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w710c如何格機 古格王朝遺址西距扎達縣城18公裡的扎布讓區象泉河畔,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築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每當朝霞初起或夜幕降臨之時,古格遺址便會在土林的映襯下透射出一種殘缺美、悲壯美。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黃土坡上,地勢險峻,洞穴、佛塔、碉樓、廟宇、王宮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長空,氣勢恢弘壯觀。這些洞穴多為居室,密密麻麻遍布山坡。
古格的住宿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山坡上是達官貴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隸居住,有的洞窟則是僧侶的修行地。有這樣陡峭的山壁作為屏障,要爬上山頂比登天還難。那麼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來聰明的古格人在山體內修築了許多暗道,暗道中某些類似窗戶的洞,既為了采光又可以用來防御。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階而上可直達山頂王宮。
王宮總是高高在上,這一方面是為了防御,另一方面也象征著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戰火摧毀了城堡,黃沙淹沒了豪傑。望眼前滿目淒涼,千古滄桑,一個興起於十世紀,演出了七百年燦爛歷史政劇,經歷過十六位世襲國王,擁有過十萬人之眾的龐然大國竟然在1635年拉達克人入侵的戰爭中瞬間灰飛煙滅。它為什麼會消失得這樣突然?當年的十萬之眾為什麼會無影無蹤?這對我們確實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千古之謎。
在這片備受摧殘的土地上,唯有寺廟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幾座寺廟分別為渡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寺廟飛檐上雕飾的圖案多為獅、象、馬、孔雀等動物,這種雕飾大概與從岡底斯山脈分流的四條神水: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的傳說有一定關系吧。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雖然他們已經沉睡了幾個世紀,如今依然光彩照人。這些壁畫包括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當時古格人的生產、生活場面等等,內容十分豐富。透過這些絢麗斑斓的圖畫,人們不難窺視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經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從中去追尋古格興盛與消亡的歷史。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占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活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裡進行考察。此後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現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現在的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築群和洞窟,幾間寺廟除外,全部房捨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牆。遺址的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回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裡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裡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裡。阿裡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匯集之地。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後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先後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於藩王割據局面。
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松與雲丹也為爭奪王室相互斗爭,奧松之子貝考贊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贊的兒子吉德尼瑪衮見大勢已去,回天無力,便帶著三個人臣和100多人,投奔阿裡,並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後來吉德尼瑪衮將阿裡一分為三,分封給他的3個兒子,古格王國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
17世紀中,古格王朝發生內亂,國王之弟請拉達克軍隊攻打王宮,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後,並入拉達克(今克什米爾)一段時間,後被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古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扎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范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讓位於現扎達縣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裡地區弘法,使阿裡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心地區的,這裡又是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如今,浩大的古格王國遺址、神奇的“古格銀眼”、無頭干屍洞和無數的古物珍寶吸引著考古學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仍是一個謎。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90/92/43/1167909243.9076859.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90/92/43/1167909243.9076859.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古格:一個消失的王國
到古格傳教的英國神父安奪德曾經描述古格王國當時的盛況:“我們在扎布讓逗留期間看到來自中國內的200多個商人,他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包括生絲、陶瓷、茶葉等……。”但誰能想到,由於安奪德神父的到來,這個輝煌一時的王國竟會由此改變它的命運。
古格王國是吐蕃王室後裔在阿裡境內建立的小王朝。在公元六、七世紀之交,隋朝時期,吐蕃地區就建立起一個疆域很大的各部落聯盟政權,唐朝中期,吐蕃的勢力范圍西面包括拉達克,北面到達南回的和田和甘肅的河西南沿石包城一帶。南面與雲南大理的南诏國接壤,分為衛藏(前藏、後藏),朵康(安多、康巴)和阿裡三大歷史地理區。為了社會穩定和鞏固絲綢之路的繁榮,唐朝對吐蕃實行招安與和親政策,並應吐蕃王的請求,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蕃與藏王松贊干布聯姻,公和710年,金成公主又入蕃與藏王赤德祖贊聯姻。藏王的後裔均被分封到各地。吐蕃自文成公主入藏後,藏區的文化藝術、生產生活都吸收了漢民族的先進文明,公元823年還在拉薩大昭寺門前建立了“牲舅會盟碑”。公元842隼,吐蕃王贊普朗達瑪遇刺,吐蕃本土王族分裂內哄,他的孫子只考贊亦於公元895年被起義屬民所殺,貝考贊次子尼瑪衮偕親信三人及百余騎逃到阿裡布讓(普蘭),與當地長官的女兒結婚,後來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為阿裡三國——布讓、香雄、瑪爾城之王,第三子德貞衮所占的香雄就是古格,在今阿裡象泉河谷扎達縣扎布讓、托林一帶。古格王困是一個弘揚佛法、以教輔政的地方政權。古格王朝大力發展經濟,到十三、十四和十五世紀,出現過經濟、佛教和文化藝術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十六世紀進入鼎盛時期,人民安居樂業,王都商賈雲集,據到古格傳教的安東尼奧德·安奪德神父說:“我們在扎布讓逗留期間看到來自中國內地的200多商人,他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包括生絲、陶瓷、茶葉等。”弗朗西斯科·阿則維多神父也說過:“克什米爾、拉合爾和印度的商人們把他們的服裝、珊瑚、琥珀販賣到這裡,而這裡的羊毛是世界上最纖細、最珍貴的,許多外國人都圍著生命危險來到這個王國購買羊毛”。
當時王都扎布讓及近郊人口眾多,谷地平原盛產小麥青秩和自萊蘿卜等疏萊,山區牛羊成群。據王都遺址統計,有400多座廟堂、房屋和近千孔洞窯,各類佛塔28座,另外還有58座碉樓,4條暗道和大小11座糧倉。王室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有房屋40余間,其中有二、三座二層或三層樓房。王宮西部有一個面積約200平方米的議事大廳。從山下通往王宮必須經過一座穿山隧洞式王宮大門。宮門以下半山坡房屋密集,為軍政官邸和守衛的軍營,在一些窯洞中,還藏有盔甲、馬甲、盾牌和箭桿等兵器。
山麓有4座廟宇,白廟、紅廟的面積都達300多平方米。典型的藏建築風格,雖經幾百年時間,四壁和頂部仍保留有繪制精美的圖案,特別是發現有歌舞和雜耍的圖案,這些遺跡表明,當時古格王國內有建築繪畫的能工巧匠,也有采礦、冶鐵、煉鋼的小作坊。王都扎布讓是阿裡地區最繁華的城市。
古格王國畜牧業發達,周邊小國小邦也常起兵來犯掠奪牛羊和財物,但經常都被古格王國軍隊所擊敗。如1625年,古格南面的三個邦和加瓦爾王國即斯裡那加王聯合起來反對古格,發動戰爭,斯裡那加王派三萬余兵力分三路侵犯古格,古格守軍以少勝多殺傷敵兵三百多人.古格國王墀扎西查巴德親自率軍迎戰,把來犯之敵圍困在山谷之中,進退兩難,最後來犯之敵只好求和退兵。古格王國和西面拉達克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拉達克的軍隊屢戰屢敗,拉達克國王森格郎吉也總想找機會報被戰敗的仇。古格王國對內發展生產,與鄰國打仗,都需要人力、財力,但隨著藏傳佛教勢力的擴大,於是國王與佛教首領之間的矛盾日愈尖銳。1618年7月,國王墀扎西查巴德的弟弟、叔父、叔祖等喇嘛首領邀請衛藏班禅一世來古格講經說法。班排視察古格期間,尊稱古格王叔祖拉尊洛桑意希歐為“法王尊駕”,並任命他為這個王國的精神領袖,當時古格地區的喇嘛僧人約五、六千人。古格王對喇嘛僧人的擴大心懷不滿。
自從1624年安奪德神父到達扎布讓不久,他就確定了支持和利用基督教,反對和打擊藏傳佛教的政策,不准任何人干擾傳教工作,要人民學習基督教的教義,出資建立教堂和教士住宅,饋贈巨額金幣以及常請教士講經傳道,讓王後、王子及王室一些人進行了洗禮等一系列行動以外,還極力貶低和譏諷藏傳佛教。以往每次國王領兵出征前都由喇嘛首領為他念經和祈福的,安奪德神父來後改請他去誦讀福音祈福,如1625年8月安奪德神父第二次回到扎布讓,第二天見古格王時,古格王詳細告訴神父,古格將進行一場非常危險的戰爭,他正准備出征,出發那一天,古格王頭頂彌撒經本,神父為他誦經,他非常虔誠和尊敬地親吻了經本。古格王、王後及王室一部分人這種狂熱支持基督教,以及傳教士們用低毀和反對藏傳佛教來宣傳基督教的種種行為,必然會引起[1] [2] 下一页
|
|