy.cn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039589.html?si=8
轉移注意力,找他喜歡東西,樂趣,加以引導,告訴他,你的學習也象一次游戲,只有認真學習,好好升學,才能到達自己的最高級別-高等院校。而且多帶孩子一起玩,必要的時候,讓他和愛學習的同學接觸,一起到家裡學習玩耍。一定要在有矛頭的時候,給予正確的指導,可以適當到兒童網站有關於學習的,美術,音樂游戲中學習到適合孩子成長的東西。
奇奇玩網站
下面的網站也不錯,有很多適合家長參考的意見,而且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設置的。
網上家長學校
http://www.jxllt.com/index.htm
怎樣養成好習慣
http://www.jddesy.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261
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自身是很有好處的,但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人並不是單純地受理性支配,還要受自己思維和行為慣性的制約。所以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需要克服這些慣性作用,如何來克服這些慣性呢?
首先要認識你要養成的良好習慣的意義。清楚你一旦養成這個習慣後,對你將意味著什麼,這樣會激起你欲養成該習慣的強烈的願望。一旦有了這種強烈的願望,你就可以把這些意義和願望都寫下來,貼在自己經常看到的地方以提醒自己。
其次要制定習慣養成計劃。這個計劃要有足夠的長度,要想在三天兩天就養成一個好習慣是很不現實的,一般至少要訂三周以上的計劃,計劃要隨身攜帶,用以督促自己的行動。每天要求自己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按著計劃重復某一行為,若做到了就在計劃上畫個記號,體會一下完成任務給自己帶來的好處,這其中定時和定點對養成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要為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創造有利的條件。如果你想養成運動的習慣,就要為自己創造易於運動的條件,如:平時要穿運動裝、運動鞋,並把運動器械放在自己伸手可及的地方,這樣行動起來比較方便,自然容易養成習慣。同理若要養成復習的習慣,你也需要為復習提供方便,比如在書桌上只擺放當天的筆記,不擺放書和其它雜物,並把最需要復習的科目的筆記擺在最上面。你也可以把要復習的內容做個便條放在兜裡隨時翻看。
第四要進行自我賞罰。實行賞罰時要做到罰得及時,獎得適當。若自己沒有做到按計劃行動就要對自己實行雙倍任務量的懲罰,一旦自己堅持了三天或者五天(總之你自認為值得獎勵時),就要滿足一下自己的願望作為對自己耐力的獎賞。以上都屬於自我控制法[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